庙行大捷
庙行大捷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1932年2月20日至22日,日本侵略军出动约2万人对上海庙行镇发动总攻,中国军队第5军陆军第88师在87师和19路军支援下,浴血奋战三昼夜,击溃日本军队多次进攻,歼日3千余人,史称“庙行大捷”。
庙行大捷在抗日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英勇精神,使日本侵略军遭到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
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武装侵华。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上海挑起战争,驻防淞沪会战的19路军爱国官兵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局部抗战序幕由此揭开。
战前形势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张治中将军对19路军孤军作战大为忧虑。1932年2月初,他致函蒋介石,请缨赴沪参战。于是,蒋介石同意张治中的请求。2月14日,军政部颁布命令,将驻在京沪、京杭线的第87、88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合编为第5军,由张治中任军长兼第87师师长。
张治中率国民党第五军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于2月16日到达前线增援上海市,归第十九路军统一指挥,87师师长由张治中兼,副师长王敬久,辖两旅:259旅旅长孙元良,261旅旅长宋希濂;88师师长俞济时,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来空法师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并以一部在狮子林炮台南北闸洞亘川沙口、浏河口、杨林口、七丫口担任沿江警戒,吴淞、宝山、狮子林要塞地区司令谭启秀、翁照垣,也归张治中指挥。第十九路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镇、大场以南及上海中心城区的防御,总兵力达到5万多。日军又假意谈判,等待支援。
战斗过程
1932年2月张治中率部抵上海市后。
18日,日军总指挥植田谦吉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严词拒绝。
日军第二次增兵后,决定对中国守军发动第二次总攻,其作战计划就是攻占庙行,切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和19路军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各个击破,以达到占领上海、威胁南京之目的。
20日,庙行战役打响。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以第9师团主突江湾、庙行结合部,试图北与久留米旅围攻来空法师,南与陆战队合围闸北区。日军飞机结队成群在中方阵地及阵地后方到处掷弹,更以重炮及敌舰炮向吴淞、庙行一带阵地集中射击,日军步兵则借飞机炮火掩护攻击前进,一场恶战开始了。中国守军第十九路军与国民党第五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和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之日军。
21日,夜幕降下后,军长张治中命令88师预备队528团、工兵营等部队,向日方前沿阵地袭击,日军打了两天,十分疲惫,又没有防备,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侵沪日军总指挥植田谦吉调集第9师团和第24混战旅约2万人。
22日凌晨1时向庙行扑击,一场空前的恶战在庙行展开。由于中国守军88师官兵有了准备,日军的反扑受到挫折。于是从凌晨3时起,敌集中优势炮火对庙行各线阵地猛烈轰击,企图摧毁我军工事和有生力量。在敌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88师各部工事大部被摧毁,官兵伤亡不断增加。拂晓后,大批飞机加入作战,战斗更加激烈。
第5军和第19路军总指挥部接获庙行前线战报后,当即采取紧急措施:军长张治中率教导总队赶到88师部坐镇指挥,命令88师预备队向敌突入区实施反击,87师一部分向庙行增援,87师另一部分渡河袭击敌之侧 背。19路军总指挥部也从左、右、正面向日军展开反击,同时命令61师2个团先后向庙行增援。增援路上,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中国守军抗日官兵前仆后继。
22日下午,庙行激战的形势向着有利于中国军队的方向发展。三支援军不断向日军进逼,逐步形成从三个方面包围进犯庙行之敌的战局,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傍晚,日军飞机停止活动,88师各线部队在三支援军的配合下,向日军展开全线反击,日军节节败退。至晚10时,日军大部向淞沪会战以东溃退,剩下的麦家宅残军被87师彻底消灭。
战斗结果
胜利,中国军队歼日军3000余人,史称“庙行大捷”。
经过几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25日日本内阁决定组建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任司令官统一指挥。
历史意义
庙行大捷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英勇精神,使日本侵略军遭到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