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野北村

野北村

野北村,位于保定市灵山镇东北部,距离县城27公里,紧邻337国道。截至2022年,全村有1782户5142人,党员140人,村民代表53人。

野北村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提高就业。发挥了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鞋帽厂、制衣厂、箱包厂等小型加工业,同时也鼓励村民在村内的金隅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就业。

地理环境

野北村,隶属曲阳县灵山镇,地处保定地区西麓、曲阳县北部,人口8千多人,其中是刘姓人数约占5成,李姓人数约占3成,其他各姓人数约占2成。

自然资源

共有东、南、西、北四个野北村,主要矿产资源是煤炭、钙石,年均温12℃,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交通

过村主要路线:保阜线(335省道)、定龙线(382省道)

附近主要路线:保阜高速公路(备注:建国后有定州市——野北的运煤铁路专线:定灵线,80年代末废弃)

历史沿革

野北建村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山国境内。北宋时期,因本村地处定窑以北,所以古称:窑北,后因宋金战乱,致使“北定南迁”,定窑原来的位置变成了田野,后遂改成:野北。

在现存的清代康熙的《曲阳县新志》当中已经在使用了野北的名字。另外光绪年间的《重修曲阳县志》载:野北村,县北五十里,东至杏子沟二里,西至燕川村三里,南至南家庄三里,北至山一里;道路:一,通县衙;巷:一,北行;井泉:二;庙宇:三,火神庙、老君庙、关帝庙。(备注:定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造北宋王朝宫廷专用瓷器而闻名,因当时曲阳县属于定州市管辖范围之内,所以称:定窑。)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村北部骆驼峰设有日寇炮楼一座(骆驼峰因而得名:炮楼坡),以刘见愁等六人为首的青年火烧炮楼坡的故事曾经在当地广为流传(详细事迹见曲阳抗战著作《烽火岁月》之小鬼班端炮楼章节)。

1939年1月26日,驻守野北村的晋察冀军区独立四团被日寇包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团长许佩坚英勇殉国。

1941年8月6日,灵山据点的一百多名鬼子包围野北村,杀害村干部群众164人,其中9岁以下的儿童、幼儿、婴儿十名,杀绝八户,烧毁房屋107间,抢走大牲畜9头(其中,村委副书记的庞福祥的妻子为了保护藏在地道中的30多人的生命,用奶头憋死了自己正在啼哭的孩子)。

此次事件,史称:野北惨案,为日寇侵华暴行的又一罪证。

该村烈士:刘小旦、李秋勋、刘三完、李荒尔、刘增尔、武进秋、刘二货、刘俊香、李光武、刘大占。

当代野北

改革开放后,该村利用道路和煤炭、汽车等有利资源和优势,发展煤炭运输,进行山西煤炭外运,形成保冀北区最大的煤炭中转站,为曲阳县运输车辆最多的一个村。

煤炭运输业为该村主要支柱产业,与煤炭运输业相应而发展的其他副业有:汽车修理厂、加油站、餐饮、宾馆、旅馆等。

2000年后,本村陆续建有煤电公司小区、丽景湾花园小区、中央悦城小区、医院小区等四个现代化居民楼区。

现任党支部书记为:刘耀锋,村委会主任:刘登茹。

文化

文物古迹

行善寺太清宫

该组建筑院落始建于唐,主殿元代大修,以后历代修缮。主殿为单檐悬山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l50平方米,用七架梁对双步梁,五彩双下昂斗拱,前檐格栅装修。

1999年,地方集资对该组建筑进行了重修。

太清宫在院落西侧,原建筑为八角砖砖砌,俗称:无梁殿,文革时期原物被拆毁,现存建筑是1999年地方集资重建的,现在的庙门口有道教楹联一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拼音:zōng)假楼始建于明代,在太清宫对面,实为太清宫戏楼,建于1.8米高台上,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后部为单檐硬山布瓦卷棚顶,前部卷棚歇山顶建筑,面阔均三间l0.2米,进深9.45米。前部建筑用石柱四根,刻有楹联:唱几出忠孝节义歌无非劝世,演几场奸淫邪盗事只为戒人,落款为同治十年。

2000年4月,当地集资对鬷假楼进行了维修。

2001年2月,该处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母洞戏子洞

村北山沟里有尧母洞,传说尧母庆都曾经居住过,本地曾流传庆都斩蟒蛇的传说,俗称:蟒洞。(备注:1、因洞口额前有一似为古代祭祀用的浮雕神像,村民也称:老婆儿洞。2、据传宋金时期,因为山洞隐蔽偏僻,官方曾在洞里铸造过钱币,所以也有另外一个称谓:铸钱洞。)

尧母洞南边不远,有一戏子洞,传说当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叶赫那拉氏西狩之时,有一宫女(一说名伶)误走到这里,曾在洞里住过,因而被当地称为:戏子洞,现洞内西侧石壁有毛笔题诗尚存:洋人占北京,慈禧向西行我到此山中,云云,有的字已经模糊不清。

泉水汪老虎嘴

村西有一小水库,水库西有泉眼,因芊芊细流常年不涸,俗称:泉水汪。

村西北有摩崖,上有一条天然裂缝,俗称:老虎嘴,缝隙间恰有一块落石,横在裂缝中间,仿若老虎的舌头,远远望去,煞是威风。

老虎嘴对面山坡,有一天然的裸露大石,俗称:滑擦坡,曾经是村中少年儿童的“天然游乐场”。

其他

东野北村有关帝庙一座(新建),慈航殿一间(新建),西野北有慈航殿一间,北野北有千年古槐一株,直径达到了一米以上。

村正南,有巨大坟一座,具体年代不详,县志记载为:王子墓,当地名称:王子坟,为县级文保单位。

(备注1:行善寺的称呼,经查询多方资料均不见记载,唯清光绪《重修曲阳县志》有记载,原名为老君庙。)

(备注2:邻村杏子沟村,据清康熙版《曲阳县新志》记载,原名为:庆都沟,庆都沟村所在的位置与尧母洞同处一条山沟)。

文化遗产

野北村目前有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曲阳县擎哥、曲阳门帘画、曲阳绳镖恒山战鼓。

曲阳擎哥项目传承人为西野北村:刘红涛;门帘画传承人为东野北村:刘振营;曲阳绳镖传人为北野北村:刘增禄;恒山战鼓传人为北野北村:王增霞。

曲阳擎哥

擎哥,是流行于曲阳县以北地区的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其中尤以野北村擎哥最为出名。它的表演形式是,用铁管或钢筋做成主体骨架,将小演员背在主演者的背上。根据演员的力量,一般只可背一人,也有背两人,甚至三人的,小演员按剧情人物化妆,绑在固定的高架子上,架子通过儿童的裤管与擎者相连。擎者作武士打扮;儿童穿彩衣彩裤。铁架上装有转机,擎者扭动转机,儿童便在其肩上旋转做戏。因主演者多扮为男童,故称"擎哥"。表演的内容大多是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孙悟空巧借芭蕉扇","王小二推磨"等。擎哥人缓慢地行进,一路不断地旋转机关,观众可见到造型生动、凌空做耍的风趣场面。

曲阳县门帘画

门帘画相传起源明期,盛行于清代、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画工艺人们在传承、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吸取了道家的黑白阴阳、天圆地方的思想,画整体被分为上下两截,上半截中间图案采用圆形,象征:天圆、上天、天道,一般以神话人物来作为主题,常见的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下半截中间图案采用方形,象征:地方、大地、地道,图案基本以山川河流、花鸟鱼虫为主,也有少部分以历史题材作画:老子出关、关羽单刀赴会、武松等。

门帘画主要的作用是装饰门帘,山区冬天气候寒冷,旧时候的房屋封闭性都不是很好,一般人家都会在在门外挂上一个门帘用以遮风避寒,作为生活用品的同时,在门帘上作画用以起到装饰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曲阳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90年代之前,一直是曲阳县北部山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

2017年5月,东野北村刘振营被保定市文广新局命名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帘画项目传承人。

野北绳镖

绳镖,又名:“软枪”,俗称“甩头”(单田芳的长篇评书《三侠剑》中的盛英盛子川的“甩头一子震乾坤”指的就是绳镖),是暗器的一种,被誉为“软器械之王”,现在属于武术器械中的软械类。

绳镖是集武术、健身、防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武术体育项目,既可掷抛远击,又可缩短近击,具有携带方便、收缚隐蔽、打击突然、猝不及防等特点。

野北绳镖据传是李自成败退北京鸭首钢篮球俱乐部时,一个会绳镖功夫的起义军将领由于跟部队失散,误走到了灵山一带,其后隐居在此,从而把他拿手的绳镖功夫流传下来的。

野北村历来尚武之风很盛,绳镖更是本村的重要武术项目之一,清代已经有很多人学习绳镖。

不过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绳镖的用途也发生了改变,由当初的防身利器,变为“野北花会”的主要开路工具。

野北绳镖主要以师徒的形式来传承,现今野北村绳镖老一辈的高手当中,刘增录先生是野北绳镖的代表性传人。

2018年1月,曲阳绳镖项目被保定市文广新局列入“保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恒山战鼓

野北村的恒山战鼓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民国至今,目前主要存在于野北村。

传说北宋初年,辽朝寇边犯境,两国军队于北岳恒山一线展开决战。为了鼓舞士气,朝廷特派钦差特使抚慰前线将士。钦差途径灵山一带,听到震耳欲聋的鼓声,钦差以为是辽军打过来了,随即派探马前去查看敌情。探马追着声音寻至当时的窑北村,只见一些村民鼓手正在为本村庙会擂鼓助兴,探马回报钦差。钦差来村观看后为鼓声的雄浑气势拍手称赞,竟然把这些鼓手带去了前线,用鼓声振奋军心。

等到辽宋两军开战,钦差命这些鼓手一起擂鼓,一时之间只听得鼓声震天。闻听宋军战鼓气势磅礴,辽军以为宋军又增加了援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急忙鸣金退兵,宋军乘胜追击遂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钦差上报皇帝,皇帝遂赐名窑北鼓点为:恒山战鼓,并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的变迁,恒山战鼓也失去了原先军中战鼓的作用,明清以来至今,主要作为野北花会的组成部分,并以参演春节、庙会、祭祀等一些大型的民间文娱活动为主。

恒山战鼓,有历任班主负责传谱并教学,现今的班主是王增霞,班主传承:东野北刘落尔(以上不明),传刘振红,传张彦勋,80年代年传于王增霞,并担任班主至今。

御赐黄旗

“花会”,是流行于今北京、河北省天津市等地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传统节日进行,属于中国民间的自娱性群众文艺组织,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明朝中叶开始,很多的名山庙宇也在庙会时,邀请本地的花会来参加表演,以后逐步发展成进山朝圣必有的活动。

野北花会起始年代已经不可考。据村中老人的口述,大致起源于明末清初,从清代开始,一直到建国前,主要参演春节期间本地的文艺汇演和唐县清虚山的庙会活动。

清虚山,位于今唐县齐家佐乡张合庄村,属于华北道教名山。清虚山道教的文化,从金朝全真教陈道益主持修造清虚山算起,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当年陈道益奉全真教掌教真人丘处机法旨,主持修造清虚山道场,大建庵所,逐步形成为华北道教圣地。随着后世信众到清虚山进香朝圣的人数增加,逐渐有了花会的参与,到了清朝竟然在清虚山把花会活动发展到了极致。

据老人口传,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五台山时路过清虚山,正好遇到花会助兴。乾隆皇帝分别观看了各地的花会表演,当看到野北花会的时候,拍手称赞,并御赐“开路黄旗和半朝銮驾”!从乾隆朝开始,野北花会因为有“御赐銮驾”,竟然成为了清虚山历年庙会的“头会”。

以后每年清虚山庙会的正日——三月十五日,“野北花会”必是花会出演的第一支花会队伍,此规制从清代一直保持到建国后。后来文革开始,“御赐黄旗和半朝銮驾”遭到焚毁,至今没有恢复。

“御赐黄旗”,是野北花会的标志。黄旗队伍中,设有“旗头”一人,负责指挥前进停顿,“旗使”六至八人负责护卫。花会开始,由一人擎起黄旗沿着制定路线一边走一边表演,其他人进行护卫和转手接旗,以保证黄旗屹立不倒,随着“旗使”地翻耍,旗帜随风飘展,煞是威风!

“銮驾”又称“銮舆”,分为“满朝銮驾”和“半朝銮驾”,是皇家出行的护卫仪仗,表示皇权的威严与至尊。满朝銮驾属皇帝专用,半朝銮驾本属正宫娘娘专用,但有时皇帝为示恩典,也会赐与皇亲国戚、功勋名臣以及特殊的人和组织来使用。

野北村的“半朝銮驾”属于“御赐”,原物件文革已毁,现今根据村中老人口述,记录主要物件:铜锣、虎头牌、提炉、提灯、金瓜、斧、朝天凳、金刀、方天画戟、抓笔、抓印、盘龙棍、龙凤扇、黄罗伞等。

(备注:爱新觉罗·弘历曾经两次到过清虚山,并题御匾“凤凰石”“紫云峰”与清虚山顶,今存。)

野北花会

花会是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主要在春节时候举办,场面宏大,参加人数众多,表演方式众多:野北擎哥、野北喜乐(读:yao四声)会、舞狮子、大帆、二鬼扳跤、绳镖、武术、旱船、秧歌、瑶族长鼓等,形式多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野北喜乐会

野北村喜乐会历史悠久,演奏形式类属“冀中笙管乐”,约形成于清代中后期,起源于灵山村北关帝庙(今为杏子沟庙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记载该庙为:关帝庙,当时属灵山社),是由当初本村的几个少年:刘福周、刘老荣、刘占文等(由于时间久远,具体人数和人名已不可考)跟随关帝庙的道士学回来的,当时关帝庙的道士四人:李明肃和徒弟王至闵(还有两名道士已经佚名)。

当时的音乐传承为传统的“工尺谱”记谱,传习形式还是传统师父言传手教。关公庙的道士平时主要以做道教经忏法事为主(包括祈福和超度亡灵两种),有时也参与本地的庆祝、祭祀、花会等大型活动的演出,可能是当时关帝庙人手不够的原因,传统的道教斋醮科仪,已经简化到了单独的器乐演奏。

本地流传的音乐调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关帝庙为主的G调,俗称:“道士调”;一种是约流传于涧磁、庞家洼、韩家村、朱家峪一带流传的F调,俗称:“和尚调”,两个音乐体系不但调门不同,曲牌也大相径庭。主要曲牌有:小二番、反调小二番、慢小二番、山坡羊、集贤宾、踩破街、三宝赞、清华赞、小上坟、二十四糊涂、小磨坊、十报恩、画扇面、小放牛、放驴等,其中“三宝赞”“清华赞”“踩破街”为典型的道教曲牌。当初几个少年学成后,回村里组织了“喜乐会”,喜乐会历任会长为:刘福周、刘安科、刘究锁、刘荣交、刘军锁(至今)。

现在的喜乐会乐器种类较之当初又增加了很多,主要有:管子、长唢呐、嗨笛、王少卿低胡横笛、笙、云锣、鼓、、铛、镲、大字号等,其中还是以管子为主要领奏乐器。据老会长刘荣交回忆,喜悦会的云锣、号角、铜锣等主要伴奏乐器就是从关帝庙直接继承过来的。

改革开放后,喜乐会主要是参与野北花会,为“擎哥”的巡街演出作伴奏,再就是以出演村里的红白事活动为主。

喜乐会历代传承名单:

社会

驻村单位

停办单位

旅游

附近名胜

参考资料

【乡村振兴】持续夯实党建工作 奋力开创乡村振兴——灵山镇野北村纪实.澎湃.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