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简称战巡,是一种由装甲巡洋舰发展而来,于20世纪初兴建的大型战舰。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初,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它拥有比一般巡洋舰更完善的装甲保护、更强的火力及更大的排水量。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大臣费希尔又提出了一种采用战列舰级主炮,重航速轻防护的主力舰。由此,战列巡洋舰的概念便诞生了。1906年开始,各国陆续着手建造自己的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巡洋舰与战列舰一起成为了各国海军参战的核心。日德兰海战后,各国开始竞相设计建造,根据日德兰海战经验改进的新型战舰,被称为“后日德兰型”。英国和日本也对自己保有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改装。随后,这些战列巡洋舰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随着飞机和航空母舰的广泛应用,战列巡洋舰便很快随战列舰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其仅仅30余年的历史,成为了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寿命最短的军舰种类。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时代背景
在十九世纪,巡洋舰主要担负保护和破坏海上交通线、侦察、护卫已方主力舰只及商船队等任务。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初,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它拥有比一般巡洋舰更完善的装甲保护、更强的火力及更大的排水量。
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装甲巡洋舰发挥了重要作用。日舰指挥官东乡利用速度优势始终能在较远的距离上集中火力打击俄舰纵队的前卫舰,而俄后续舰艇几乎无法提供火力支援,结果一艘接一艘陷入火网而覆灭。日本舰队中的装甲巡洋舰在海战中异常活跃,几乎起到了和战列舰同样的作用。至于炮术方面,双方在能接近到发挥中小口径火炮的火力前(4.5千米),海战的胜败就基本上确定了。虽然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比较低,但其威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设理论
1904年10月,费舍尔出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费希尔提出“支队防御”理论,将大量的潜艇和鱼雷快艇(驱逐舰)部署在近海浅水区域,以保护英国本土不受敌人来自海上的入侵。将使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艇从本土防御的使命中解放出来,在大洋上执行各种任务。为此,需要一种强大的通用型主力舰艇,它不但必须有与战列舰相当的火力,而且要有比战列舰高得多的全球部署能力和战术机动性。这就是费希尔一直积极倡导建造的战列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将装备更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够在敌人的射程之外开火射击,这就意味着防护并不是要最先考虑的因素,费希尔认为战列巡洋舰将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火力攻击,能摧毁改方的战列舰或装甲巡洋舰。他认为由战列巡洋舰和潜艇组成的海军在经济上比传统海军合算得多,可大幅度削减海军经费,而在1905年英国的海军经费已到国人认为难以承受的程度了。
从费希尔上任第一海军大臣后,在轻型舰艇的建造经费从100万英镑急升至超过200万英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国海军总的舰艇建造预算却下降了200万英镑,下降幅度达20%。
在与传统海军理论进行一定的妥协后,费希尔的设想是同时拥有两种主力舰,它们有无可匹敌的重型火力,但分别突出防护和速度,用这两种战舰来组成一支全新的皇家海军舰队,并依此制定新的战略战术。
1904年12月22日,费希尔组成了正式的设计委员会。费希尔给委员会的正式任务是设计航速21节的战列舰和航速25节的装甲巡洋舰,两种舰艇都要装备统一的大口径火炮。另外还要求他们设计3种高速鱼雷舰艇 。1905年7月,新装甲巡洋舰“无敌”号的设计细节图,得到了英国海军部委员会的批准。
发展历程
建造装备
1906年,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在英国开始建造,并于1908年服役。该舰排水量为17000吨,航速25节,拥有8门305毫米主炮。当时仅次于英国海军的德国,紧接着于1909年建造了“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排水量18000吨,航速25节,280毫米主炮8门。
1912年起,日本海军开始着手建造了4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首舰“金刚”号在英国制造。该级舰排水量达26000吨,航速27节,拥有8门366毫米主炮。同年,俄罗斯也着手建造了4艘“鲍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该级舰排水量29000吨,航速26.5 节,356毫米主炮12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已拥有9艘战列巡洋舰,而德国则拥有4艘战列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巡洋舰与战列舰一起成为了各国海军参战的核心。1915年1月,英德两国的舰队在北海多格尔沙洲海域发生遭遇战。在持续数小时的追逐战中,英国舰队追上了德国舰队,并用远程炮火与他们交火。德国“塞德利茨”号战巡两座后炮塔被毁,“布吕歇尔”号装甲巡洋舰被击沉;英国“狮”号战巡被命中前弹药库及炸穿舰体,失去作战能力。最终,德舰率舰队撤离。
1916年5月3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展开日德兰海战。德国共派出了99艘战舰,其中包括5艘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总计66万吨。为了配合水面舰艇的行动,德国方面还派出了16艘潜艇和10艘飞艇,为舰队提供侦察和掩护。英国皇家海军则出动了149艘战舰,其中包括9艘战列巡洋舰,另有1艘布雷舰及1艘水上飞机母舰,排水量总计113万吨。在随后的战斗中,英国“不倦”号战列巡洋舰被德国“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击沉,“无敌”号和“玛丽王后”号战列巡洋舰也同样战沉。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则将德国“毛奇”号战列巡洋舰的煤舱击穿,一门副炮击毁,并使“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的3座主炮塔失去了战斗力,“德弗林格尔”号和“塞德利茨”号战巡也严重受损,“卢佐夫”号战列巡洋舰战沉。整场战斗中,英国舰队共有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被击沉,排水量总计11.33万吨。德国舰队有1艘战列巡洋舰、1艘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5艘驱逐舰被击沉,排水量总计6.22万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2年,英国只建造了“胡德”号、“声望”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3艘战列巡洋舰,德国下水了“兴登堡”号。同一时期,各国开始竞相设计建造,根据日德兰海战经验改进的新型战舰,被称为“后日德兰型”。第一批受到“后日德兰型”设计风格影响的,是来自参战最晚的美国和日本。
1916年,美国威尔逊政府公布了一项大海军建设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包括建设6艘“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同年,大日本帝国议会通过了“八四舰队案”,计划新建4艘战列巡洋舰,即4.1万吨级“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到了1920年6月,日本国会又通过“八八舰队案”,计划在1922至1924年再开工4艘新战列巡洋舰,并为其安装8门当时口径最大的18英寸主炮。1920年底,从大战阴影中走出来的英国,则确定了新一代战列巡洋舰G3型的设计方案。但这些计划,都被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所达成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给禁止了,部分则被改装为了航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30年代,针对战列巡洋舰的缺陷,英日两国均对自己剩下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主要是加强其装甲防御能力。经过改装,这些战列巡洋舰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金刚”级则被日本改装为了“高速战列舰”。但尽管如此,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建造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防御仍显薄弱。
1932至1934年,法国动工兴建了2艘2.65万吨级的“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1935年,纳粹德国建造了2艘战列巡洋舰“沙恩霍尔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该级舰排水量31000吨,280毫米主炮9门,航速32节,其主炮塔和舷侧装甲均达305毫米,一袭以往德国的造舰风格,因此有些专家也称它们为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战列巡洋舰均参加了战斗。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后,英国皇家海军为了确保法国军舰不落入德国人之手,以武力作后盾对法国舰队实施了“弩炮行动”。在北非的米尔斯克比尔,这场行动变成了一场武力对抗,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参与行动,并重创了法国“敦克尔克”号战列巡洋舰,最终以英国圆满完成任务而告终。在此后的战斗中,“胡德”号于1941年5月24日被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击沉。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于1941年12月10日在马来亚半岛附近海域,和威尔士亲王号一起被日本海军航空兵击沉。“金刚”号则被美国潜艇击沉,同级舰“比睿”号和“雾岛”号,则在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被美军战列舰和航空兵击沉。“沙恩霍尔斯特”号于1943年9月6日,在北海海域被英国战列舰“约克公爵“号重创,后被英国驱逐舰用鱼雷击沉。“格奈森瑙”号则因屡遭英军空袭,最后于1945年3月,在格坦尼亚港沉没。到战争结束时,战列巡洋舰就只剩英国的“声望”号和日本的“榛名”号了。
最终消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均没有建造正式的战列巡洋舰。它也很快随战列舰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了其仅仅30余年的历史,成为了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寿命最短的军舰种类。但20世纪80年代,苏联曾推出了1144型巡洋舰,因其满载排水量是现役其它巡洋舰的两倍,《简氏战舰年鉴》于是也将它归类为了战列巡洋舰。
设计特点
英国
日德兰海战之前,由于英国在无畏舰设计和海军科技方面的强势地位,英国皇家海军开创了主力舰设计的若干特征,如攻击力至上、畅通式损管理念以及对垂直防护的强调等。这些也都被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所沿用。
英国在无畏号战列舰的基础上,通过减少炮塔数量,增加更多锅炉的改进,衍生出了最早的战列巡洋舰“无敌”级。1906年和1914年之间,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了10艘战列巡洋舰。这10艘舰可以大致划归为两类:6艘无敌级和不倦级舰装备了305毫米主炮,“狮”号、“皇家公主“号、“玛丽女王”号和”虎”号装备343毫米主炮,防护也稍好,但比战列舰还是差一些。在1913年“战列巡洋舰”这一术语被正式接受以前,这些舰最初都定级为装甲巡洋舰。从它们强大的动力来看,它们称得上是装甲巡洋舰,但要定级为高速战列舰则显得防护不足。
这10艘舰的设计与同期战列舰是平行进行的,而战列舰设计中的新特点,战列巡洋舰在设计时一般也会全盘接收。这样,当“虎”号以“玛丽女王”号为依据进行设计时,它更是采纳了列入同年造舰计划的铁公爵级战列舰的新特点。其设计中的主要亮点是把副炮的口径从102毫米增加到了152毫米,以对抗德国的新型鱼雷快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战列巡洋舰的缺陷,英国对自己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大规模改装。改装的内容,除了更新动力系统、改善火力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就是加强其装甲防御能力。“胡德”号是当时英国最大、最快的战列舰,经改进后其舷侧装甲带增厚至305毫米,炮塔装甲增厚至381毫米。“声望“级舷侧装甲增厚至229毫米,炮塔装甲增厚至281毫米。针对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海军部造舰局罗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要点:为避免炮塔顶盖被击穿后,火灾蔓延至扬弹井和主弹药舱,有必要为装药室设置和德国主力舰类似的水密门以及喷淋装置,并增加弹药库顶部的中甲板的厚度。在损管方面,为操作便利而采取的畅通式理念也需要做出调整,改为在每一道舱门或阀门处设置应变机制等。
德国
德国认为军舰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其不沉性,因而特别注重防御能力,在军舰的装甲厚度上普遍要强于英国,而火炮口径则明显逊色于英国。此外,德国还对主力舰的弹药库和扬弹系统的防火措施,给予了重视。这些特点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后,被其他各国所采纳。
1935年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后,自《凡尔赛和约》缔结起,长期处于颓势的德国恢复了建造正规主力舰的步伐,建造了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从技术上看,这些新舰是反时代的产物:由于错过了后日德兰时代战舰防护概念的升级,德国战舰依然保留了复古的全面防护,而不是All-or-Nothing的重点防护设计,其装甲重量被较多地浪费在无意义的次要部位保护上,防护带向上方延伸的高度也不足。
美国
美国威尔逊政府时期计划建设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海军曾一度打算为其安装24台锅炉,以实现35节高速,如此,军舰将拥有7个烟囱。之后,这个方案被推翻,改为了双烟囱的传统布局,安装4座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相同的双联装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一旦如期完工,“列克星敦”级将成为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4.35万吨)、航速最快(33.5节)、主尺度最长的战列巡洋舰。
日本
日本最早的战列巡洋舰“金刚”号是在1910年时从英国订购的。之后,日本在1916年通过的“八四舰队案”中,计划新建的战列巡洋舰,是通过对“加贺“级战列舰的设计进行削弱防护,增加更多锅炉的改进之后,而成4.1万吨级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火力与“加贺”级相当,航速则增加到了29.5节。而在1920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八八舰队案”中,其计划新建的战列巡洋舰,设计安装8门当时口径最大的18英寸主炮。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战列巡洋舰的缺陷,日本同样对自己剩下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大规模改装。除了更新动力系统、改善火力指挥控制系统,主要也是加强其装甲防御能力。改装后,日本“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舷侧装甲增至203毫米。经过改装,这些战列巡洋舰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但改装并无法让战列巡洋舰,在战力上获得根本性的提升,设计上的问题使得它不具备与标准战列舰作战的能力。
典型型号
无敌号
无敌号战斗巡洋舰,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于1906年在英国开始建造,并于1908年服役。该舰排水量为17000吨,航速25节,拥有8门305毫米主炮。
1916年5月31日,在英国和德国两国主力舰队的日德兰海战中,“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被德舰击中,因弹药库爆炸而当场沉没。
冯·德·坦恩号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于1909年在B\u0026V公司下水,排水量19370吨、长171米,主机为两台帕森斯(Parsons)涡轮机,航速27.4节,装备8门280毫米主炮,10门150毫米副炮及16门88毫米速射炮,4具鱼雷发射管。该舰具有战列舰的强大火力和巡洋舰的快速,所以被称为战列巡洋舰。
同时,它也是第一艘采用涡轮主机的大型舰艇。“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参与了日德兰海战,战后被扣留在了英国的斯卡帕湾。
戈本号
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通常排水量22616吨,装备283毫米炮10门,最高航速25.5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正位于地中海,由于无法回国而驶入土耳其,并以出售的名义向土耳其进行了转让,随后将土耳其卷入战争,成为一战中作出最大战略意义行动的舰艇。战后,“戈本”号战列巡洋舰正式成为了土耳其舰艇,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拆除。
金刚号
“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日本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首舰,属于典型的战列巡洋舰,其动力系统开始采用油/煤混烧锅炉的蒸汽轮机,火力与防御装甲水平与同期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
金刚级舰在第二次大改装工程中更换了新型蒸汽轮机,输出功率大幅度增加,最高航速提高到30节,增加燃料装载量,提高了续航距离。从此,金刚级舰被称作战列舰,也被作为战列舰使用,并参加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但其装甲火炮面对美国的流水线战列舰完全不是对手,直至战沉。
虎号
虎号战列巡洋舰,于1912年6月20日开工建造,1913年12月15日下水。它是英国在1906年和1914年之间,为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10艘战列巡洋舰之一。
“虎”号战列巡洋舰服役后,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虎”号曾作为实验和训练舰服役。这一时期,该舰用于考核新型射击指挥设备的各个科目。1929年,它在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中的主力舰地位被“胡德”号取代,并于1931年4月在德文波特退役。1932年3月,根据华盛顿公约的条款,“虎”号被作为废钢铁出售。
胡德号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1918年下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拥有4座双联装381毫米炮塔,航速达32节。服役后,“胡德”号立刻成为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战舰。
尽管该舰在船台施工阶段重点强化了防护结构,但依然具有主装甲带顶端厚度不足、防护总重量有限,舰体过长等英式主力舰的固有缺陷。在1941年丹麦海峡之战中,“胡德”号被15英寸炮弹击穿中部水平甲板,诱发弹药库爆炸而沉没。
沙恩霍斯特级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于1935年开工建造,是纳粹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种大型主力舰。沙恩霍斯特级同级舰两艘,分别为“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沙恩霍斯特级开始计划排水量为26000吨,主炮口径380毫米,但最终采用了3座三联装28厘米口径主炮。由于修改装甲防护的设计,使该级舰排水量大幅度增加到32000吨。尽管德国海军将其称为战列舰,但是人们一般将这种高速,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中主炮口径较小的战舰称为战列巡洋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挪威战役的战役中,1940年6月8日沙恩霍斯特级两舰在北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光荣号航空母舰。1943年12月25日,“沙恩霍斯特”号从阿尔塔峡湾出航对JW-55B船队实施攻击,遭遇到以战列舰“约克公爵”号为首的英国舰队拦截,被英舰击沉。“格奈森瑙”号修理完毕,准备出海前往挪威,英国战略轰炸机使其再次受创;该舰只好长时间呆在船厂,最后变成了一艘毫无用处的废船,被作为障碍船沉没于格丁尼亚港。
参考资料
二战英军5万吨巨舰千枚炮弹同时引爆 2分钟内沉海.新浪网.2024-07-12
“布吕歇尔”号成一战中德国舰队替罪羊(组图).新浪新闻.2024-07-20
图片揭秘苏联巡洋舰发展史.中国军网.2024-07-18
为什么战列巡洋舰被重型巡洋舰替代了.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4-07-11
两次世界大战中“保船”意识害了德国海军.中国军网.2024-07-18
一战百年︱谁是海上霸主:同盟国凭什么跟协约国斗?.澎湃新闻 .2024-07-12
英雄迟暮难续传奇.中国军网.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