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搢
吴玉(1698年-1773年),清代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字籍五,号山夫,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于乾隆十年(1745年)考取岁贡生。
吴玉幼承家学,八九岁即喜辨识古字。少长究心六书,博通群籍,旁及金石彝器,学有本源。合同异之迹,析流传之变,形声既明,训斯定,考证经传,指摘论谬,他编撰的《说文引经考》、《金石存》和《别雅》等著作,均刊行于世。吴玉曾游历大江南北,探访奇人逸士,采集古迹以验证学问。他在冬季骑马前往塞上,登临居庸关,拜访戍卒和当地居民,考察山川古战场的遗迹。在落日余晖中,他广泛进行实地考察,使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声誉也随之增大。吴玉搢曾游历京师,翁方纲和朱筠等金石考据专家闻其到来,纷纷请教他的见解。主尚书秦蕙田所著《五礼通考》也多由吴玉校订。吴玉搢晚年担任凤阳府训导,享年76岁。
人物生平
吴玉搢,字藉五,号山夫,晚号顿研、钝根,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淮安市书香世家。其祖父吴会,字东枢,曾为贡生,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品德修养,被尊称为真士先生。吴玉搢的父亲吴宁谧,字静公,康熙甲子年(1684年)中举,曾任广德州学正。吴宁谧博学多才,精通礼学、经学及乐府,尤擅训诂学。他为人好客,书法高超,常有宾客光临,其著作包括《铸错轩稿》和《桐川乐府》。吴玉搢继承了家族的学术传统,致力于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
吴玉搢自幼随父亲在衙署中生活,耳濡目染,逐渐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仅八岁时,他就开始热衷于辨识古字。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广泛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古文字学,精通小学。吴玉搢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尤其是在六书的原委上,致力于字音的辨析,审订字形的同异,纠正讹误。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显著,早早展现了他在金石训诂方面的志向。
当吴玉搢年将弱冠时,友人张芝桥为他拓印了济州市汉碑诗,这一经历使他对古文字研究更加着迷,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他途经苏州市,听说书肆出售《亭林全集》,便急忙前往购书,结果花光了随身的金钱,没有回家的盘缠。他只好搭乘吴江鸭嘴船渡江,寒风凛冽,他用一片席子遮体,四顾江天,尽管环境困苦,但他心无怨怼。吴玉搢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嗣后,日置此书案上,时时展读,心知其妙,特未能尽耳。”这反映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热爱。
吴玉搢在二十一岁时回到淮安市参加岁考,成功补为淮安府学附生。二十五岁时,他被授予“廪膳生”的身份。但在其父亲去世后,他扶柩归葬,之后再度参加乡试,但均未获成功。此后,他在海州和济宁市等地任教,每到一地,他都会积极寻访碑刻铭文,为后来的著作积累资料。清代学者吴进在《续山阳耆旧诗》中记述,吴玉搢曾整理《金石存》共十五卷,续辑二卷,他在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力和艰辛,虽然他无法如顾炎武、朱彝尊等人那样远游广访,但他依然通过陕西省人贩字帖者收集古帖,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并通过写作传世。
吴玉搢在弱冠后开始孜孜不倦地搜集古文字资料,尽管其力有所不足,但他所见所闻未曾遗弃。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努力,他最终在乾隆三年完成了《金石存》和《说文引经考》,并于四年后撰写了《别雅》。这些著作对古代文字及其使用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别雅》特别是在古籍的引证和辨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古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别雅》也因此被收入《四库全书》。吴玉搢的好友陆竹民为他写诗赞曰:“读书识字几能真?转假通字更罕伦,《别雅》一编须善读,世间不少弄獐人。”乾隆十一年,吴玉搢参与了《山阳县志》的编撰工作,稍后又完成了《山阳志遗》。在乾隆十三年,吴玉搢被任命为京师八旗教习,途中他拜访了山东省的孔子庙,并登上了泰山,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在京城期间,著名学者翁方纲和朱珪都向吴玉搢“虚怀请益”。当时在京候选的马曰瑁、马曰璐兄弟在金石研究方面颇有名气,被称为“扬州二马”,对古文字研究颇有造诣。马曰瑁曾将经史、彝鼎碑刻中的古字整理成册,客至出以相难,瞠目不能答,或夙称博物才,训诂其一二,而吴玉搢一一诂其音义,详其出处,或一字散见诸书,为剖析其音义同异,使得马曰瑁感叹道:“吴先生,真是神人!”吴玉搢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在乾隆二十年,年近六旬的吴玉搢实现了他长期以来的愿望——考察秦川的古迹。这年冬季,尽管他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他仍不顾严寒风雪,骑马前往边塞地区。他攀登了居庸关,并对沿途的山川地形进行考察。他向戍边的士兵和当地的老人询问古代战争的胜负情况,并在荒凉的丛林和落日中徘徊,整日未曾进食,只为搜集碑刻资料并完成考察。尽管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吴玉搢依然坚定不移地追求他的研究目标。对此,他的友人、诗人李蟠枢在《柬吴山夫》中写道:
山夫不舍山中老,岁暮骑驴客路遥。
塞外梅花消息冷,雪飞先已过芦桥(原注:山夫骑驴北上至卢沟桥遇雪)。
雄关屹立锁长安,古塞荒村草色寒。
羡杀吴翁真铄,短衣匹马欲登坛(原注;山夫匹马登居庸关)。
康家山外步,云暗红桥树百层。
自古帝王无寸土,秋风秋雨明十三陵(原注:游昌平陵)。
魂销红泪透凝脂,百沸香泉欲起迟。
冷袖凄凄思不禁,软温今属老头皮(原注:山夫浴汤泉最得意)。
吴玉搢学识渊博,但由于其学术成就未能被当时社会广泛认可,他的学问未能在世上发挥实质性作用。晚年时,他生活困顿,直到六十四岁才被任命为风阳的小学官,以维持生计。他在此职位上工作了十年,直到因病退休。吴玉搢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淮安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个人作品
吴玉搢一生著作丰富,除了前述的《金石存》、《说文引经考》和《别雅》外,他还著有《六书述部叙考证》、《六书引经考》和《王昶金石存跋》。此外,他编纂了《山阳耆旧诗》,并删定了朴学家阎若的《潜邱札记》。吴玉搢的许多著作未曾正式刊刻,多散见于民间。
人物评价
吴玉搢在考古、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影响深远。1774年,乾隆帝下诏修订《四库全书》,召集全国博学之士入京参与编纂工作,其中包括吴玉搢的名字。然而,他已于1773年去世,未能参与此次编纂。清大学者、诗论家翁方纲在《一咏轩诗草》题诗云:
我有金石癖,心契山阳吴;手释皇象文,竟获巾箱图。拳拳兹集中,时时说山夫;烟水风露气,中有斯人乎?因君寄遥讯,傥得访遗书,空音答风雨,远梦来江湖(自注:己亥典试金陵,作《天玺碑考》,买得《图说》一卷,山夫手迹也)。
淮安市学者阮锺瑗也为吴玉搢赋诗,以表达对他的赞赏和敬意:
当代儒林传,吾乡孰见收?阎杨(指阎若璩、杨开——笔者注)称绝学,继起有任丘市(指任瑗、邱逢年)。博雅推吴叟(指吴玉搢),精详志楚州(原注:修郡志毕,辑《山阳志遗》四卷)。一官虽博士,兹事足千秋。群雅源流别,遗文金石罗。人堪欧赵(欧阳修、赵明诚)继,泽衍顾张(指顾炎武、张弨)多。旧雨三生隔,新诗七字讹。关心故园里,文献近如何。
参考资料
点校《山阳志遗》前言.淮安日报.2024-09-08
吴玉搢文集.老淮安.2024-09-08
他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大家,还最先考证出《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百家号.2024-09-08
金石古文字学家吴玉搢 / 仲勉.老淮安.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