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竟成

李竟成

李竟成(1880—1935),江苏丹徒县志大路乡小桥头人,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一名漆工,曾在太平军担任旗官。李竟成年轻时因家境贫困一度辍学务农,后来得到名儒赵蓉曾的赏识,得以免费接受教育,与赵蓉曾的儿子赵声成为同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早期生活

李竟成的父亲是一位漆工,曾经在太平军中担任旗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李竟成在少年时期不得不暂时放弃学业,从事农业劳动。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当地著名学者赵蓉曾的认可,后者不仅免除了他的学费,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赵声一起学习,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军旅生涯

1905年,李竟成应征加入了新军第三十三标,先后担任排长、队官,并加入了同盟会。随后,他又考入了南洋陆师学堂。在黄花岗起义前夕,他应赵声的召唤前往广东省,秘密居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并负责策划新建陆军的叛变行动。起义失败后,他躲到了上海市,参与了同盟会在当地的革命活动。

革命贡献

武昌起义爆发后,李竟成在上海与其他同盟会员共同商议光复镇江市、南京的大计。他被派遣到常州、无锡等地招募退役士兵,组建了一支敢死队,并将他们偷偷运往镇江等待时机。他还利用亲戚经营的三益栈旅馆作为起义的总指挥部,积极筹备起义工作。通过与新军管带林述庆的合作,以及对巡防营统领陆如仙的争取,获得了各要塞和海军官兵的支持。此外,他还得到了商界的资助,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最终,他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成功解放了镇江,并成立了军政府,自己担任军务部长。

在苏浙联军向南京进军的过程中,李竟成率领部队渡过长江,与徐宝山合作组成了江北支队。他们在十二圩集结兵力,联合水师营,占领了六合镇,并与柏文蔚的军队一同攻占了张勋的重要军事基地浦口区,切断了南京守军的北撤路线。在进攻浦口的战斗中,李竟成亲自督战,三天未进食,甚至被山炮震晕倒地,口中喷出鲜血。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回到战场指挥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得已经撤退的士兵也转而前进,最终取得了胜利。

南京光复后,李竟成被任命为陆军第十六师的参谋长,之后又担任镇江卫戍司令官。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惩治了多名罪行严重的恶棍,并公开示众以警示他人。他还处决了徐宝山的心腹团长边振新,此人也是血债累累。同时,他还推动修建了京畿路。

反抗袁世凯

1915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李竟成与黄兴、赵驭六、马贡芳等人联名发表通电反对袁世凯。此举导致他遭到袁世凯的通缉,被迫躲藏在上海租界,直到袁世凯去世才返回家乡。

后期生活

随着国内大小军阀之间的战争不断,辛亥革命的成果逐渐丧失。李竟成对此深感悲痛,尤其是好友林述庆被害一事更是让他心灰意冷。在内部斗争中受到排挤后,他选择回归故乡,以耕田、烧窑为生,同时也以书法来消遣时光。他对邻居间的纠纷常常进行调解,对于那些欺负村民的地方恶势力,他也毫不畏惧。他曾写下两副对联表明自己的志向:“早岁从戎,誓复镇江市铁甕;近年养晦,每思梓里山河。”另一幅则是:“一轮明月,两袖清风。”

去世

1935年,李竟成在家乡逝世。

轶事典故

李竟成在晚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举止,反映了他对正义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他经常帮助解决邻里间的矛盾,并且敢于对抗地方上的恶势力。他的书法作品和对联,表达了他对过去投身革命事业的自豪,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参考资料

李竟成.镇江文明网.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