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斗镇

文斗镇

文斗镇,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南边陲,距市城89公里。地跨东经108°31′至108°42′,北纬29°43′至30°01′。面积492.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中原大堡1711.5米,最低海拔长顺县吊耳胎海拔315米,是全市海拔最低点。曾有“子高山在下雪,官渡司河过六月,莫到时令秋已过,艾地坝上仍炎热”的民谚。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文斗镇常住人口为48668人。

历史沿革

土司时期

元、明及清代,属湖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忠路土司辖地。

清代

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归流,文斗乡属利川市忠路汛怀德里。包括忠路六保(板桥村)、八保(金龙村)、九保(天星村)、十保(大杉树村)、十一保(集镇)、十二保(堡上村)、十三保(长顺坝村)、十四保(黄土村)、十七保(太阳坪村)。

清代乡境内形成若干集镇:十字路场,又名中正场,即今金龙村,东有凉风洞,南有大梁子山;茅坝子场,近皇木槽;岩门头场,又名乐义场,爱新觉罗·弘历一年(1756)设,即今文斗镇政府所在地;井坪场,道光二十年(1840)设,即锦屏县长滩镇场,又名长顺场,即长顺坝;黄土池场,即黄土。

岩门头场曾遭两度焚毁,爱新觉罗·颙琰时拔贡贺伯厚募资重修,在禹王宫内立碑记叙,称“文光射斗”,希望本境广出人才,故改名为文斗场。

民国

1925年利川市划为18区,系十五区文斗、十六区长顺。1932年全县划为9区,系七区文斗。1941年全县划为16乡,系文斗乡(辖11保)、长顺乡(辖6保),隶属忠路区署,1946年忠路区署撤销,直隶县政府。

现代

1950年,全县分为7区,文斗乡、沙溪乡、长顺乡为第六区。1952年,属文斗区。1953年底,将文斗区长顺乡第八村划归四川黔江区,后又划回。1958年置文斗人民公社。1961年仍为文斗区,所辖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975年撤区并设,划为文斗、长顺县、黄土三个人民公社。由原来的和胜、八角、枫木新民市、十字、毛坝、朝阳、文龙等8个小公社组成文斗人民公社;由长顺、双林、庆林3个小公社组成长顺人民公社;由黄土、仁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个小公社组成黄土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建区,为文斗区,辖9乡(十字、鞍山市、沙坝、堡上、锦屏、长顺、黄土、五丰、枫木)1镇(文斗)。

1996年1月区改为文斗乡,将原9乡1镇改为10个管理区(后改工作站),仍56村、596个村民小组。

1999年7月1日将文斗分为文斗、郭布罗·长顺两个乡镇。文斗乡辖文斗、枫木、沙坝、十字路、安山、堡上六个农村工作站;长顺乡辖长顺、锦屏县、黄土、五峰四个农村工作站

2001年3月合并文斗、长顺两乡为文斗乡,仍辖10个农村工作站、56村、596个村民小组。

2020年4月14日,经湖北省民政厅批复,利川市文斗乡改为文斗镇,原行政区域仍旧,镇政府驻文龙村平安路55号。

人口数据

2021年9月22日,根据利川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文斗镇常住人口为48668人。

地理环境

气候

一、气候特征

文斗乡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岭重叠,溪谷纵横,垂直落差大,影响气候变化亦大,成为显著的山地气候。低山四季分明,冬凉夏热,无霜期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二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温不定,对种植业发展有较多的限制因素;高山气候冷凉,冬长夏短,日照较多,对发展黄连、贝母等药材生产,养牛、养羊等畜牧业生产,以及退耕还林相对有利。文斗乡主要气候特点:一是由于地形、云雾、阴雨等影响,光照不足,光能利用率低。二是热量资源不足,常有低温冷害,二高山以上的粮食只能一年一熟,春秋季的低温连阴雨,常二至三年一遇,是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烟叶等经济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三是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常有旱涝。年降雨量达1300毫米以上,能满足各种农作物的需要,4—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1%。文斗集镇海拔1050米,直下艾地坝河沿海拔500米。有“甑子高山在下雪,官渡司河过六月,莫道时气秋已过,艾地坝上仍炎热”的民谚,生动地反映出地势垂直高差引起的气候悬殊。

二、气候要素

1、日照市:低山平均日照1409小时,二高山年平均日照1298.9小时,高山年平均日照1519.5小时。

2、气温:二高山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稳定通过10℃的年活动积温3849℃,由于海拔高差大,垂直变化明显,低山气温比高山高9--10℃,比二高山高4--5℃。全年1月最冷二高山平均温1.8℃,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3.3℃。

3、降水:文斗全年降水量与全市持平,降水量为1471.7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5—7月。

三、灾害性气候

对文斗乡影响较大的灾害性气候,主要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

低温连阴雨,平均每年7次,其中强冷空气占13%,中冷空气占27%,弱冷空气占60%。

干旱天气多发生于春秋雨季,干旱情况低山比高山严重。

暴雨、洪涝,从4—10月平均可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周期平均每年3次。

大风、冰雹,2005年文斗乡发生严重的冰雹灾,低山的郭布罗·长顺4月8日发生百年不遇的冰雹灾害,使数千户农户房屋受损,夏粮作物阳芋、油菜、春季蔬菜及桔柑、季橙、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毁于一旦。同年7月堰塘、板桥、天星、青山四个村发生冰雹、风灾,导致烟叶、玉米等作物可粒无收。

地形

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最高点中原村的中原大宝海拔1711.5米,集镇海拔1090米,长顺谷地郁江出口处海拔315米。北部群山交错,耕地极少,水田罕见;南部郁江两岸为阶梯状缓坡,有台地梯田。长顺坝为河谷平川。

水文

郁江发源于利川市佛宝山,汇合忠路镇沙溪乡诸河流,至忠路镇云口坝始名郁江。留至沙溪乡江口,始入文斗镇,西受鹿衔坝水,东受咸丰县龙嘴河水,西南流经堡上,西受源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毛滩河(古名小谷溪),至长顺坝后,再流5公里至河涌的弯弯塘入重庆市。郁江在利川市境内长99公里,流域面积14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43立方米\秒,最大流速5米\秒,一般1.5米\秒,总落差1130米。自文斗镇堡上以下,江宽水深,可通航。

重要景点

毛滩河

毛滩河古名小谷溪水,发源于重庆市石柱县,从月亮岩流入周岐隐,至文斗乡龙口与郁江相会,在利川境

内全长8公里。沿河深谷连绵,地势险峻,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其中湖北段滩陡路险,峡谷幽深,方圆十多里了无人烟,有月亮岩、七眼泉、三眼洞、铜鼓岩等奇特自然景观,流域内数十里人迹罕至,保存着许多名贵植物,及野猪、猴子等保护动物,自然生态极为良好,是一个至今未遭到破坏的原始大峡谷,适合于开发成探险类型的旅游景点。

毛滩河峡谷位于文斗与重庆石柱交界处,全长62公里。峡谷峰峦挺拔,古林苍茫,怪石林立,飞瀑流云,自然风光旖旎原始。毛滩河全长62公里,位于周岐隐市文斗与重庆石柱交界处,发源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自月亮岩进入利川,流至龙口村汇入郁江

文物胜迹

文斗因开发较晚,明洪武二年始有人烟,境内文物胜迹相对较少。

全乡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回龙董氏墓碑群。仅回龙村六组就有12所墓碑,其规模宏伟,保持较为完美,大多建于清代中晚期,其中尤以董正才、董正举弟兄二人的墓葬规模特别宏大,占地约60㎡,高达8米。

十字街道上的关帝庙是“十字路会议旧址”和贺龙军部住地“大店子”。现正在申报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而外有长顺秦氏墓,和尚坟、石桥张公墓、酸草沟土家名人陈魁墓。堡上衙门遗址,文斗禹王宫、关庙、南华宫、魁兴阁等遗址。除此而外郁江峡谷风光,毛滩河原始生态峡谷堪称一绝。

另外文斗烈士陵园虽不算是文物,但为文斗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长眠于此,供人们缅怀瞻仰。

特产

烟叶是文斗的支柱产业。2008年,文斗乡种植烟叶3.2万亩,收购烟叶7万担,烟叶税收突破1000万元,成为

全省名副其实的烤烟生产第一乡。乡党委政府在狠抓烟叶生产工作的同时,还突出抓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全乡建密集式烤房63栋,小改密烤房88栋;修建人畜饮水及烟田灌溉水池14000多立方,铺设管网200多公里,建烟区道路2公里,烤房改造和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过1000万。2008年已启动8口水池,16200立方。将铺设管网142公里,总投资420万元。

参考资料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红黑统计公报库.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