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祭祖,又称祖先崇拜,或称祖灵信仰、敬祖,是在特定节气时令,以特定的宗族或地方传统礼仪举行仪式,向所崇拜的祖灵献上贡品并行礼的祭祀活动。祭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 曾载: “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将祀礼的重要性与国家军队等同,祭祖习俗在中国各地及海外各中华文化圈均有分布。人们参与祭祖活动的目的通常包含感怀祖先、乞求后代福荫和避免灾祸等。
中国的祖先崇拜活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具有雏形,于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祖先神概念,秦汉与儒家孝文化初步融合,历经宋中后期朱熹、张载等理学家的议礼后,在明清时期正式形成较为完善的祭祖礼制体系和民间习俗。至现代,中国传统的祭祖文化已经发展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构成和体现,“特色祭祖习俗”作为一个大类,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进行保护。
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分别为: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重阳节、春节。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地方特色的祭祖活动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包括浙江省地方的的“起马祭”、舞龙、放花灯,洪洞县大槐树村的寻根祭祖礼,以及北方地区盛行的“迎拜送”,三叩九跪,旺火等仪式。
祭祖礼是祖先崇拜观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 种表现形式,这个观念的产生和原始社会时期的灵魂信仰有关。在中国,它是子孙表现对祖先尽孝道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于伦理上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目前,中国对祭祖传统习俗的主要保护措施集中于仪式性保护。
词源解析
《孝经》云:“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际”在古汉语中有交接,沟通的意思,“人神相接”就是指人神之间的交际沟通,是人神之间的阴阳相感,因此所谓祭祖,便是通过祭礼与祖先的灵魂进行沟通,向先祖汇报今人的作为和生活状态,并向先祖乞求对未来的庇佑。
古代民众的孝道观是民间祭祖活动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础。《礼记·郊特牲》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中国古代人认为,人去世后,肉体腐坏, 但灵魂长存,会给人带来好运或者厄运,祖先死后成为祖先神,也具有人的特征,需要得到子孙后代的尊崇和关怀,可以像现实中的长辈一样来保佑后代们的福祉。因此,为了使祖先灵魂庇佑子孙,形成的对祖灵的感怀、供奉和求乞的信仰和仪式,就是祭祖。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之所以成为中国祭祖活动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因为人们相信在这些日子,连通阴阳两界的大门将会打开,祖先们的灵魂会重新回到埋葬地。
历史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祖先崇拜
在新石器时代及之前,祖先崇拜的雏形就已经初步显现。在这个时期,虽然“以人为神”的祖先崇拜观念此时尚处雏形,但对自然神的祭祀和对天人关系的初步探索已经发生。
祖先崇拜产生的根源,是古代先民对生死问题的考量。由于人类文明早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其生老病死多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动,生命的不可控性带来了对生死强烈的敬畏之心。原始社会氏族先民们将灵魂作为一种特殊的图腾进行崇拜,在西安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和临潼临河东岸的姜寨聚落遗址,其氏族聚落居址之外都已有规整的氏族墓地分布。氏族建立墓群,以特定的方式和随葬器物埋葬死者,是中国较早的墓祭遗址,也是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观念最早的注脚。发现于河南省渑池村仰韶文化的陶祖、吉林省西断梁山新石器晚期的石祖,也是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夏商周时期原始崇拜的礼制化
有别于新石器时代诸氏族联盟,在夏朝成为中国第一个以世袭制度更替王位的朝代之后,天下从原本的“公天下”转为“家天下”,也是从夏朝开始发现了专用于供奉先祖的“聂氏宗祠”这一机构遗址。商代则打破了自然神和祖先神之间原本存在的界限,使祖先崇拜上升到了与自然崇拜同等的高度。其对祖先的神化和主动提高祖灵地位的行动,从根本上推动了祖先祭祀进一步走向繁荣。
在商晚期,祖先神祭祀已明显超过了自然神祭祀。至西周代商朝而兴,推崇礼法的周代废止了殷商王室的祭天特权、却保留了殷商祭祖礼的基本框架,并对其中不合周人观念、礼俗的各种祭祀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礼制改革,在西周重道德观念、天下观念,以及宗法制度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西周的祭祖礼制。自此,完成了祖先崇拜从上古的原始观念向文明礼制的最终蜕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选祭”和“逆祀”
至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建立起的繁琐礼制在诸侯争霸中面临崩坏,追溯远祖祭祀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常态,不符合周人主流祭祀传统的“选祭”和“逆祀”现象也开始流行于各国之间。
所谓“选祭”,与周人常见的遍祀祖先不同,指的是不论祖先远近,出于特定原因,从所有祖先中选择特定的人来进行祭祀。例如,《左传》中,鲁国权臣季平子谋夺国权,选择废鲁昭公之子,立鲁昭公之弟鲁定公为傀儡,为了证明其权力的正统性,在定公即位时,季平子选择了鲁国五百多年之前同样继承兄位的先帝鲁炀公公立庙祭祀。
“逆祀”则来源于商人祭祀法。“逆祀”即从后世祖先开始向前祭祀先王。进入周代,逆祀因不合周人礼制而一度遭到废止,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各诸侯国重新拾起。鲁文公就曾在夏父弗忌的怂下,将治国功绩更好的先祖鲁僖公放在去世更早的先祖闵公之前进行“逆祀”。
至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祖主动权已经逐渐从神的手中让渡到时人手里。诸侯争霸的时代背景使周人确立起的严格人神制度对人们的束缚力减弱,铁器出现、生产力增长则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天人认知上获取了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在求祷先祖一事上,春秋时人更重“实用”,不再苛求近亲、远祖形式上的平衡,在遇到大事时相比乞灵于祖先,时人更也愿意求助那些能力超群的先人。
秦至两汉儒家“孝”文化的兴起
秦至汉代,祭祖礼制上最大的变动,便是儒家“孝”文化对祭祖活动的渗透。儒家礼制强调发乎于人情,而非外界不可知的自然力量所决定。区分于夏商周时期将先祖与神灵结合祭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相对实用化的选祭观念,儒家思想将隆重的丧礼当做对先祖养育之恩的一种回馈,即“报本反始”。
历经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改革之后,儒家的“孝”思想在社会上进一步扩张,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奠定了后世对祭祖活动的重视,以及活动中“孝”这一感情内涵的顺承。儒家孝文化对祭祖传统的丰富,不仅使人们追缅死者,感怀祖先,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更加懂得尊重孝敬尚在世的长辈,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亦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东汉开始,主要出现于王公皇族、勋望之家的庙祀仪式开始转向墓祀与家祠祭祀,兴建聂氏宗祠、刻碑成为一种风气。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通过这些建筑向民间扩散,祭祖正式从追本溯源的大宗家族活动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民众传递孝思与情感的一种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化与习俗变化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兴起于汉初,在两汉之际得到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其信仰遍布民间,在节日礼俗和祖先祭祀习惯上产生了一定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祖先崇拜观念与道教阴阳五行思想的结合产生出了许多新的节日习俗,例如,腊月一日在祭祖的同时,也要祭祀主“火”的灶王爷,以保佑家运兴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祭祀祖先时饮菊花酒的习俗,也是来自于当时道教主张的阴阳调和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祭祖活动的功利性和世俗性更加明显,人们为了子孙后代的运道长生等原因求告祖先,道教“羽化成仙”追求所虚构出的天上人间也进一步强化了祖灵存在的观点。此外,由于人口迁移和经济中心转移,形成于秦汉时期的面食习俗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以各种动物、游鱼、龙蛇等具有祈福之意的形状制作的“年馍”开始发展,并在后来逐渐成为祭祖活动中贡品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和一些特定的花纹在民间得到保存和流传,进一步丰富了祭祖文化的内涵。
唐宋士大夫阶层“影堂”祭祖与朱熹家礼
两汉时期墓祠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唐代的家庙祭祀制度。“家庙”一词在晋朝已经出现,如范宁“自置家庙”,但大量地使用,尤其在法制文书上,则始自唐代,唐代家庙的出现表明中国祖先祭祀发展到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唐代,以皇族为核心的士族群体的力量大幅增长,对家庙的建筑仪制、祭祀规格、祭祀先祖的时间、祭祀用的牺牲,以及使用的牌位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唐朝的等级制度延续到盛行科举取士,采纳各阶层人士为官僚的宋代,便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出身平民的官员及大量中下层士大夫的不满;宋代理学家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出把存在于门阀贵族阶层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逐步改造为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由朱熹、张载等理学家将其整合成了一套适合中下小农的家礼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需要,在唐代家庙制度的基础上,宋代士大夫还提出没有官阶的普通民众可以建影堂来祭祀祖先。影堂盛行于唐代,起初并非是世人祭祀之地,而多用于祭祀、纪念得道高僧。在司马光《书仪》中,影堂就是各种家族仪式的核心场所。宋人在祭祀祖先之时,要身穿盛服,家中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拜祭祖先,家有大事,也要向祖先祷告和禀报。
影堂制度的逐渐发展实际是国家礼制与世俗习惯相互妥协的结果。朱熹反对这种方式,他认为这样的做法只能使祖先的精神涣散,所以反对影祭的方式,主张专用祠版。可以说,明清时期聂氏宗祠的盛行,与宋代士大夫们在因循习俗的基础上对影堂的改造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元朝“墓祠相间”及宗教与传统祭祖习俗的结合
元朝祖先祭祀文化,在展现出一定的民族融合的特征同时,民间祭祀具有墓祭、祠祭交相出现的特点,以及于寺院、道观等宗教场所的祭祀活动也比前代更甚。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使人们在丧葬仪式上开始寻求佛教的精神慰藉,宗教理念与葬礼协助在民间已经非常盛行,诸如七七追荐、清明节扫墓等已然形成社会风气。委托僧人或道士看管坟、祭拜祖先亦在此时开始流行。元代的多种祭祖地点并不完全固定,或于居所,或于墓所,或于寺院、道观,或者几处均有。祭祀祖先的对象也还不固定,或是父母,或三代、或依《家礼》及四代,或远追祭始祖,或有佛道、民间神灵,甚至还有君王。祭祖场所的名称也多种多样,亭、庵、观皆有。
明清时期祭祖系统的形成
至明清时期,经历明朝的礼制改革,中国各地地方系统性的祭祖活动定型益发明显,宗族脉络更加清晰,家祠礼制基本完善,家谱、家书等家传文化也与祭祖活动进一步融合。明清时期的祭祖礼仪包括墓祭、庙祀、家祭、邮祭等方式,且均各成体系,其中以墓祭和庙祀和家祭为祭祖礼仪主干。当时所谓墓祭,即延续至今的上坟扫墓活动,明清时期,民间百姓在清明节、春节、六月六、七月十五、寒衣节(送寒衣)等重要节日均要至墓告问祖先。除各户墓祭外,合族在家庙、家祠祭奠祖宗,即为庙祀,也称祠祭或族祭,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要“迎神”,向土地山川等自然神灵祷告。有些人家在过春节时,会于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或供奉祖先的牌位,早晚“续香”,中国传统习俗之一的“旺火”仪式也在此时广泛流传。
此外,明清时期,在“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的徽州,金银袋和金银袋簿也开始出现,金银袋在现代的祭祖活动中亦有体现,所谓金银袋,即用纸糊成的类似信封的大纸袋,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等祭期,为保证祖先在阴间的生活供应,后人需将冥钞、火纸以及叠成金银元宝状的锡箔等物装入金银袋中,以焚烧的形式寄给祖先,袋上以固定的文字格式书写祖先与奉祀子孙名讳、日期,以确保收寄过程准确无误。
近现代祭祖文化现状
进入近现代,跨越诸多特殊时期、经历外来入侵和部分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的洗礼,中国传统的家庙文化遭遇重大打击,但一些民间祭祖传统、以及地方上的祭祖习俗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祖先崇拜与传统节日融合,以节日祭祖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助推器,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持续不断发挥着作用。对比传统的墓祭、家祠祭祀,采用焚烧纸钱,贡献牺牲等旧习俗方式进行祭祖, 献花、植树、朗诵、折纸船、“天堂信箱”、网上祭奠等文明祭奠方式已经逐渐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寄托哀思的方式。祭祖传统在推动中国节日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目前的祭祖活动主要集中于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重阳节、春节这四个传统祭奠节日,也有些地区会在冬至举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各地祭祖选择的祭期和祭祀礼制,依照当地地方传统不同,各有千秋。
祭祖习俗
传统节日祭祖
春节祭祖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传统,且各地区在仪式的繁简以及时间、地点等细节上有所区别,但祭祖仪式的流程大致相同,可归纳为四个阶段:迎、献,拜、送。
首先是迎,即将祖先灵魂迎入家中。在过春节时,家族族长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会于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或供奉祖先的牌位。从初一至初三,牌位前早晚点灯、蜡,燃香不断。一支香完时立即续上第二支,这种敬香方式民间称为“续香”,含有延续宗族和家庭香火的重要意义。有的人家还会在除夕前,在院内或堂屋内用炭块或煤砖垒一个圆形火堆,叫“旺火”,寓意“招亡”,将故去的祖先姓名写在长条白纸上,拌以纸钱烧于门外,作恭请入门揖让之势,请祖先回家过年。
其次为献。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要在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通常来说,这项工作由族中女性负责,献菜时则由族长“举案齐眉”,再由两人分两边依次献好,一般来说,男左女右,案上有几人,便有几份饭菜。
献菜之后,需要点燃香纸蜡烛,再由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叩拜时,需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妇、嫁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
初三恭送祖先灵魂通常与“送年”活动一并执行,且要到祖坟祭奠烧纸。此外,先祖考妣的生卒日也要祭于家中再去墓上祭奠。
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的扫墓习俗来源于寒食节的扫墓祭祀习俗。中国传统的清明祭扫仪式包括洒扫墓地,供奉菜肴,焚烧纸钱及纸扎人等殡葬用品,以及子孙轮流叩拜行礼等环节。进入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地区的清明节祭祖也体现出越来越奢华、越来越铺张浪费的倾向,所焚烧的香烛纸马花样繁多,所产生的烟气造成空气污染,还平添森林火灾隐患。为改善清明节上坟烧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不少地区大力提倡文明祭扫,如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方式,在延续传统,表达哀思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中元节祭祖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它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七月半”“盂兰盆会”“鬼节”“瓜节”“施孤”“亡人节”等,这一节日源远流长,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此外,在中元节,到了晚上,过去家家户户还要在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称之为“布田”。那天店铺也都关门,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在有些地方,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还有“放河灯”“扎法船”等习俗。在中国,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元节祭奠习俗,包括资源河灯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盛会。
重阳节与祭祖
重阳祭祖的源头,和上古九月祭有着密切关系。先秦以十月朔为立春,九月为岁终,九月不仅是谷物丰收的时节,更是岁终大祭,因此先民早有在九月庆祝丰收、祭祖尝新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称“重九”。重九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西京杂记》载:“刘彻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
不同地方的重阳祭祖活动有不同的展现形式。中国广东流传的重阳节习俗是“拜太公山”,即先上山拜大众祖公,然后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后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迁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拜祭品有熟的鸡肉和猪肉、糕点糍粑、水果、茶、酒、衣草、冥币、纸扎制品、香烛等。族人需按辈分的次序参拜,不可越。拜祭完成后,“太公分猪肉”,由各房辈分高者领取。
中国福建南部的莆田市也有特征鲜明的重阳祭祖习俗。福建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节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重阳节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贤良港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中国香港,一般新界乡民重九祭祖,会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部分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在香港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传统的重阳节习俗依然保留,其重阳祭祖的场面甚为浩大。
少数民族祭祖风俗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且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性质和文化上的差异,在祭祖风俗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这些特殊的祭祖风俗既是当地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至今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苗族
生活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祭祖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12年举行一次的盛大祭祖节日“鼓藏节”;苗族用鼓作为祖先的物化象征符号,鼓象征祖先,一个鼓就是一个血缘宗族的共同祖先,一个鼓社就是共同祖先的血缘子孙,因而祭鼓就是祭祖。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东北的苗族,有一个祭祀女祖先的节日叫“颇果节”,祭祀时要设祭坛,安放女祖先的立体像,然后以猪作为牺牲献祭。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每年农历十月还要过祭祀苗族人文始祖的“祭尤节”。
瑶族
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要过“盘王节”。传说盘王是瑶族的远古祖先,盘王能护佑他的子孙繁衍发达。“盘王节”期间,瑶族群众都要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仪式。
侗族
侗族有每年正月的祭始祖女神的“祭萨节”。“萨”是侗族的始祖女神,侗族村寨普遍在寨内露天处建有祭“萨”灵坛。节日期间,大家着盛装汇聚在“萨坛”外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然后在“萨坛”前的场坝上放炮、吹芦笙、踩歌堂,祈求女始祖“萨”神赐福护佑子孙人财兴旺。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
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和蒙古族,都受到传统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存在着祖先崇拜的意识,因而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祖习俗。比如,鄂伦春族在农历三月定期举行祭祀祖先神“阿娇儒博日坎”的仪式,这种仪式叫“乌门那特恩”。祭祖仪式在血缘氏族头领的主持下进行,每个成员必须亲自带上酒、肉等祭品,置放于祭坛上敬供,然后焚香纸祭拜,祭祖节日长达十几天。
祭祖意义
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节日保留下来的中原地区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和民族记忆,而由此产生的祭祖活动和传统节日,是所有华夏儿女基于祖先崇拜而产生的民族认同和情感沟通的时间点,二者的结合,起着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节日传承的作用。直至今时,祭祖活动及其体现出的祖先崇拜观念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强化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指民族成员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身份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以及精神价值认同感。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首先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对于血缘与家乡的感怀,在一次次的祭祖家会活动中得以体现。人们通过祭祖活动中蕴涵的祖先崇拜信仰,可以增强个体的民族身份认同,集体的民族文化认同,并寻求共同的优秀价值观念。
促进社会和谐
祭祖活动能够通过促进家庭和谐和邻里和谐的方式带来社会和谐。祭祖期间,家庭成员共同筹办祭祖事务,共同参与祭祖仪式,使得家庭关系得到紧密联系。譬如春节是最受重视的祭祖节日,远在外乡的人们,无论多忙,都会在春节赶回家团圆,阖家祭拜先祖,吃团圆饭。其他祭祖节日也如此,平时分散的人们,借着祭祀共同的祖先的机会,聚集于一堂。通过祭祀祖先,人们的家庭意识被重新唤醒,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得到强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祭祖也是邻里之间相互交流,建立共性文化的重要契机和平台。
推动节日传承
祭祖活动能够推动节日仪式、节日精神和节日纪念物的传承。在节日祭祀活动中,民众通过挂青、烧纸、上香、供奉祭品等仪式,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怀念的情感诉求和祈福迎吉的美好愿望;祭祖活动中特殊的纪念物也成为民众情感的寄托,特殊的节日仪式与节日纪念物相结合,共同推进了节日精神的传承。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目前,中原地区各地的祭祖习俗虽均已得到一定的传承保护,但保护活动尚处起步阶段,保护机制尚需完善。祭祖活动属于地方性、集体性传承的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生活下生活习惯的改变、人口迁移导致的地方性文化缺失、以及知识的代际传承断层是困扰当前祭祖习俗传承的关键问题。一些地方的祭祖习俗由于管理保护机制不够完善,还出现了习俗虽在,却脱离了人们日常生活,体现出“非日常性”,从而失去其本真内涵的现象。
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门十分重视对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祭祖习俗的传承和保护。为了保护祭祖这一重要的地方性知识,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的保护措施是针对各地方特色的祭祖活动,对其仪式进行特定的仪式性保护,包括保护祭祖仪式本身形体的固定性,即保护仪式运作的固定方式;保护祭祖仪式在地方上的价值认同;以及保护祭祖仪式各个细节机制上的完整性。
从2008年第二批至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公布,共有10项项目编号为X-90(祭祖习俗)的地方性祭祖民俗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纳入记录当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于2008年首个被纳入名录中的徐村洪洞县大槐树祭祖习俗,浙江省文成县太公祭,以及深圳市的下沙村黄氏祭祖等。
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
部分岁时节日的祭祖习俗源于神话传说的嵌入。譬如清明寒食因高传说而带有祈求生育、人丁兴旺的意义,七月十五受到佛教的影响嵌入了目连救母的传说,黄帝祭日也被融入到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高禖传说
清明节、寒食节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专司婚姻和生育之神)的习俗,进一步推论,禖崇拜源于古人对女性始祖的崇拜。《后汉书》有“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可见古时已有祭祀高禖的习俗。
关于高禖祭祀的传说认为,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高母就是人类的祖先,“祀高禖”就是祭祀祖先。《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州九嫔御。”郑玄注进一步说明高禖其人的来历:“高辛始氏之生,玄鸟遗卵,绒狄吞而生契,后王以为禖官嘉祥而立其祠焉。”
人们祭祀高禖的目的,是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高禖祭祀能够成为寒食节的内容,与古人对节气的选择有关。寒食节也在仲春之月举行,这个时间正好与祭古人祭祀高禖的时间相吻合,所以,人们将高禖传说融入寒食节,丰富了寒食节的内容。
目连救母传说
七月十五,佛教称“盂兰盆会”,传说目犍连的父亲逝世以后,目连的母亲不仅没有祭奉,还恶行多端,最终自食其果,被打入地狱。目莲来到阴间救自己的母亲不料母亲已经成为恶鬼,无论吃什么,都会化作火焰,焚烧全身,苦不堪言。佛祖感念目连的孝行,于是告诉目莲为母亲解脱之法,即必须在每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盆中摆上许多种果物,以祭奉鬼魂亡灵,为饿死鬼超度。目莲依言行之,最后救出了母亲,而自己也成为了地藏王的护法。
在《东京梦华录》中,不但对盂兰盆会的来历进行了描述,而且叙述了节日的具体情景:“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叉以竹竿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莲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叉卖麻谷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叉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叉卖转明菜花,花油饼,悛、沙之类,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说孤魂之遭场。”
“鬼节”的由来
在传统民间信仰中,农历七月被视为“鬼月”。人们相信,七月初一阎王会打开鬼门将孤魂野鬼放出,而在七月十五会重新将鬼门关上。因此,在鬼月里,人们把先祖的亡灵接回家祭奠,同时照料那些没有归宿的鬼魂,满足其出行、转世的要求,并于七月十五举行仪式,恭送各类亡魂打道回府。于是,七月十五便成为民间送鬼的日子,成为“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历史人物传说
清明节与介子推、诸葛亮
寒食节与寒食扫墓的习俗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它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介子推。据说,晋国晋文公与介子推等人一起流亡到国外,饥寒交迫。介子推为了给重耳充饥,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等到重耳执政后,便赏赐了当年与他一同流亡的部下,却唯独没有赏赐介子推。介子推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作了一首《龙蛇之歌》,便隐屑在了绵山。晋文公听过《龙蛇之歌》后才醒悟过来.便立即派人去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死活就是不肯出山。晋文公无奈之下,便派人放火烧山,想借此逼介子推出山。可谁知,介子推却抱在一棵树上活活被烧死了。晋文公既难过又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命令在介子推被烧死之日禁火,人们只吃寒冷的食物。
另有一传说认为,寒食节扫墓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治理蜀汉期间深得民心,但是在其死后,朝廷却没有为他修建庙宇。于是,在寒食期间老百姓自发地在田野道路上祭拜诸葛亮。后来民间私祭诸葛亮的行为被朝廷所知晓,为顺应民心,便正式将诸葛亮的庙宇与先帝刘备的庙宇建在了一起,以供百姓祭祀。但此时民间寒食野祭风俗已然形成,至今犹是如此。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水上》记载了百姓野祭诸葛孔明的传说:“山东名高平,是亮(诸葛亮)宿营处,有亮庙。亮,百姓野祭。”
参考资料
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30
祭祖习俗(太公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30
祭祖习俗(诸葛后裔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徽州祠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徐村司马迁祭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沁水柳氏清明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灯杆彩凤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刘一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陈敦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祭祖习俗(太公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0
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0
重阳节祭祖习俗.北方网.2023-12-29
际字词语|成语.中华字典.2023-12-20
新石器时代陵墓.西安市地方志.2023-12-21
浔阳区:集中整治焚烧纸钱陋习.中国知网.2024-01-07
文明祭奠在中国渐成风气.中国政府网.2023-12-29
倡导文明祭祀风尚 树立绿色祭扫新风.澎湃新闻.2023-12-29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南京文明网.2023-12-29
清明节,我们该如何祭祖?.澎湃新闻.2023-12-29
新华每日电讯:如何让网络祭扫真正移风易俗、清明清朗.澎湃新闻.2023-12-29
一束鲜花寄哀思,文明祭扫入人心.百家号.2023-12-29
清明祭奠文明祭扫,这些法律盲区得“扫清“!.澎湃新闻.2023-12-29
中元节:三节合一 源远流长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09-05 10:08:0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9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9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9
重阳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9
香江漫话:阴历九九重阳节 港人举家“秋祭”时.中国新闻网.2024-01-07
中华民族的多元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30
非遗保护不可缺少文化生态平衡意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30
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9
论仪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固体—活态”结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30
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