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是由李文海、龚书、梁柱撰写的书籍,于2003年10月1日由华龄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逐步迈向共和制度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内容简介

“走向共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电视剧《走向共和》旨在展示这一历史性事件,揭示近代中国如何“走向共和”,并介绍引领中国人民走上这条道路的关键人物。然而,观看这部长达59集的作品后,观众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历史在这部剧中被随意篡改和扭曲。尽管编剧声称该剧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强调历史真实性和情节的真实性,但实际上,它并未如实反映历史。相反,剧中将真正的革命领袖孙中山边缘化,而将封建统治者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置于核心位置。

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的伟大人物,因其在辛亥革命期间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腐朽的清政府,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卓越贡献而受到人们的敬仰。然而,在电视剧中,孙中山和他的革命活动被淡化和矮化。在剧情的前半部分,李鸿章成为了主角,而孙中山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他的出场次数有限,且在剧中表现出的形象是幼稚、不切实际、冲动和缺乏理性的。对于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共和革命运动,剧中的描述也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关键事件都被忽略了。例如,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本应是共和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在剧中只是匆匆带过;1911年的广州起义,孙中山曾表示这场起义虽然未能成功,但却震撼了世界,推动了国内革命的局势,但在剧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包括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建陆军中的渗透工作,也都未被展现,使得武昌起义显得过于突然。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但在剧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展现了孙中山乘坐汽车穿过街道的场景,伴随着女性手持鲜花欢呼,背景声音播放了他的就职誓言。之后,宣传车上宣读了临时政府的法令,要求国民剪掉辫子,废除跪拜礼,似乎暗示所谓的“走向共和”和建立共和国就是这样简单的行动。因此,剧中的杨度批评孙中山的共和革命是“不适时宜”。

此外,普通民众在这部电视剧中几乎没有地位,除了偶尔出现的义和团成员在烧香、画符的愚昧和迷信画面之外,其他地方的群众反清斗争完全没有体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被迫进行了一些变革,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但这导致了更多的税收增加,贪污腐败,民生凋敝,民怨沸腾。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反抗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清斗争,包括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会党和农民起义等,这些斗争在全国各地持续不断。据统计,从1902年至1911年间,全国发生了超过1300起民变,这些遍及全国城乡的反清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为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广泛的群众反清斗争,共和国的建立将是不可能的。

电视剧名为《走向共和》,但实际上贬低了共和革命及其领导者,反而颂扬了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所谓的“悲剧英雄”。这些人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控制了中国社会,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他们在剧中被塑造成努力寻找中国出路的形象,而不是被视为民族罪人,而是有能力、有所作为的“改革家”。他们寻求的道路是君主立宪,被认为比共和革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正如杨度所说,共和革命“不合时宜”,君主立宪才是适合中国的。编剧刻意美化这些封建统治者,这一点可以从段祺瑞隆裕太后说的话中看出。他表示:“你是支持君主立宪的,君主立宪与革命共和只是国体之争,都是为了救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革命对象和革命者,都被描绘成“救国志士”,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人”,都有“人性”。这就是编剧所宣称的以唯物史观“指导创作”的结果。

编剧称,该剧的创作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同时包含合理的虚构元素。剧中提及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如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孙中山等,都是真实的,体现了“历史真实、情节的真实”,并将这部剧比喻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教科书。然而,如果我们以李鸿章为例,就可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李鸿章在这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编剧着重刻画的人物,也是引发观众和评论者广泛讨论的角色。无论编剧如何解释,无论是声称“历史真实”,还是玩弄词汇,说“以历史真实感而非历史真实性”,都可以肯定地说,李鸿章并不是“历史真实”。

“以历史事实为主,存在合理的虚构”,对于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正剧来说,这种创作原则无疑是恰当的。然而,播出的电视剧却偏离了这一原则。为了美化李鸿章,编剧随意处理历史,要么随意剪辑历史,要么进行不合理虚构,将历史玩弄于股掌之间。

电视剧告诉我们,李鸿章想要购买军舰,但由于户部尚书翁同龢的阻碍,资金不足,导致北洋水师无法发展壮大,最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实际上,海军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部的阻碍,而是由于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其幕后策划者是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李鸿章不仅协助奕譞挪用了海军衙门的开办费和常年经费,还以“购舰设防”的名义劝说各省督抚筹款,共计筹集白银260万两,陆续解送到天津市存放生息,所得利息专门用于颐和园工程。

李鸿章自从组建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以来,一路飞黄腾达,担任直隶总督北洋政府大臣20余年,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和权臣,掌控了军事、政治、外交大权,在朝廷中举足轻重。他一贯主张“避战求和”,起初依赖英国俄罗斯的“调停”,试图“以夷制夷”,不做备战准备。当“调停”无望,日本挑起争端时,他又采取消极防御策略,“避战保船”,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在给朋友的信中批评道:“追究其过错,大部分是因为事先谋划不当,错误判断,合肥市(指李鸿章)确实难辞其咎。”李鸿章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悲剧英雄”。曾是曾国藩亲信幕僚的赵烈文在1875年(光绪元年)的日记中记录了淮军的腐败情况,写道:“合肥公养尊处优,不考虑长远计划,身边没有直言敢谏之人,谄媚者晋升,勤奋者被淘汰。”中日甲午战争失利时,严复也在用人方面批评李鸿章:“合肥用人失误,导致事情失败,韩理事信任独断专行的袁世凯,引发了冲突;相信自己的女婿张篑斋,导致淮军换将;想让同乡独占功劳,导致卫汝贵全军覆没;任用自己的外甥张士珩,导致军火供应不足,炮台无力击敌。他一生的功业,为了这几个人,使国家也因此衰败,唉,难道不过分吗?”李鸿章在与他视为“通家子弟”的吴永曾国藩的孙女婿)的谈话中,虽然不乏为自己辩护的地方,但也透露出一点内心的想法:“我办了一辈子的事,训练军队,建设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哪里能真的放手去做,不过是勉强粉饰,表面文章,不揭开还能应付一段时间。但如果一定要撕破脸皮,那就只能真相毕露,无法收拾。”李鸿章绝不像电视剧中美化的样子,忍辱负重,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负责,顾全大局,不追求私利。李鸿章的直系子孙在1904年分家时签署了一份遗产分配“合同”,这份“合同”不包括金银财宝等动产,只涉及到安徽、江苏省两省的房地产,其中可查证的地产就有26处、房屋22处,上海市一处价值4.5万两白银的中西合璧房屋和一座当铺,以及安徽六、七个州县未注明数量的田产、房屋等。仅此可见,李鸿章可谓巨富,他究竟是如何忧国忧民、顾全大局、不追求私利的呢?

为了塑造一个正面形象,电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隐恶扬善”,突出了一些事实,掩盖或虚构了一些情节。例如,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被闲置,电视剧描写他有一天去见慈禧,提出要去欧洲美洲游历,增长见识。实际上,李鸿章这次出国,并不是他自己提出的,而是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奉沙皇命令指定的,让他代表清政府访问俄罗斯庆祝沙皇加冕。对俄罗斯帝国而言,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不是目的,目的是借机与李鸿章签订包括中国同意俄国通过黑龙江省吉林省修建一条通往永明城(即中东铁路)的铁路在内的《中俄密约》。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将其势力延伸到了东北地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据俄国参与谈判的财政大臣维特等人的记载,李鸿章在谈判中妥协并在秘密协议上签字,可能与沙俄的巨额贿赂有关。完成这项任务后,李鸿章才前往欧洲美洲游历。抹去了前面那些不光彩的事实,变成了他主动要求去欧洲美洲游历,形象自然不同了。又比如,电视剧描绘了孙中山李鸿章呈交奏折,李鸿章不仅接见了他,还与他共进晚餐,听取他讲述“革命”。实际上,孙中山的奏折只有8000多个字,主要是希望李鸿章能够劝说清政府实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良措施,尚未谈及革命。但李鸿章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接见孙中山。孙中山非常失望,目睹了天津市、北京的情况,深刻感受到清朝的腐败已经病入膏肓,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于是前往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准备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朝。再比如,电视剧展示了《辛丑条约》签订现场的情景,爱新觉罗·奕劻奕劻看到条约内容后,手一直颤抖,以至于无法写字。这时李鸿章接过笔,对庆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将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让我来承担这个罪名吧!”随后,李鸿章慷慨激昂地斥责八国联军统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等人,说道:“中国人为什么要闹义和团,就是因为你们外国侵略引起的,你们现在要瓜分中国,告诉你们,那就会有更多的义和团。你们德国的军队在娘子关不是也被打败了吗?”李鸿章原本视义和团为“匪徒”,主张镇压,但在电视剧中,他对义和团的态度完全改变,不仅不再认为他们是“匪徒”,而且还正确认识到为何会发生义和团运动,称赞义和团抵抗侵略军的作用,这让人们不禁感到有些滑稽,忍不住会问:这还是李鸿章吗?李鸿章临终之际,形象是那样的崇高,完美地画上了句号。这只是编剧欺骗观众的任意捏造。

电视剧与历史教科书不同,历史教科书必须完全基于史实,不得虚构,而电视剧则必须有虚构成分,否则就不会有人愿意观看。但是,既然是一部历史剧,就必须受到历史时代和历史事实(包括人物)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捏造,也不能随意更改历史。不论是编写历史教科书,还是改编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应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专属领域,中华民族的历史属于全体华夏儿女,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责任,任何人都不应该玷污我们的民族历史。

参考资料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引发的思考.读书.2024-11-25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 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引发的思考.iPac2.0.2024-11-25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吉林省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