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奶桑

奶桑

奶桑(拉丁学名:Morus macroura Miq.)是桑科塘鹅落叶乔木或灌木,无刺;冬芽具芽鳞,呈覆瓦状排列。叶互生,边缘具锯齿,全缘至深裂,基生叶脉三至五出,侧脉羽状;托叶侧生,早落。花雌雄异株或同株,或同株异序,雌雄花序均为穗状;雄花,花被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被片对生,在花芽时内折,退化雌蕊陀螺形;雌花,花被片覆瓦状排列,结果时增厚为肉质,种子近球形,胚乳丰富,胚内弯,子叶椭圆形,胚根向上内弯。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西藏波密、墨脱县等地。生于海拔(300) 1000-1300 (-2200米)米山谷或沟边热带林中向阳地区。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等地)也有分布。

树皮可以造纸;木材及叶可以提取桑色素。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7-12米,胸径10-20厘米;小枝幼时被柔毛;冬芽卵状椭圆形或卵圆形,被白色柔毛。

叶膜质,卵形或宽卵形,长5-15厘米,宽5-9厘米,先端渐尖至尾尖,尾长1.5-2.5厘米,基部圆形至浅心形或平截,边缘具细密锯齿,表面深绿色,略粗糙,侧脉及网脉疏生细毛,背面浅绿色,幼时脉上疏被细毛,基生侧脉延长至叶片中部,侧脉4-6对,向上斜展;叶柄长2-4厘米;托叶细小,早落。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单生或成对腋生,长4-8厘米,总花梗长1-1.5厘米;雄花具梗,花被片4,卵形,外面被毛,雄蕊4枚,花丝长约2.5毫米,花药近球形,退化雌蕊方形;雌花序狭圆筒形,长6-12厘米,总花梗与雄花总梗相等;雌花花被片4,被毛,子房斜卵圆形,稍扁,微被毛,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

聚花果成熟时黄白色;小核果,卵球形,微扁。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范围

云南省南部,西藏波密、墨脱县等地。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等地)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00) 1000-1300 (-2200米)米山谷或沟边热带林中向阳地区。

主要价值

树皮可以造纸;木材及叶可以提取桑色素。

主要变种

毛叶奶桑

幼枝被毛,叶表面被柔毛,叶背及叶柄被极密的柔毛。与原变种易区别。

分布于云南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等地。泰国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泰国。

此变种G. Koidzumi曾定为长穗桑M. wittiorum Hand. -Mazz.的变种。但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分布区的不同,我们认为应属奶桑M. macroura Miq.的变种。

栽培技术

种植农桑系列品种的要求:该系列品种对肥水要求比较高,要选择能灌能排、土壤肥沃的水田,禁止种植在山坡地以及土地薄瘠的旱地,以免得不偿失,发挥不了品种桑的优势。

种植前的准备:

①深挖植沟:平整好土地,同时挖好排水沟,种植沟,沟要求宽30cm、深50cm,将挖出的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

②施足基肥:以垃圾、猪栏粪等有机肥为主,要求亩施50担以上且盖土10cm表土,并踏实,等苗栽植。

③苗木准备:大小苗要分开种植,整修苗根,剪去过长、破伤的桑根,剔除病虫苗。

种植规格:根据品种特性,必须按0.66米×1.35米的标准种植,每亩控制750株左右(不能超过800株)。

种植方法:把桑苗放入预定的种植沟内,扶正桑苗,舒展苗根,再将表土填入根部,捏住苗木,轻轻向上提斜,最后踩实,壅上心土成头状,深度以埋没根颈(青黄交界处)5厘米为适。

种植时间:在桑树落叶后、土壤封冻前栽植为好。

桑苗保护:短时间期内可堆放在室内或阴凉处,用稻草盖好保护,保持苗木新鲜:较长时间应将苗木暂时“假植”。

1.

种植农桑系列品种的要求:

2.

种植前的准备:

①深挖植沟:平整好土地,同时挖好排水沟,种植沟,沟要求宽30cm、深50cm,将挖出的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

②施足基肥:以垃圾、猪栏粪等有机肥为主,要求亩施50担以上且盖土10cm表土,并踏实,等苗栽植。

③苗木准备:大小苗要分开种植,整修苗根,剪去过长、破伤的桑根,剔除病虫苗。

3.

种植规格:

4.

种植方法:

5.

种植时间:

6.

桑苗保护:

管理要点

检查:

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是发芽前(3月上旬)逐株进行,发现栽植太深、太松、不正的,要重新栽植或复土踏实,特别是根颈部露出的一定要复土,发现干枯至颈部的苗应拨出再补种;第二次是在发芽后的检查,如发现不发芽的要及时补植。

定干与蔬芽:

发芽前剪去苗木上部枯死部分,留下苗长25-30厘米,有利发芽,待发芽后新条长至15厘米左右时,选定两个长势好的枝条,其余全部疏去。

施肥:

适量施浇清水粪,以利根部吸收、成活。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追肥2-3次;每亩粪肥40担或饼肥80公斤、碳酸氢铵100公斤,禁止过早施化肥。

常规管理:

随气候、季节变化,做好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排灌等工作,特别是防止前期积水。

1.

检查:

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是发芽前(3月上旬)逐株进行,发现栽植太深、太松、不正的,要重新栽植或复土踏实,特别是根颈部露出的一定要复土,发现干枯至颈部的苗应拨出再补种;第二次是在发芽后的检查,如发现不发芽的要及时补植。

2.

定干与蔬芽:

发芽前剪去苗木上部枯死部分,留下苗长25-30厘米,有利发芽,待发芽后新条长至15厘米左右时,选定两个长势好的枝条,其余全部疏去。

3.

施肥:

适量施浇清水粪,以利根部吸收、成活。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追肥2-3次;每亩粪肥40担或饼肥80公斤、碳100公斤,禁止过早施化肥。

4.

常规管理:

随气候、季节变化,做好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排灌等工作,特别是防止前期积水。

病虫防治

褐斑病

受害症状:桑叶上有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病斑初始只有芝麻大,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增大,病斑中部淡褐色,周边浓褐色。

危害时期:5月开始有发生,8-10月是危害盛时期。多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从初次侵染到引起再次侵染只需10天左右。春伐桑园较夏伐桑园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首先,冬季清除桑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雨季注意开沟排水,由下向上采叶,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其次,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杀,间隔10天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无残毒,但要求各天采叶。

根结线虫病

受害症状:根结线虫侵入桑根组织后,不断吸取桑根营养物质,在吸取营养物质过程中,雌虫分泌的唾液刺激桑根组织形成巨细胞,使细胞过度分裂膨大形成肿瘤。桑根产生肿瘤后,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手到阻碍,即便萌发,桑树萌发晚,有的就不萌发,即便萌发,桑树枝条也细少、叶薄发黄,病株1-2年后逐渐死亡。

危害时期:该病主要因调入省外带病桑苗而传入,桑树受害症状以4-7月较为突出,且多发生在河滩地和土壤沙质较重的桑园中。

防治方法:首先,强化检疫,防止带病桑苗的调入调出。其次,对桑园中发生的零星病株挖出烧毁。

桑疫病

受害症状:有黑枯型和缩也型。初期桑叶上有油浸状病斑,以后扩大成黄褐色斑,病斑周围叶色稍黄,病叶变黄易脱落,病情扩展时,叶脉、叶柄、新梢上形成凹陷的暗黑色条斑,整个新梢变黑枯,俗称“烂头病”。

危害时期:桑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多湿利于该病细菌的生长和繁殖。7-9月是该病的高发期。

防治方法:首先,因气孔和伤口是该病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因此,夏秋采叶尽量留叶柄,减少树体创伤;其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剪除病梢后,用15%的农用链霉素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天喷一次,重点喷树梢和叶背,喷2-3次可控制病害。

桑里白粉病

受害症状:该病多发生与枝条中下部的叶片上,发病初期,叶背产生白粉状圆形霉斑,在霉斑相应的叶面,出现淡褐色的斑块。病害严重时,霉斑扩大连接成片,白色粉末布满叶背。

危害时期:该病8-10月时是发病盛期。叶片硬化早的桑品种以及地下水位的山区桑园易发生本病。

防治方法:首先,选栽桑叶硬化迟的桑品种。其次,及时采叶,防止桑叶硬化。再次,药剂防止:与褐斑病的防治方法相同。

保护级别

2021年9月7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