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陀螺

陀螺

陀螺,也有的写作“陀罗”,是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指的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转动的物体。清代文人瞿在《通俗篇·徘优》对陀螺的概念作了界定:“《景物略》陀螺者,木制,宝而无柄,绕以绳之,绳卓于地,急挚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

陀螺在中国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梜者,镟作独乐及盏”,后来经过农史学家缪启愉考证,贾思所说的“独乐”就是陀螺。在唐宋时期,陀螺在民间成为儿童的玩具。“陀螺”这个名词,直到明朝才出现,晚明的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木制陀螺的形状和玩法。到了清代,陀螺成为更加普及的民间娱乐工具,其玩法更加多样,清末民初的文学作品《燕京杂记》《旧京琐记》《清稗类钞》等,都有关于陀螺活动的记载。除了小行星3789,陀螺在世界各地的考古中均有大量发现,如伊拉克特洛伊(今土耳其)、埃及、希腊、罗马等。

陀螺制作的材料以木头的最为常见,也有用纸、塑料、砖、石、竹等材料者。其形状主要为圆锥体形,上大下小,顶部平滑,锥部加了铁钉或钢珠,以便在地面上进行旋转。陀螺是流行于云南省、广西、河南、中国北方等地区的娱乐工具,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其中不同地区陀螺特色各不相同。陀螺衍生的体育竞技在中国多个省份(地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峒中壮族砧板陀螺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21年,云南省的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命名

陀螺在中国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被叫做“独乐”。在宋朝,陀螺出现了“打娇惜”和“千千车”的叫法。“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出现,晚明的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最早确定了中文“陀螺”术语并做出了详细的文字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从这段记叙可以看出,晚明时期的陀螺是木制的,其玩法和现代玩法没有太大区别。

陀螺有很多称呼和外号,作家汪曾祺在其作品《草巷口》里提到的“捻捻转”“地嗡子”都是指陀螺。陀螺在中国各地有着五花八门的叫法,如河南称之为“的喽”,闽南语称“干乐”,湖南长沙称“得罗”,老北京称“打猴儿”或“汉奸”。陀螺的玩法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而存在差异,因而在称谓上也产生差异,如“抽陀螺”“打陀螺”“打地螺”“打格螺”“抽地牛”“赶老牛”“打猴儿”“拉拉牛”“抽冰”等。

历史沿革

中国

起源

陀螺在中国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一种纺纱用的工具——纺锤,陀螺可能是从中发展而来的,因为纺锤掉落在地上会做独特有趣的回转运动,从而被当成一种玩具。

1926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制陀螺,被确定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1973至1978年,在余姚市、慈城平原上的河姆渡遗址共出土42件陀螺,其中陶制陀螺4件、木制陀螺38件。陶制陀螺和一些木陀螺的形体与现代的陀螺无异,其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常州市于墩遗址马家浜遗址地层遗物中,发现木陀螺26件,完整器件23件,该遗存年代跨度被认定约为公元前4200至前3900年间。2005年,浙江省长兴县考古发掘出一件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木质陀螺,专家预估这件陀螺最早可能有7100年的历史。2013年,河南省省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一个小孩的瓮棺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石陀螺。此外,新疆哈密五堡墓葬、浙江田螺山遗址等地均有出土陀螺。这些出土文物证实,在至少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陀螺就成为先民的一种娱乐工具。

发展

尽管陀螺在史前就已存在。但在中国,有关陀螺的文字记载却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空白,这可能是因为战乱频发导致有关典籍缺失,也有可能是这种民间玩具名称前后不一,导致后人无法考证。

陀螺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梜者,镟作独乐及盏”,后来经过农史学家缪启愉考证,贾思勰所说的“独乐”就是陀螺。

在唐宋时期,陀螺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儿童玩具。唐代文学家元结在《恶圆》一文记载:“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从他的描述来看,这个玩具属于陀螺一类,是一种手旋陀螺。

南宋画家苏汉臣绘制的《百子嬉春图》中有两个儿童玩陀螺的情景,他的另一件作品《货郎图》中货郎担上摆列着许多的孩童玩具,其中也有陀螺。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传为苏汉臣的《婴戏图》,图像下端,两名孩子正在用鞭子抽打陀螺。

宋代周密在回忆临安城过往而作的《武林旧事》中记载:“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这里提到的打娇惜和千千车都是陀螺。打娇惜是打陀螺的雅称,指用鞭子抽打转动陀螺。千千车又叫千千,是一种类似陀螺的游戏:将一个针状物置入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动针状物使圆盘旋转,等到圆盘快停止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转得最久的就是获胜者。

宋朝的千千车在明代成为了宫人喜爱的游戏,被称为“妆域”。清代诗人杭世骏在《道古堂诗集》卷一《橙花馆集妆域联勾序》中记载了明代妆域的制作:“妆域者,形圆如璧,径四寸,以象牙为之。面平,镂以树石人物,丹碧粲然。背微隆起,作坐龙蟠屈状,旁刻妆域二小字,楷法精谨。当背中央凸处,置铁针仅及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针卓立轮转如飞,复以袖拂,则久久不能停。从其描述可以看出,明代的陀螺制作更加考究,还制定了不许转出事先划定的界限的游戏规则。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34年)制作的漆盒“剔红婴戏纹圆盒”的盒盖上绘有婴戏图,其中有儿童抖空竹的情景。从小空竹的造型特点与玩法可以看出,它是一种陀螺类玩具,由此可以推知陀螺在当时的流行。

“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出现,成为一个正式的词语。晚明的刘侗和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成书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各种风俗民情,其中就有对陀螺的专门记录:“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书里还收录了当时北京城里的一首童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足可见,陀螺在明朝已然成为一种大众玩具,且和春游踏青的习俗紧密相连。

帝京景物略》还对空钟做了描述:“空钟者,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脚,竹勒左脚。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蛣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其中,“抵格空钟”就是来回拉抖缠绕空钟上的绳子,由二三人共同抖空钟。从这里的描述同样可以看出,空钟是陀螺玩具。

到了清朝,政府大力提倡冰嬉,陀螺因此在民间十分流行。清代文人瞿灏在《通俗篇·徘优》对陀螺的概念作了界定:“《景物略》陀螺者,木制,宝而无柄,绕以绳之,绳卓于地,急挚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玩的陀螺也是木制的。

在清朝民间,孩子们喜爱在冬天冰封的江河上玩陀螺,因为抽打陀螺时发出“嘶嘶”的猴叫声,而且其旋转得像猴子一样敏捷,所以陀螺又被称之为“冰猴”。陀螺的玩法也演变出多个新花样,如在大“冰猴”的空心里放上一个小“冰猴”,抽动大的时,小的便跳出来一同旋转,称为“子母猴”;在“冰猴”上刻几个小孔,抽起来嗡嗡作响,如笛似哨,称之为“响猴”等。

清代诗僧元璟借山和尚用一首《鞭陀罗》诗描绘出北京满族贵族小儿鞭陀罗的情景:“京师小儿玉瑳,紫貂裹袖红棉靴。嬉戏白三五,乐莫乐兮鞭陀罗。香尘堆里,牛羊大黑骡子;鞭个‘走珠’,鞭个‘旋螺’;随风辗转呼如何。阿哥,阿哥!明年带刀佩箭跃马金盘陀。”

陀螺游戏到清末民初依然盛行于民间,有许多关于陀螺的文字记载,如《燕京杂记》《旧京琐记》《清稗类钞》等。《燕京杂记》成书于清嘉庆以后,记述了当时北京的掌故轶闻、风土民俗,其中写道:“京师儿童有抖空钟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干,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端而擞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这里的空钟和《帝京景物略》一样是一种陀螺玩具。《旧京琐记》成书于清朝末年,其中也提到空钟:“京师杂技并八角鼓班,统谓之杂耍。其中种种,如抖空钟、耍花坛、踢毽子,皆有独到之技。”《清类钞》成书于民国初年,书中写道:“陀螺,幼童玩具。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

世界其他国家

陀螺在东西方都起源甚早,很可能是各文化地区独立发展的。

考古工作者在今伊拉克巴格达东南约300千米的乌尔镇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的陶土陀螺;在特洛伊(今土耳其)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陶土旋转物;在埃及发现了时间在公元前2000-1400年间的木雕陀螺;在希腊底比斯发现了公元前1250年的陶土陀螺。大约公元前500年的希腊陶器上饰有旋转陀螺的画面,既有鞭打陀螺,也有捻捻转,这种陶器在当时作为富足的象征,被当作祭品用以敬神,或被放进墓穴作为陪葬物。考古工作者在罗马还发现了公元前27年的骨制陀螺。公元前8-1世纪,生活在意大利西部的伊特拉斯坎人使用的青铜镜上也绘有妇女玩扯铃的图画,从图画可以看出,扯铃是一种陀螺玩具。上述出土的文物证明:陀螺在欧洲很早就成为一种娱乐工具。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陀螺的记载也很丰富。《伊利亚特》第14章描写被石头打中的赫克托耳时说:“他像个陀螺似地打起回旋来。”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理想国》第4卷中也提到陀螺。古希腊喜剧之王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ies,公元前445-公元前385年)在剧本《鸟》中提及陀螺:“对,就是这样,像转陀螺似的。(拾起一条长鞭绳)这就给你装翅膀,今儿就让你转的跟陀螺一样。”

陀螺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晚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在日语中,陀螺以汉字“独乐”来表示。日本的《浮世绘大百科事典》在介绍陀螺的历史时,写道:“独乐的历来十分古远,它是从中国经由朝鲜传入本国的,《大镜》中就已记述过。”

陀螺在14世纪欧洲已开始流行。据《不列颠百科全书》“陀螺”词条言:在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年),人们经常在天气寒冷时玩大陀螺热身。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的多部戏剧提及陀螺,证实了上述说法。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五幕第一场中,福斯塔夫说:“自从我小时候偷鹅、赖学、抽陀螺挨打以后,直到现在才重新尝到挨打的滋味。”《冬天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写道:“要是我把这种判断的根据搞错了,那么除非地球小得不够给一个学童在上面抽陀螺。”《第十二夜》第一幕中,也有“喝到像抽陀螺似的天旋地转”的描述。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空竹(也是一种陀螺类玩具)在19世纪初随航海者传到欧洲。按照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战争和交通往来,也许会更早些。

从20世纪中期起,陀螺在西方成为普及的娱乐工具,有关陀螺的科普读物、儿童读物等也更加丰富。现代西方人玩陀螺出现了新花招:在陀螺顶轴上装入一个活动手柄,以使陀螺能立在地面上,手柄两侧(或一侧)有孔,以便将绕在陀螺顶轴上的绳子拉直或抽出,待绳子拉出并拉尽之后,陀螺急速转动,同时迅速将手柄从顶轴上抽出。这种陀螺被称为支撑陀螺。

制作工艺

陀螺制作的材料以木头的最为常见,也有用纸、塑料、砖、石、竹等材料者。

木制陀螺

陀螺制作的材料以木头的最为常见。木制陀螺的一般制作方法是:选一根圆木或树枝,将其截断成三五厘米至七八厘米不等,粗一点儿的可长,细的则短,一头保持原状,一头像削铅笔一样削尖,为减少与地面的摩擦,往往要在尖处嵌入一粒钢珠。为求旋转得好看,还要在陀螺上涂抹色彩,或在顶部画几条同心圆线。

不同地区的木制陀螺的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峒中砧板陀螺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中越边境峒中一带。据记载,其起源于中国宋代,明朝在宫廷流行,已有200多年历史。木工师傅手工制作一个砧板陀螺至少得花2至3天的时间,制作方法是:用圆规在一节厚约5厘米、直径约25厘米的原木截面上画出一个圆后,再把其固定到一台多功能电刨的中轴上,启动电刨。木工师傅站在电刨操作台旁,交替使用几把不同规格的刀具,在原木上刨、磨、切,先打造出一只砧板陀螺的基本模型;再用削、磨、补的方式找出陀螺的平衡点,用边找平衡、边试旋转的方式让陀螺达到满意的旋转时间,直到最后完工。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鸡棕陀螺的制作工具为柴刀、一段木头。木工师傅通常选择比较坚硬的“清香木”树(学名:清香木)作为制作陀螺的原材料,按七竹八木的规律,八月份去砍“紫油木”树,待“紫油木”树晾干后,将外皮除去,用发黑的树心部分砍成总长约18厘米,圆头直径约8.5厘米,“把长”占总体长度的五分之二左右形似鸡枞的陀螺。陀螺绳是用上好的栏皮搓成,长1.8米左右,经过各道工序,一个完整的鸡棕陀螺诞生了。

塑料陀螺

塑料陀螺的制作方法是:准备一个塑料瓶按照画好的圆形剪下,再把圆分成几片扇形,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陀螺的颜色,最后在准备好的圆片上粘上一个扣子,穿上线,一个塑料陀螺就制作完成了。

纸陀螺

纸陀螺的制作方法与塑料陀螺类似,主要差异在将制作陀螺的材料由塑料瓶换成了硬纸板,将硬纸板上画好的圆形剪下,在圆形的底部黏上纽扣,一个纸陀螺就完成了。

特点和功用

特点

陀螺有个特点就是抽打得越猛烈,其旋得越快,在高速旋转时可以保持不倒,但是一旦停止转动,它就会向某一侧倒下。这是因为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本身的轴线转动,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作锥形运动。陀螺围绕自身轴线作“自转”运动速度的快慢,决定着陀螺摆动角的大小,转得越慢,摆动角越大,稳定性越差;转得越快,摆动角越小,因而稳定性也就越好。陀螺高速自转时,在重力偶作用下,不沿力偶方向翻倒,而绕着支点的垂直轴作圆锥运动的现象,就是陀螺原理。

功用

陀螺是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在中国古代已是儿童玩具。它的主要游戏功用是单独玩,还有搭配其他道具的玩法。此外,陀螺还有作为狩猎工具,体育竞技项目的功用。

游戏道具

陀螺常常被制作成为子,用作博弈游戏器材。2015年9月,在四川什邡箭台村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曾经发掘出一枚汉代的夹砂灰陶“陀螺骰子”。其中间粗,两头细,呈陀螺状,在陀螺状的腰身上还刻有圆形的凹点,有规律地排列着一、二、三、四、五、六点。考古学家们分析:这枚陀螺便是一种博弈游戏用的骰子。

陀螺曾作为清代《升官图》游戏的道具使用。升官图通过转动陀螺来博戏,陀螺上有文字,分别是“德才功赃”4个字,停止转动时文字是多少,就可以折合为棋盘上走几格。每格标识的官位不同,比赛者从“白丁”出发,谁先走到棋盘中心的“太师”“太保”“太傅”的位置,谁就算取得胜利。如陀螺停止时出现“赃”字,则要扣分,棋子要相应后退。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迅速了解当时朝廷组织架构,此外官位通过“德、才、功”晋升,而贪赃枉法则会退步,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狩猎工具

陀螺在远古时代是先民的狩猎工具。由于先民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为了生存,需要制造一些简便、适用的猎具来捕禽猎兽。开始时,他们发现石头是最坚硬的东西,就用它作为打猎工具。他们通过摸索尝试后发现,在石头上绑上软藤,可以仍得既准又有力,还能打到远距离的猎物。后来,先民又用较坚硬的木疙瘩代替石块。这种打猎工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工具,即陀螺。

体育竞技

陀螺还逐步由民间的娱乐工具,发展成为一项正规的体育竞技。在中国,许多省区市民族运动会上都设有陀螺比赛项目。199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陀螺的比赛规则为: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与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比旋转的时间。比赛场区为长20米(女子比赛场区长19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场中间距攻击区一侧端线6米处铺设一个直径1.5米的橡胶垫或画一圆圈为旋放区,场地四周应有2米以上的无障碍区。比赛一般采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高度为10~12厘米,重量800~900克。比赛时,守方队员用鞭绳缠绕陀螺,将陀螺放入旋放区旋转,由进攻一方在6米(女子比赛为5米)外的攻击区内将自己的陀螺用鞭绳缠绕好掷打防守方陀螺,击中得1到4分,反之不得分;自己的陀螺在场内先于防守方陀螺停转得1分,反之得3分,若与防守陀螺一起停转得2分;将对方陀螺击出界外,自己的陀螺仍在场内旋转得4分。比赛只计攻方得分,双方互相旋放击打,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

类别

按材质形态分

陀螺的种类有很多,如木陀螺、铜钱陀螺、竹陀螺、纸陀螺等,其中,以木陀螺最为常见。

中国传统的木制陀螺是利用坚硬的木材的树干做成的,选用的木材包括黄檀木沉香、枣树、香樟木等。木制陀螺有多种型号,比如,特大型陀螺,重量在50公斤左右,陀螺王,重量高达70公斤以上,桃园大溪的陀螺王,最高记录有187.5公斤。木制陀螺质料坚硬、耐磨,其形状为圆锥体形,上大下小,重量大小无规定,顶部平滑,涂料彩色。近代的木制陀螺在触地底部多加钢球或铁钉,以便在地面上进行旋转。

古代亚洲的陀螺也有用海螺壳葫芦坚果、竹子或者石头制成的。新西兰毛利人用葫芦制成有声陀螺,利用它发出的响亮的呜呜声来哀悼死者。

按竞技形式分

陀螺传统游戏按竞技形式可分为比旋类和击打类,击打类中也含有比旋的成分。其中在打陀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南部地区,抽陀螺广泛分布于中国各省区,抛陀螺则主要流行于福建省、台湾地区。

除了地区,其竞技形式也依不同民族而多种多样。佤族的陀螺比赛分为两队,甲方将陀螺抽旋于地,曰“支”,乙方将陀螺抽旋,同时抛击对方靶陀,以将靶陀打翻后己方的陀螺仍能旋转为胜,如击中靶陀后双方都在旋转,则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长。

哈尼族的陀螺比赛分队以抽旋陀螺决定攻守权,然后进行“支打”比赛,攻方从划在地上的基准线上打出,越线违例。

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鸡枞陀螺既可以在地上表演,又可抛向空中表演,可以一人表演,也可群体表演,表演极具难度,观赏性强。鸡枞陀螺的技艺分为绕线、转、抛、接,当地人将其概括为七个步骤:金线缠绕、鸡枞出世、青龙飞天、龙归大海、飞箭入桶、隔夜找娘、英雄无畏。

贵州荔波白裤瑶民众玩的陀螺游戏与常见的依靠鞭子抽打陀螺不同,完全依靠竞技者的腿、腰、胯等合力,通过绳索投掷使陀螺转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峒中镇一带村屯壮族民众玩的是砧板陀螺,比赛规则是:双方各派出一名选手,齐拉陀螺着地,看谁的旋转时间长为胜方,也叫“钉方”,而输方也叫“落方”。“落方”将陀螺落地拉旋,由“钉方”任意钉打、劈、砍,而这些过程只能是通过陀螺本身去完成,且只能为一次过。经过激战,如果“落方”留在地上的陀螺比“钉方”留在地上的陀螺旋转的时间长,则反败为胜。

按地区分

陀螺是流行于云南省、广西、河南省中原地区北方等地区的娱乐工具,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其中不同地区陀螺特色各不相同。

云南

双江县佤族的鸡枞陀螺因形状酷似野生菌鸡枞而得名,佤族称之为“赶迪约”。它选用质地坚硬且韧性极好的紫阳木为材料;分为高脚陀螺、矮脚陀螺,形状似开花的鸡枞菌。

景谷县的益智乡被誉为“陀螺之乡”,陀螺在当地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景谷陀螺选用栎木或柚木(近年有用塑料、胶木)作为陀螺材质,用手工砍削或机械加工制成。通常陀螺的直径9-12厘米,高12-15厘米,分公陀螺(有凹楞陀螺)、母陀螺(平头陀螺)两种。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陀螺,分平头陀螺和帽头陀螺两种,用质地坚硬的青香子树砍削打磨而成。其中,平头陀螺是该县的特色。通常陀螺的直径9-10厘米,高度10-12厘米,陀螺圆柱体高度5-6厘米,重量在800-900克之间。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峒中砧板陀螺,一般采用坚度高、韧性好的优质红木制成,上平下尖,因形状、大小与砧板相似,故称砧板陀螺。其规格为30公分至40公分左右,陀螺周围中间有线槽,用来扎绳打陀螺之用。

河南

陀螺是河南周口市民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工具,不少民众喜欢到市内的大小公园和广场上玩陀螺,且玩法多样,有跑、跳、撞、叠等。一起来的孩子们还会互相比试,看谁的陀螺个大、谁的陀螺转得好。

陀螺在河南延津县同样流行,这里的陀螺爱好者自制了一个重达536斤的“巨无霸”陀螺。与多数人玩陀螺时单独玩的玩法不同,这个“巨无霸”陀螺需要多人配合来玩,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属于集体性的娱乐活动。”

中国北方地区

中国北方地区因其特有的冰雪资源,冰陀螺流行于北方民间。冰陀螺,又名冰尜,是用木刻或铁车削而成,平顶、下尖,尖上有一个小滑灯,整体呈锥状。在冰陀螺旋转的过程中,冰陀螺上的图案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彩。

意义和影响

陀螺运动的对抗性、技巧性、趣味性很强,是一项综合性的具有全面健身价值的体育活动,经常参加陀螺游戏和比赛,不仅可以发展和提高人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人体的机能,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199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发展成正规的体育竞技项目。在中国,许多省区市民族运动会上都设有陀螺比赛项目。

陀螺的定轴性和进动性原理还启发了陀螺仪的发明,并广泛应用于飞机、车辆、制导弹药,甚至卫星上。

发展现状

制作工艺

随着时间的演变,陀螺有了崭新的样式和材质。21世纪以来,社会上流传较多的为激光陀螺、音乐陀螺等现代工艺制品,木制陀螺的流行程度有所降低。纸陀螺、塑料陀螺等因制作方法简单,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手工课内容。陀螺的传统流行地区的制作工艺也做出了一些调整,云南景谷陀螺的制作工艺除了用手工砍削外,使用了机械加工制作,其制作材料在原有的栎木柚木基础上,又新增了塑料、胶木材质。

传承与发展

陀螺是在民间发明,然后流传人宫中,由于古代上层统治者的喜爱,陀螺游戏开始在民间被进一步推广,发展到清代,演变成了一项具有规则的娱乐性比赛。至今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陀螺游戏仍然深受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喜爱。

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面对物质、医疗、交通等方面的缺乏与不便,与外界联系交流有限,导致其业余生活相对单调。陀螺在这些地区的流行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业余生活;并且增加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贵州省荔波县白裤瑶地区为了发展陀螺产业,成立了“瑶山白裤瑶陀螺协会”;创办“瑶山陀螺加工厂”;相继开设了“陀螺展馆”。2019年,“荔波县瑶山谢氏工艺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并申报成为“贵州省少数民族手工艺讲习所”。2023年11月28日,“中国·荔波2023年瑶王节暨民族文化体验节”在瑶山瑶族乡瑶山古寨景区举行,活动现场设置了竞技陀螺友谊赛环节。

陀螺竞技的发展与保护

陀螺由民间游戏也逐渐发展成竞技运动。自1982年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以后,少数民族中开展的运动项目就开始向现代化发展进行了转变,陀螺也不例外。1995年,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后来经历了全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比赛规则不断被完善,比赛技术模式基本定型并日趋成熟,其教育、娱乐、健身、竞技功能被开发和体现,此时陀螺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被广泛接受和认同,逐渐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陀螺衍生的竞技项目在中国多个省份(地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轶事

唐朝文学家元结在《恶圆》一文中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元结家里有位乳母,做了一个圆转玩具来逗他的孩子开心。孩子很喜欢这个玩具,于是,孩子的母亲就让乳母再多找些孩子来陪着一起玩。从元结的描述来看,这个玩具就属于陀螺一类。元结有个叫做公植的朋友,听说了元结家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玩具后,便特意登门拜访,想一睹为快。可当他看见这个陀螺之后非常不高兴,竟将玩陀螺和人的品性联系起来,责备元结说:“这个玩具是圆的,代表着圆滑与世俗。孩子从小就喜欢玩圆转的玩具,长大了一定也会变得趋奉圆滑的。”

相关文物

良渚遗址出土的木陀螺

现藏良渚博物馆,出土地点为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出土时间为2005年,高7-5.5厘米、底部直径3.5-3.3厘米,横截面呈圆形,顶部平,另端削尖,中部偏上处有一周凹槽。

哈密市博物馆(文博院)馆藏陀螺

现藏哈密市博物馆(文博院),材料分别为木制和石制,距今3000余年。

唐邛窑窑变青瓷陀螺

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瓷器陀螺,高4.5厘米,基本完整。

当代荔波瑶族陀螺

现藏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木制陀螺,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年代为当代。

参考资料

陀螺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西方来复枪的鼻祖也是它!.北晚在线.2023-12-08

旋转千年的陀螺——云南非遗:打陀螺 |《美丽云南》(第三季). 云南地方志.2023-12-08

防城区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值得被更多人了解.防城港文化旅游.2023-12-20

新春走基层丨打陀螺:健身娱乐两不误 男女老少皆喜爱.中华龙都网.2023-12-25

【惊呆了】536斤“巨无霸”陀螺你见过吗?摩托车发动,20名壮汉接力甩鞭!. 新乡日报.2023-12-25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公益亲子活动春日开幕——冰天雪地抽冰尜.新浪吉林.2023-12-19

【美在勐养】拾趣陀螺 众乐勐养.中国野象第一镇勐养.2023-12-07

文物小课堂|一只来自史前的陀螺.孝感市博物馆.2023-12-08

..2023-12-22

陀螺古今趣话.政协贵州省委员会.2023-12-04

自制陀螺,将转动的快乐带回家!.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2023-12-21

峒中砧板陀螺旋开团结和谐花.防城港日报.2023-12-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1

聚焦第十二届全省民族运动会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陀螺.民族时报.2023-12-08

小小陀螺 已经“转”了7000年.南都晨报.2023-12-08

透过“婴戏图”看宋代灵动的儿童玩具.中工网.2023-12-08

新奇玩意儿不少,去看看古人的昂贵手办.扬子晚报网.2023-12-08

..2023-12-22

..2023-12-09

防城壮族天琴艺术及峒中砧板陀螺传承示范基地简介.广西防城港防城区人民政府.2023-12-19

原来,隐藏在中越边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砧板陀螺】是这样制成的....防城港文化旅游.2023-12-09

会“飞”的鸡棕陀螺.云南网.2023-12-21

有趣的陀螺. 武汉少儿国学教育研究中心.2023-12-09

楚雄非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陀螺.楚雄文旅.2023-12-09

国宝有话说|什邡汉代陀螺骰子.德阳文旅.2023-12-08

摆起擂台,咱们与古人来场“大富翁”、“高尔夫”对决.紫金山新闻.2023-12-08

海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陀螺.海南省民族通.2023-12-09

今天的贵州就一个字:燃!.当代先锋网.2023-12-09

【非遗文化】打陀螺,景谷人的美丽乡愁.景谷政务.2023-12-07

哈尔滨世界欢乐城嬉冰闹冬,冰上陀螺玩出新花样.哈尔滨新闻网.2023-12-19

..2023-12-09

陀螺的妙用.中国经济网.2023-12-08

【邱县非遗项目】市级非遗——陀螺.邱县文旅.2023-12-22

“中国陀螺之乡”—荔波瑶族陀螺的“魅力”.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2023-12-09

【瑶王节来啦!】明天,去荔波古寨过节~.看黔南.2023-12-09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12-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桂政发〔2018〕5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2-21

关于公示恩施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恩施州文旅局.2023-12-21

邯郸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邯郸市人民政府.2023-12-22

天气热,爱打盹?看良渚文物——木陀螺带你玩转夏天!.良渚遗址管委会.2023-12-08

最萌文物出土!萌化不少网友.兵团零距离.2023-12-08

唐邛窑窑变青瓷陀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12-08

当代荔波瑶族陀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