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奕正
于奕正,明代嘉靖年问宛平街道(今北京市)县人,字司直。他喜好山水金石,著有《天下金石志》,并与刘侗合撰《帝京景物略》一书。于奕正曾写过一篇《钓鱼台记》,堪称明代游记中的上乘之作。
人物简介
于奕正的《钓鱼台记》留芳百世,明代历时三百年,是小说、戏曲等文学兴盛,诗文相对衰微时期。在嘉靖、万历年间,居住在北京城的一些文人,便写出了一些有关北京名胜的文章。明人于奕正的《钓鱼台记》,则不失为一篇上乘的名作小品。
在明初,由于政治上需要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在文化上亦趋于保守,散文和诗歌多为粉饰太平之作。永乐以后,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为首的“台阁体”,主张诗文”雍容典雅?,”从容安闲”,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追求形式的文风。弘治、正德时期,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提倡文学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但是由于盲目尊古,以模拟抄袭为能事,又起了另一方面的消极作用。
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与“前七子”的主张一样,仅把“文必秦汉”缩改为“文必西汉”。万历时期,起来反对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与李贽有师友的关系,对李贽的言行很敬重。他们直接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同李贽一样,重视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袁氏三兄弟曾住在北京市,由此写了一些有关北京名胜的文章,颇受人们喜欢。在当时,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也主张独抒性灵。在这时,竞陵派作家刘侗写出了《帝京景物略》,成为一部记述北京城郊园林名胜的专著。而于奕正则以擅长写游记而被人所熟知。
近都邑而一流泉,古今园亭之矣。一园亭主易一园亭名,泉流不易也。园亭有名,里井人俗传之,传其初者;主人有名,荐绅先生雅传之,传其著者;泉流则自传。偶一日,园亭主慎善主之,名听士人,游听游者。
出阜成门西十里花园村,古花园,其后村,今平畴也。金王郁钓鱼台,台其处郁前玉渊潭公园,今池也。有泉涌地出。古今人因之郁台焉钓焉,钓鱼岛以名。元丁氏亭焉,玉渊以名其亭焉。文友亭焉酌焉,醉斯舞焉。饮山亭、婆娑亭,以自名。今不台亦不亭矣。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水置一舟。沙汀鸟闲,曲房人;紫藤一架,水紫一方。自万历初,为李戚别墅。
于奕正的《钓鱼台记》,文字优美,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被收入张散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古人笔自京风光》一书。张和福和刘翔还专门写了一篇以《一篇蕴含“民主”意识的明人小品》为题的赏析文章。该文盛赞《钓鱼台记》是一篇记叙钓鱼台小史,描述钓鱼台清幽恬静之美的短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