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梦阳

李梦阳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空同子,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县,出生于甘肃庆阳市(今甘肃省庆城县),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强调复古。

李梦阳于出生在甘肃庆阳市的一个军户家庭,他的母亲在梦中梦见太阳落入怀中而怀孕,因此取名为梦阳。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李梦阳考取了陕西乡试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来升为郎中,负责在关口征税,处理边储事务。之后在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六年(公元1503年)李梦阳分赴榆林、宁夏犒军。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李梦阳应诏上书,陈述了二病、三害、六渐等问题,讨论朝政的得失,并弹劾寿宁侯张鹤龄。明武宗即位之后,李梦阳准备联络官员弹劾宦官,但事情泄露,刘瑾便假传圣旨将李梦阳贬为山西布政司经历,并勒令他退休。不久之后,刘瑾又找借口将李梦阳下狱,准备杀了李梦阳,康海为李梦阳向刘瑾求情,他才得以免死。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李梦阳升为江西提学副使,之后又因弹劾被关押在广信监狱,并让他以平民身份在家赋闲。后来宁王朱宸濠因造反被诛杀,御史周宣上疏弹劾李梦阳是朱宸濠的党羽,因为李梦阳之前为朱宸濠撰写了《阳春书院记》,最终李梦阳被削去了官职,于公元1530年1月28日在开封市去世。

李梦阳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题材丰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李梦阳以其主体意识觉醒、追求个性自由和高扬自我的文化人格为底蕴,在明朝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作有诗词:《诸将八首》《屯田二首》《秋怀》等,文集:《乐府古诗》三十六卷、《疏书碑志序集文》二十七卷、《空同集》八卷、《李空同全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梦阳,字献吉,又字天赐,公元1473年1月5日生于甘肃庆阳市的军户家庭,他的父亲李正,在周王府担任教授一职,后来迁居到开封市。李梦阳的母亲在梦中梦见太阳落入怀中而怀孕,因此取名为梦阳,李梦阳四岁即离开故乡。

明孝宗时期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李梦阳考取了陕西乡试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来升为郎中,负责在关口征税,处理边储事务,他因拒绝向权势人物低头而遭到陷害,被投入监狱,但最终获得释放。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六年(公元1503年)李梦阳分赴榆林、宁夏犒军。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李梦阳应诏上书,陈述了二病、三害、六渐等问题,总计五千多字,深刻讨论了朝政的得失。在奏章中,李梦阳举报寿宁侯张鹤龄招纳无赖之徒,谋取私利,残害百姓。张鹤龄上奏为自己辩解,并断章取义,诬告李梦阳诽谤皇后,皇帝不得已将李梦阳关进锦衣卫监狱。不久之后,李梦阳被赦免出狱,但被剥夺了俸禄。之后虽然金夫人继续申诉,但皇帝没有听从,而是将张鹤龄召来私下责备,张鹤龄只能磕头认罪。另一天,李梦阳在路上遇到张鹤龄,痛骂他,并用马鞭打他,打掉了他两颗牙齿。

明武宗时期

朱祐樘去世后,朱厚照即位,刘瑾等八人把持朝政,李梦阳获得内阁大臣的支持来弹劾宦官,李梦阳准备亲自起草文章,但是事情败露,韩文等人都被逐出朝廷。刘瑾对此事深恶痛绝,假传圣旨将李梦阳贬为山西布政司经历,并勒令他退休。不久之后,刘瑾又找借口将李梦阳下狱,准备杀了他,因康海向刘瑾求情,李梦阳才得以免死。

刘瑾被诛杀后,李梦阳被起用并恢复原职,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李梦阳升为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与总督陈金交恶。并且又因为李梦阳既不向巡按御史参拜,并且下令学生们也不要向上官参拜,使得御史江万实也很讨厌李梦阳。淮王府的校尉与学生们发生争执,李梦阳鞭打了校尉。淮王上奏弹劾李梦阳,皇帝下令调查处理,李梦阳担心江万实会偏袒淮王,便举报了江万实。皇帝下诏让总督陈金调查此事,陈金又命令布政使郑岳去调查。李梦阳伪造了江万实弹劾陈金的奏疏来激怒陈金,并同时诬告郑岳的儿子郑涷收受贿赂。宁王朱宸濠一直仰慕李梦阳,曾请他撰写《阳春书院记》,又因为讨厌郑岳,便帮助李梦阳弹劾郑岳。江万实又上奏弹劾李梦阳的过失,以及他伪造奏章的事情。参政吴廷举也与李梦阳有矛盾,上疏弹劾他侵犯职权,不等朝廷命令就擅自离职。皇帝下诏让大理卿燕忠前往调查,召见李梦阳,将他关押在广信监狱。一万多名学生为他鸣冤,但皇帝没有理会。弹劾李梦阳的奏章说他欺凌同僚,挟制上官,于是皇帝让他以平民身份在家闲住。同时也罢免了郑岳的官职,将他贬为戍卒,剥夺了吴廷举的俸禄。

李梦阳在家闲居后,性格更加放纵自负,修建园林,招待宾客,每天带领一群少年在繁台、晋丘之间射猎,自号空同子。

逝世

宁王朱宸濠反叛被诛杀后,御史周宣弹劾李梦阳是朱宸濠的党羽,将他逮捕。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竭力为他求情,但由于李梦阳之前为朱宸濠撰写了《阳春书院记》,最终还是被削去了官职,在削去官职不久之后于公元1530年1月28日在河南开封市去世。

著作与思想

思想主张

对边务弊政的揭露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在诗作中,李梦阳对边政的积弊多有揭露。李梦阳希望明廷能知人善任,对才华出众的将领,能够效法前朝,不循常规、大胆起用。同时,李梦阳也深知单靠武力难以彻底平定边患,因此,他还提出要师法前人,善用和议之策。李梦阳希望明廷能借鉴历史,并期盼出现有能力主持和戎政策的将领,使边民脱离征战之苦。

文学思想

李梦阳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王世贞称他是一代词人之冠,有古体有近体,有七言有五言,有律诗有绝句,其中乐府诗或抨击现实,表现民生疾苦,或咏史讽今,抒发对现实的感慨,题材丰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李梦阳以其主体意识觉醒、追求个性自由和高扬自我的文化人格为底蕴,在明朝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李梦阳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就是要冲击和取代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台阁体”诗歌。

主要作品

诗词作品

以上信息来源于参考资料

文集作品

以上信息来源于参考资料

人物关系

人物事件

五次入狱

第一次入狱

李梦阳履职后,奉命监管通州区的大型国家储备库,之后又被调往榆河驿,奉命监税“三关”,这是国家重要的商品入关口、仓储府库之地。李梦阳上任不久就发现,“三关”仓储空虚,粮食缺乏,财货不足。李梦阳发现这是官商勾结从中侵吞耗费所致,于是,李梦阳重新颁布原有的关税条例,并且还根据新的情况补充制定了“三关”境内关口、仓储运输及其榷税的详细管理法规。此外,李梦阳按章办事,严厉打击了不法之徒。但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却诬告李梦阳,将李梦阳关进诏狱。在狱中,李梦阳详细说明监税“三关”的过程,解释制定榷关条文的缘由和内情,陈述关口、府库和仓储日渐耗少与朝廷的利害关系,指陈不法之徒的犯罪证据。明孝宗朱祐樘当时也想扭转朝政腐败状况,他亲自过问此案,最终,李梦阳监税“三关”的政绩与贪官们的恶行真相大白,李梦阳也得以昭雪出狱。

第二次入狱

朱祐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诏告朝野,朝廷准备实行新政,广开言路。李梦阳应诏撰成《上孝宗皇帝疏稿》并上书,陈述了二病、三害、六渐等问题,总计五千多字,深刻讨论了朝政的得失,而且李梦阳还在《上孝宗皇帝疏稿》中指出:寿宁侯张鹤龄招纳无赖之徒,谋取私利,残害百姓,应该防微杜渐。张鹤龄上奏为自己辩解,并摘取奏疏中“陛下厚待张氏”的句子,诬告李梦阳诽谤皇后张氏,罪应斩首。当时皇后正受宠,她的母亲金夫人哭着向皇帝申诉,皇帝不得已将李梦阳关进锦衣卫监狱。不久之后,李梦阳被赦免出狱,但被处罚三个月俸禄。金夫人继续申诉,皇帝没有听从,而是将张鹤龄召来私下责备,张鹤龄只能摘下帽子磕头认罪。皇帝身边的人知道皇帝在保护李梦阳,便请求不要重罚他,只给他杖刑以平息金夫人的愤怒。但皇帝没有同意,对尚书刘大夏说:“你们这些人想要用杖刑打死梦阳,我难道为了讨好你们就杀掉这个直言不讳的臣子吗?”李梦阳对此次入狱写下了《述愤》长诗十七首,表达对赵昚皇帝的感激。一天,李梦阳在路上遇到寿宁侯张鹤龄,痛骂他,并用马鞭打他,打掉了他两颗牙齿,但张鹤龄不敢还手。

第三次入狱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朱祐樘皇帝驾崩,朱厚照即位,刘瑾八虎把持朝政,蒙蔽上听,宦官爪牙布满朝廷内外,内廷库藏积弊。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二月十二日,李梦阳和尚书韩文及他的同僚联衔上疏《代劾宦官状稿》,请诛刘瑾,李梦阳亲手撰写了《代劾宦官状稿》。无奈刘瑾在朝中势力太大,这次弹劾以失败告终,李梦阳先被降职后被罢官。之后,“八虎”更加恣横,刘瑾毫无顾忌地假传圣旨。当刘瑾知道《代劾宦官状稿》是李梦阳执笔后,大为恼怒。他将李梦阳押解到北京,欲置其于死地,在锦衣卫监狱,李梦阳写成《述征赋》记述悲愤的心情及坚定的信念。李梦阳这次入狱,经翰林院修撰、状元康海利用同乡关系,与刘瑾周旋,终于使李梦阳在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八月初八获释,回到开封市。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八月,刘瑾伏诛。

第四次入狱

刘瑾伏诛后的第二年,李梦阳复出,被任命为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李梦阳作为提倡文学复古运动的人物,大力整顿和重建书院,以兴复古学,清扫颓废风气。然而,朝政动荡,不断有农民反抗朝廷,朝廷命右都御史陈金率军开往江西。陈金至江西带领官兵围剿,屡屡不能取胜,便调广西的土兵合力围剿。土兵是地方武装,纪律松散,嗜杀成性,到处肆意掠夺,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李梦阳反对陈金调土兵给社会造成的混乱。后来更是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土兵行》揭露土兵的暴行。陈金在江西总制军务,巡按御史江万实掌握着“师行纪功”的军权。李梦阳认为,陈金调土兵危害江西是有罪过的,作为代天子巡狩的巡按御史江万实对陈金在江西的作为默认不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在写了《土兵行》后,又向朝廷写下近万言的奏疏,反映江西百姓的惨景,指责江万实是有罪之臣,请求朝廷下旨察理此案。

之后,淮王府的校尉与学生们发生争执,李梦阳鞭打了校尉。淮王上奏弹劾李梦阳,皇帝下令御史调查处理,李梦阳担心江万实会偏袒淮王,便举报了江万实。皇帝由下诏让总督陈金调查此事,陈金又命令布政使郑岳去调查。李梦阳伪造了江万实弹劾陈金的奏疏来激怒陈金,并同时诬告郑岳的儿子郑涷收受贿赂。江万实又上奏弹劾李梦阳的过失,以及他伪造奏章的事情。参政吴廷举也与李梦阳有矛盾,上疏弹劾他侵犯职权,不等朝廷命令就擅自离职。皇帝下诏让大理卿燕忠前往调查,召见李梦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正月二十八,李梦阳被关押进广信监狱。一万多名学生为他鸣冤,但皇帝没有理会。弹劾李梦阳的奏章说他欺凌同僚,挟制上官,于是皇帝让他以平民身份在家闲住。同时也罢免了郑岳的官职,将他贬为戍卒,剥夺了吴廷举的俸禄。三个月后,李梦阳虽被赦免,但被罢官。

第五次入狱

李梦阳在第四次出狱后回归开封。李梦阳在开封梁苑修建庐舍,自号空同子,准备在此打发余生。江西宁王朱宸濠为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孙,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嗣位。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朱宸濠建了一座“阳春书院”,并让李梦阳撰写了《阳春书院记》。李梦阳罢官回到开封市后,朱宸濠又派人向李梦阳讨要以“阳春书院”为题的诗文,于是他作诗二首,交给朱宸濠的属下带回。之后朱宸濠起兵反叛朝廷失败。这时,过去嫌恶李梦阳的人罗列李梦阳为朱宸濠作《阳春书院记》和写诗二首的罪状。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五月,李梦阳再次被逮捕入狱,羁押在开封。开封府张太守仰慕李梦阳,暗中给予李梦阳帮助。后来,在朝廷首辅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的极力周旋下,李梦阳终于在嘉靖(年号)元年(公元1522年)八月释狱获归。其后的8年,李梦阳再也没有离开过开封。

轶事趣闻

戏对识才

李梦阳督学江西时,发现一举子与自己同名同姓,即兴出一上联相试: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那举子对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二者名字中虽皆用相如,但才能各有千秋。李梦阳借此隐射举子:我们虽然名字相同,但学问才华可能截然不同。而举子对句中的魏无忌亦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长孙无忌乃大唐名相。举子借此暗示:既然古人没有忌讳,我们也不必忌讳。对联用典恰切,名意吻合。

昼提灯笼

李梦阳在他十五岁那年,陕西长安府开科考试,他只身前往长安赶考。有一天,他碰到一伙纨绔子弟,李梦阳上前劝导那些纨绔子弟不该在考试来临之时仍旧嬉戏不休,那些纨绔子弟却奚落李梦阳一个偏僻的乡下人,只知死读书,又怎么敢来应试,李梦阳听后心中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回到家里,更加刻苦地攻读。又一年的考试来临了,李梦阳再一次来到长安考场,这时,那些纨绔子弟又上前嘲弄他,李梦阳没有生气,他说道:“虎走青山在,山在虎还来,岂有不来之理?”纨绔子弟听后无言以对,只得离开了。考试开始了,李梦阳奋笔疾书,他满以为这次可以金榜题名。但是学台大人看不起李梦阳的才学,非但榜上无名,还在李梦阳的考卷上批道:“四等大秀才李梦阳。”以此来挖苦他。李梦阳又一次离开长安,回到家中。

两次应试,并没有使李梦阳灰心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了。弘治七年,李梦阳再次告别家乡,前往长安应试。这一次,为了回击学台的嘲弄,他在一只大灯笼上用红笔书写“四等大秀才李梦阳”八个大字。到了长安,学台见他提着这样的灯笼招摇过市,不禁大吃一惊,又羞又怒,却奈何不了他。

即景赋诗

弘治七年李梦阳前往长安应试,这次考试是即景赋诗,学台和一些考生都瞧不起李梦阳,想让李梦阳当众出丑。李梦阳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镇定自若,一边往高楼上走,一边赋诗:“一步一步登高楼。”学台和那些纨绔子弟一听都觉得不过如此,李梦阳并不在意,又往上走了一步说:“手扶栏杆望北斗。”方学台及其它考生听后不语,心里暗想这句还有点诗意。李梦阳说完继续上楼,随即又顺口成章:“不是青山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学台和那些考生听后心里暗暗夸奖李梦阳,从此谁也再不敢歧视这位年仅十七岁的李梦阳了。这一年李梦阳考上了进士。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李梦阳反对陈献章庄昶“性气诗”,讥讽李东阳创作"萎弱",以复兴古学相倡,古诗宗汉魏,近体宗盛唐,文宗秦汉,同时也肯定写"真情"。他与何景明等人被称为"前七子",倾动弘、正文坛,对明代中晚期文学产生广泛影响。

李梦阳是明代正德年间的文坛领袖,同期商人阶层开始崛起。李梦阳和歙县商人展开了密切的交往,商贾来游相对扩大了李梦阳在南方地区的影响力,李梦阳使用日常化的表现角度塑造更加真实的商人形象,商人的独特气质也使李梦阳的创作具有了自然、真实的风格,李梦阳通过对歙县商人进行文学指导,促进了文学新思想的提出。

通过对李梦阳经世思想、实践活动以及仕宦经历层面的考察,可以窥探出生活于明代中叶这样一个时代大变迁之下的士人,面对着众多的挑战,他们内心的惶恐,以及在有限的政治空间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重塑士人阶层。因此,无论是关于社学、书院的修建,还是关于治理盐政问题的主张,甚至包括李梦阳在文学上的复古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其对于士人状态的反省,也践行了其作为士人阶层,为了扭转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风教,以重振士大夫政治,最终平治天下的努力。

评价

李梦阳的才思雄健,他以复古自命。弘治年间,宰相李东阳掌管文坛,天下文人都纷纷效仿他,但李梦阳却独自讥讽李东阳的文风萎弱。他提倡文章必须模仿秦汉,诗歌必须学习盛唐,不是这些时代的作品就不谈。他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人被称为十才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被称为七才子,他们都鄙视同时代的其他人,而李梦阳更是自视甚高。吴人黄省曾、越人周祚,不远千里写信给他,愿意成为他的弟子。到了嘉靖朝,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出现,又尊奉李梦阳为宗师。天下人都推崇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为四大家,争相模仿他们的文风。华盛顿州王维桢认为七言律诗自杜甫以后,只有李梦阳一人善于运用顿挫倒插的写法。但后来也有人批评李梦阳的诗文,说他模仿剽窃,虽然模仿得像司马迁、杜甫,但失去了他们的真意。(《明史》评)

在戍边生活的描写方面,李梦阳的一些诗作不让盛唐名家。这固然是由于他出众的诗才,但更重要的是诗笔中所饱含的深情。多年在西北的生活经历,使李梦阳对边地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而他在用诗歌记录、反映这些生活时,除了真实地描述之外,还在字里行间渗入了深切的同情,从而让他的边塞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也说明李梦阳的边塞诗不仅是从诗歌的题材、手法上向杜诗及其他盛唐诗作学习,更是在内蕴上继承了杜诗悲悯、忧民的精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锋评)

作为前七子领袖的李梦阳,取得如此巨大的诗歌成就,无疑与其杜甫情结有着紧密关系,也正因如此,李梦阳才能在引领诗歌回归情感传统中起到重要作用。(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郝润华评)

李梦阳傲岸正直的文化人格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以“格调说”和“真情说”为核心的文学复古运动,以及极具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创作,对冲击明代当时道学家高谈性理的性气诗,以及改良政治、革新文风,振兴中明诗歌,甚至开启晚明文学新思潮,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杨海波评)

后世纪念

李梦阳逝世之后,归葬于钧州大阳山,河南扶沟县人为其立衣冠冢,并入祀乡贤祠。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河南学政鲍桂星特意为李梦阳修建了祠堂,并刻写碑文来纪念他。

参考资料

李梦阳的文化人格.光明网.2024-06-07

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光明网.2024-06-07

文化周口 | 百年桑梓竟何求——李梦阳与扶沟之考述.周口日报.2024-06-07

庆阳民间故事之李梦阳三下长安.庆城县人民政府.2024-06-07

李梦阳的杜甫情结.光明网.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