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约公元前118年 ),字长卿,本名犬子,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市)人,西汉前期著名文学家 、政治家 、辞赋家,是巴蜀文化和文学的杰出代表 。

司马相如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刘启时,他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便称病去职。后司马相如游学于梁王属地,成为刘武的文学侍从,作《子虚赋》。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老家,家贫无以自业,依附故友、临邛古城县令王吉,认识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此后他因文才被刘彻赏识封为郎官,期间他去巴蜀向百姓宣喻,写下《喻巴蜀檄文》。之后封为中郎将,出使巴蜀一带,为汉武帝安抚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写下《难蜀父老》。司马相如后因被人上告收受贿赂而免官,一年后被再次启用,仍担任郎官,后拜为孝文园令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司马相如因病去世,享年62岁,留下遗作《封禅书》。

司马相如善于辞赋,其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著有《子虚赋》 《大人赋》《上林赋》等,另有散文《喻巴蜀檄文》《难蜀父老》等。文学上,他是汉赋的奠基者,被后世人尊称为“赋圣”和“词宗”,对后代的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上,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出使西南夷,有力地维护汉王朝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统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相如出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市),本名犬子,因崇拜战国时期的名相蔺相如,便改名为相如。司马相如自幼好诗书,学习击剑。他早年凭借家中富有,用钱财换了个郎官的职位,担任刘启的武骑常侍。不过这并非司马相如自己的喜好。当时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司马相如没有得到赏识。

辞官作赋

后来刘武刘武入京觐见,随往的还有邹阳枚乘等有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与他们一见如故,便借病假而辞官到梁孝王属地游学工作。旅居梁国期间,司马相如与这些读书人一起居住,和这些志趣相投的人结交几年后,他写出了《子虚赋》。

娶妻文君

梁王孝去世后,司马相如返回成都市,却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当时他与临邛县令王吉交好,应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前往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临邛街道),住在都亭里。王吉对他十分恭敬,经常去拜见他,一开始司马相如还会见他,次数多了就谎称自己生病,让侍从拒绝王吉拜见。临邛县里富户很多,例如卓王孙家有八百奴仆,程郑家也有数百人。这两家共同商量,司马相如是县令的贵客,决定设宴款待司马相如。宴席当天,司马相如称病拒绝去卓家赴宴,县令王吉亲自去邀请,司马相如无奈下才勉强赴宴。

宴会上的人都倾慕司马相如的风采。酒宴正酣之际,王吉将一把琴放在司马相如面前,请他弹奏,司马相如推辞一番,弹奏了一两支曲子。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守寡在家,喜爱音乐,司马相如假作与县令互相敬重,用琴音挑动卓文君的心。司马相如雍容典雅,在卓家弹琴时,卓文君就躲在门外偷看他,心里对他有爱慕之意,又担心司马相如不知道自己的心思。宴席结束,司马相如重金收买卓文君的侍从,转告自己的心意。卓文君连夜投奔司马相如所在地,司马相如带着她私奔赶回成都,住进家徒四壁的房子。卓王孙为此大怒,直言女儿不争气,不忍杀她,也不会给她一分钱。有人劝说卓王孙,卓王孙都听不进去。过了一段时间,卓文君郁郁寡欢,劝司马相如与自己去临邛县投奔兄弟,不至于过苦日子。司马相如于是和她一起前往临邛,将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馆,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和雇工们一起做杂活,洗涤酒器。卓王孙听说后,以此为耻,闭门不出。兄弟长辈再次劝说他,如今卓文君已经和司马相如在一起,司马相如虽然贫穷,却有才华,又是县令的贵客,没必要这样轻视。卓王孙没办法,就给了卓文君嫁妆财物,卓文君便与司马相如返回成都,置办田地宅院,过上富裕的生活。

武帝赏识

没过多久,刘彻刘彻读到司马相如广为流传的那篇《子虚赋》后大为赞赏,还感叹自己不能与作者处于同个时代。担任狗监的蜀郡杨得意告诉汉武帝,《子虚赋》的作者还在,就是自己的同乡司马相如。汉武帝十分惊讶,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承认《子虚赋》是自己写作,并表示这写得都是诸侯之事,不足一提,请求为天子写一篇游猎之赋。于是他便写下了那篇《上林赋》,此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人物,一问一答,推想天子诸侯游猎的场景,结尾点明主旨,劝谏君王节俭。这篇《上林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司马相如被封为郎官

出使巴蜀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刘彻派遣中郎将唐蒙出使巴蜀(今四川盆地为主及其周边),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中地区。唐蒙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足有上千人,西郡还另外为他征调了负责水路漕运的一万多人。唐蒙处事不利,用战时的法规杀死了大帅,引起了巴蜀两地的百姓恐惧和抗拒。汉武帝听闻,派已经担任郎官数年的司马相如去安抚巴蜀之地的百姓。司马相如抵达巴蜀后,作了一篇《喻巴蜀檄文》,陈明利害,恩威并施,表示唐蒙所为非朝廷本意,顺利安抚了巴蜀百姓,平定巴蜀两地。

出使西夷

司马相如返回京都,向刘彻汇报巴蜀的情况,唐蒙已经顺利攻下并开通了夜郎,如今征发巴、蜀、广汉市的数万士卒,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道路修了两年,耗费钱财上亿,还没有修筑成功,士卒也死伤很多。蜀地民众与汉朝官员很多对此有异议。恰逢邛、两地的君长听闻南夷与汉朝来往,得到很多赏赐,也想要做汉朝的内臣,希望可以得到和南夷一样的待遇。汉武帝就此事询问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表示这几个地区离蜀地很近,方便道路通行,秦朝就已经将其设为郡县,到汉朝兴起才废除,如今要是重新开通设为郡县,价值还要超过南夷。刘彻认同他的说法,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他持节出使,用财物去拉拢西夷。

抵达蜀地后,蜀郡太守及其下官都去边郊迎接司马相如,当地县令为其开路,蜀人也以迎接他为荣。卓王孙临邛诸位父老也来到司马相如门下,献上牛羊和酒与其畅谈。卓王孙甚至感叹,自己把女儿嫁给司马相如的时间太晚,给卓文君分了一份丰厚的资产,和他分给儿子的等同。司马相如顺利平定西夷,邛、筰、、、斯榆地区的君长全部请求担任汉朝的内臣。旧有的关隘被拆除,边关扩大,西边疆域直达沫水和若水,南边疆域到达柯,开通了灵关道。司马相如回京报告汉武帝,汉武帝为此大悦。在他出使期间,蜀地老者和朝廷大臣都说开通西南夷没什么用,司马相如本想上谏,后改为著书,写作《难蜀父老》,以蜀郡父老的语气提问,使者诘难,设置问答也劝谏汉武帝,并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诸位大夫都成功被说服。

因病免官

后来,有人给刘彻上书说司马相如出使时接受贿赂,他因此被罢官。司马相如罢官一年后被召回中央重新起用,仍为郎官。后来他被任命为刘恒两周王陵令,见汉武帝喜爱仙道,司马相如创作出《大人赋》,写就帝王的仙意,汉武帝为此十分高兴。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生病被免官,与卓文君居住在茂陵。汉武帝认为司马相如病得厉害,赶快派人去他家取书卷,以防散失。使者到达司马相如家,他已经死去,家中也没有书。卓文君告诉使者,司马相如常常写书,常常被取走,家里总是空空的没有书。在司马相如临死时,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果有人来求书,就把此书献上,再没有其他的书了。司马相如留下的书写的是封禅之事,即《封禅书》。

人物作品

司马相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29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仅载录四篇,即《哀二世赋》《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其他的赋,皆已失传。《昭明文选》中记有《长门赋》,《古文苑》中有《美人赋》。司马相如生前的作品大量散失,后世整理的《司马相如文集》,多为明清之后辑录。明代辑录的有5种:明末李宾辑《司马长卿文抄》,明刻《八代文钞》本,在天津书馆有藏。明代张燮辑《司马文园集 》,收录在《七十二家集》本 。明代汪士贤辑《司马长卿集》,明代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诸名家集》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收录《司马文园集》。明末张运泰、余元熹辑《汉魏六十名家集 》,内有一卷《司马长卿集》,现藏国家图书馆。清代人辑录有2种,清人严可均辑录《司马相如文》两卷,被清人王毓藻刻录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清人丁福保在《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 》本种,收录《司马长卿集》两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29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天子游猎赋》(一般称之为《上林赋》)《哀二世赋》《长门赋》《人人赋》等几篇。

散文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 《谏猎疏》《封禅书》等。

创作特点

司马相如的赋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完满的创作心理,结构宏伟,富丽堂皇。以《天子游猎赋》(即子虚上林赋)为例,这篇赋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山川草木走兽宫殿君臣,无物不包,描写详尽,写奔腾流水,辞藻华丽。完美体现出了司马相如追求形式大 , 内容全 , 描写尽 , 气势放 , 艺术美的创作心理。

第二,用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讲究场面开阔,层次分明。仍以《天子游猎赋》为例,无处不弥散 , 无处不类推,从山写到土,从土写到石,时间与空间结合,逐层详细描写,并列铺排,最终形成一副极其广阔复杂却又保持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由内及外、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气氛热烈而欢娱。

第三,以娱人为主要目标,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从《天子游猎赋》到《大人赋》,都是为了取悦天子刘彻而写,其中虽有讽谏之言,娱乐之意更大。《大人赋》中将天子的志得意满之状 , 神游虚无之态 ,描绘得活灵活现,《天子游猎赋》以宫殿苑猎、山水物品为主要描摹对象,文字排列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等等,极富气势。

第四,散文常用宾主答问形式及排偶句调,具有辞赋风格。例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其中假托蜀父老非难“通西南夷”,用来引出司马相如自己的主张,阐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其思想倾向与《天子游猎赋》赋有一致之处,足以互相印证。

司马相如的辞赋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天子游猎赋》,结构上在篇首几段都是用散文领起,中间再用韵文铺叙,末尾再用散文结尾,采用大量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铺张,气势恢宏。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的辞赋家大多沿用这一特点创作。

人物成就

政治方面

作为西汉边疆开拓的杰出战略家与实践者,司马相如的政治功绩不逊于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在司马相如一生的政治活动中,最能代表其杰出贡献的就是出使西南夷。司马相如两次入蜀,成功说服了巴蜀吏民,使得西南夷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司马相如以和平而非军事的手段对西南夷进行有效管理,推动促进了边疆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沟通与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完整,有力地维护汉王朝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统治。其在刘彻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古代的边疆和民族的开发建设以及中西交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艺学术方面

文学发展的贡献

作为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被后世极力推崇,称他为“赋圣”和“词宗”。司马相如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体裁样式,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问世,定型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汉大赋。其汉赋行文扬厉铺张、体制宏大,奠定了劝百讽一的汉赋特色,这种汉赋的成熟与定型是司马相如对中国文学的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司马相如定型了汉赋文学体裁。具有半诗半文特质的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而司马相如在继承前人传统基础上以独特的辞赋创作发展且定型了汉大赋模式,使汉赋日臻成熟。司马相如的汉赋描写对象跨越古今、控天引地,几乎囊括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司马相如从理论上奠定了辞赋的创作基础。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理论主要内容为“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所谓“赋家之心”就是在辞赋创作过程中,赋家要让心胸豁达至可以容纳万事万物和众生相,并具有在古今上下间驰骋的想象力。所谓“赋家之迹”就是辞赋铺写的技巧,讲究的是音调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后世史学家、文学家有积极影响。如司马迁和班固、萧统等人,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选用记录了司马相如的三篇赋和散文《难蜀父老》,而《文选》内仅对文赋题材的分类就已达到 15 种,如京都、游览、宫殿等题材是先秦文学中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受了司马相如赋的影响。同时,司马相如赋的“歌颂”主题几乎达到极致,因此也引来了许多批判,后世文、史学家的接受与批判,又反过来推动相如赋给中国文学带来主题新变的论争。

学术影响

司马相如是汉代巴蜀地区传习屈宋“楚辞集解”的第一人,又是推陈出新的辞赋大家,他对后代的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杨雄等人效仿司马相如,发扬巴蜀文学。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和《封禅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他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也为此后巴蜀学者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前路。因为司马相如喜欢在赋中用文言文奇字,后世学者多对其赋有详尽注释(如汉书颜师古注,文选李善注等),明清的语言训学者也常用司马相如赋及其注释作为研究上古文字、音韵等的资料。

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启发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被后人不断丰富,对华族爱情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代的小说戏曲不断演绎“凤求凰”的故事,形成了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主题爱情形象。司马相如本人是个大才子,擅辞赋,精通音乐,而卓文君亦是美貌才女,这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美好想象。他们的爱情故事首先影响了诗歌创作,如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和《孔雀东南飞》其中对男女感情的描写;影响了小说创作如元稹所作《莺莺传》;此外,对戏曲创作也有影响,例如《西厢记》,此戏剧改编自《莺莺传》,实则就是发端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受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影响。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虽然多有虚妄之言和夸张之说,然而其要领可以归结为劝导节俭,这与《诗经》的讽谏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特意收录他文章中值得议论的几篇放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之中。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认为司马相如学识渊博,他的的文章词藻艳丽,含蓄而华美,只是作用甚微,情节荒诞,讽喻的含义贯串始终,有可取之处,堪称辞宗,亦是赋颂之首。

汉朝辞赋家、思想家扬雄(即扬子云),夸赞司马相如的赋不似人间之物,恍若神化一般,自己学他的赋学不到精髓。

南梁大臣刘勰认为,司马相如写作的《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可称辞宗,因为他的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南北朝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司马相如窃取占有别人的资产(指他勾搭卓文君之事),没有操守。

宋代学者林艾轩认为,司马相如是“赋圣”,扬雄和班固写赋都不如他。

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认为,司马相如赋圣之名,实至名归。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认为司马相如是赋圣,可与屈原相提并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认为,刘彻时期的文学家,写赋最出彩的莫过于司马相如,写文最出彩的莫过于司马迁。

家庭情况

岳父:卓王孙,临邛县巨富。

妻子:卓文君,巨富卓王孙之女,守寡后再嫁司马相如。

轶事典故

千金买赋

传说孝武陈阿娇因为巫蛊之祸被打入长门宫后,内心悲苦郁闷,听说蜀郡成都市人司马相如擅长写文章,就奉上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为自己作赋。司马相如为其写下《长门赋》,汉武帝被这篇赋打动,陈皇后又重新获得宠爱。这便是“千金买赋”这一历史典故的由来。

名琴绿绮

绿绮原本不是司马相如的琴,他当初辞官去梁国游学,刘武请他作赋,司马相如便创作了《如玉赋》,这篇赋很受梁孝王喜爱,他便把自己收藏的名琴“绿绮”赠送给了司马相如。“绿绮”本就是传世名琴,配上司马相如精湛的琴技,使得“绿绮”名声更大,成为“四大名琴之一”。而后司马相如就是弹奏绿绮,打动卓文君,抱得美人归。

相如病渴

司马相如口吃擅长著书,曾经患有消渴病(即糖尿病),在与卓文君成婚之后,很有钱。他当官就不愿意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是借病在家闲呆着,不追求官爵。“相如病渴”的历史典故就由此而来,此典故多用来形容思妇之情。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关于司马相如的籍贯所在地,历史学界存在两种说法:

其一,蜀郡成都市说。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和《汉书·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后世多以此为定论。

其二,蜀郡蓬安县说。据明代人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五十四蜀郡县古今通释第四 川北道属 》和清代人王培荀的《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记载,司马相如实则是蓬州人,后迁往成都。

作品争议

《长门赋》最早是收录在南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中,据传此赋的作者便是司马相如,是他为孝武陈阿娇写作。然而在《长门赋》序中出现了刘彻谥号,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31年去世;而且史料中陈皇后也并未因为这篇《长门赋》,就与汉武帝重归于好,而是被废后幽禁长门宫直至去世。这两点与现实不符,所以《长门赋》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司马相如,存在争议。

后世纪念

琴台故径

琴台故径, 位于成都市中区,相传是司马相如曾经弹琴的地方。这条路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纪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遇而改建。在北端路口的大型牌楼,有书画家丰中铁题写的隶书“琴台故径”四字,牌楼之后,有一尊青铜大型雕塑,汉代赶车的官员驾驭着飞驰的马车,神态威严,栩栩如生。在琴台路两边,都是汉唐时期的仿古风格建筑,道路的南边,则伫立着一尊“凤求凰”青铜雕像,象征着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驷马桥

驷马桥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原名升仙桥,桥下河水名升仙水,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古时一车套四马,称驷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后人为纪念司马相如将升仙桥更名为驷马桥,宋代建有《驷马桥记》石碑。汉代的古桥早已不存,后人几经重建。现在的驷马桥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再次重建的。

文学作品

后人有许多纪念、题咏司马相如的诗作,以下列举部分作品:

其他纪念

2020年6月,司马相如被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评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2023年7月3日,由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主办、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承办的纪念司马相如诞辰2202周年活动,在南充市蓬安县司马相如故城举行,该纪念活动以“缅怀相如先贤 传承相如精神”为主题。纪念会上,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李大明教授撰写《祭司马相如文》,由副会长唐晓零宣读。司马相如文化传习人员通过快板、金钱板、歌舞等形式,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2022年,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将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明确为“司马相如纪念日”。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地理 | 驷马桥 成都诗歌第一桥.成都政协网.2023-08-04

专家点赞!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评选,细数大放光彩的巴蜀星星.中国共产党岳池县委员会宣传部.2023-08-28

蓬安县举办纪念司马相如诞辰2202周年活动.四川科技网.2023-08-28

司马相如 (1940).豆瓣电影...2022-07-07

司马相如 (1957).豆瓣电影...2022-07-07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1984).豆瓣电影...2022-07-07

司马相如 (1997).豆瓣电影...2022-07-07

凤求凰.豆瓣电影.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