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防城区

防城区

防城区(Fangcheng District)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宁市,南至防城港,东接钦州市,西南达中越边关东兴市,与越南山水相连。防城区拥有13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越南接壤的峒中等4个乡镇。南防铁路、钦防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防城区总面积为2,427平方千米。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防城区常住人口为39.1万人。 防城区是中国金花茶、八角和肉桂的产地,也是广西第二大侨乡。该区是大西南地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门户和窗口,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那良古镇、九龙潭漂流(含野人谷)和北仑河源头景区漂流等。防城区曾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发展十佳县和广西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2019年,防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3.42亿元,同比增长5.5%。防城区的经济结构主要由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组成,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7.48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10亿元,同比下降4.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6.93亿元,同比增长2.7%。 防城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成立了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撤县设区,并继续享受自治县经济政策待遇。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防城一带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归秦置之象郡所辖;汉为合浦郡地,三国至晋仍属于合浦郡地(三国期间为孙吴辖地);刘宋、齐时为宋寿县地,属交州管辖,梁、陈时为这宋京郡安京县地,属安州管辖;隋、唐时为钦州市辖地。宋时仍隶属钦州管辖,并开始有“防城”之称。元、明、清时隶属钦州或廉州;至清代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划出钦州西部设置防城县,隶属广东省

明、清历朝、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属广东省辖。防城县1951年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托管,1955年6月划属广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复归广东,其间,1957年将防城县划分为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僮族瑶族自治县、防城县;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东兴各族自治县,1958年12月,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合并后,称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1965年8月,东兴各族自治县又划归广西壮族自区。

197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县城从东兴镇迁到防城镇,县名改为防城各族自治县。1984年国务院批准防城港市北海市等一起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3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地级编制的防城港区,直接由自治区领导。

1993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防城港市(地级),以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的行政区域为防城港市的行政区域,将钦州市上思县划归防城港市领导。防城港市辖防城、港口两个区和上思县。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原东兴经济开发区(现为县级市)划归防城港市领导,按处级建制管理。

1993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设立防城港市(地级)、港口区、防城区【即: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地级防城港市和港口区、防城区。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划分为防城区和东兴经济开发区(县级)】。1996年4月29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6]26号):置东兴市市(县级),以防城港市防城区的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东兴市的行政区域。

1996年,防城区面积2643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辖6个镇、9个乡:防城镇、华石镇、那梭镇、垌中镇、大录镇那良镇、附城乡、茅岭乡江山乡、那垌乡、扶隆镇、那勤乡、平旺乡、滩营乡板八乡。区政府驻防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防城区总人口316111人。其中:防城镇55549人,大菉镇36277人,华石镇13203人,那梭镇22712人,那良镇25798人,峒中镇11350人,附城乡38416人,茅岭乡16336人,那勤乡14506人,扶隆乡12957人,滩营乡22501人,平旺乡5955人,板八乡11025人,那垌乡14408人,江山乡15118人。

2002年6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2]104号)同意将防城港市防城区防城镇与附城乡合并为防城镇,原防城镇、附城乡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防城镇管辖。防城镇政府驻原附城乡政府驻地。调整后,全区辖6个镇、8个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68号)同意调整防城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平旺乡,整建制并入滩营乡,滩营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那勤乡,整建制并入扶隆镇,扶隆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那垌乡,整建制并入那良镇,那良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板八乡,整建制并入垌中镇,垌中镇政府驻地不变。

区划事件

钦州市等划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幕:

已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吴瑞林同志生前有一篇回忆文章,讲述的是1963年他接受任务为周恩来总理的一次护航行动。直至30多年后,吴瑞林才从罗青长口中得知总理此次绝密之行的目的。他在文章中说:

1963年底,海军通知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前往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时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罗青长同志突然到我的房间。他说:“我来向你传达一个重要任务。总理要去视察珠江口,还有两位首长同总理一起去,再就是童小鹏同志和我,还可能有广东省公安厅厅长或副厅长,人数不多。”

我问:“需多少时间?”他说:“5天以内。”我回到舰队以后,分头打电话通知有关人,并作周密安排,决定将一条大登陆舰先到内零丁洋等岛进行训练,实际上是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观察警戒,一条中型的登陆舰放在三灶岛进行训练,实际是对澳门进行观察警戒。另外两条扫雷舰、两条猎潜舰和一条巡逻艇,做好出海的一切准备工作。在一天半之内,黄埔港来了个大整顿,到处充满了迎接外宾的节日气氛。

第五天,总理按时来视察黄埔区,与总理同来的有陈毅副总理、张治中先生,他们由陶铸同志陪同从新州乘船到达黄埔,我到新州将他们接过江来。到了舰上,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与陶铸同志、王副司令员等握手告别。

天将黑时,舰艇来到了零汀洋锚地抛锚。第二天,吃完早餐,总理等上岸到万山要塞防区,晚上又回到舰上。总理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5条舰都看完了。回来之后,总理登上了指挥塔,看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的夜景。总理说:“你选择的这个锚地好啊,既看到了香港,又看到了澳门,两者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很感兴趣。”看完之后,总理下到舰长室,现在这是总理的寝室。

总理他说:我来时,毛主席要我向你传达一个任务,就是要你们准备执行“抗美援越战争”的任务。中央一些领导同志曾研究过,以后中央还要召开会议做正式研究讨论。

毛主席指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海南岛西部和北部湾,目的是迂回越南配合南越的正面进攻,这个范围小一点,预计顶多是美国两个师,吴廷琰三、四个师,蒋介石三、四个师,美国亦有可能出现两个到三个航空母舰来掩护其进攻。大约共有十万人吧。

另一个方向,是范围大的,美国对我国再来一次局部战争,美国可能来六、七个师,蒋介石、吴庭艳各来十多个师,在湛江市登陆,湛江有军港,有商港,有飞机场,有铁路,可以直达柳州市,使其向我进攻的条件具备,可直接威胁我三线后方。估计它会如此。此外,蒋介石可能在东南沿海登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英国人亦可能来配合,我们也不怕,毛主席决心已下,再来打一场战争,打了再建。毛主席已下了这个决心。中央领导同志都同意了毛主席这个意见,所以毛主席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要进入全面的备战。

总理说:你将战斗准备的重点放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湾。在北部湾就是你们这个舰队,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韦国清,对此你可先不传达,钦州市五个县划给广西,对此中央已决定了,这样打起仗来就更方便了,其它战备问题你都可向舰队其他领导同志传达。若敌人在湛江市登陆,打大一点的局部战争,中央拟组建北部湾战略指挥部,机构还是你们这个机构,指挥机关还是这个指挥机关,由吴瑞林任总指挥,韦国清任政委。

第二个问题,中央决定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搬出上海市浙江省去选点,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搬到湛江。中央决定拿出3000万元作为搬运费,每个舰队给1500万元人民币,各建20多万平方米的营房足够了。此项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三大材料由国家调拨。

总理又说:“这次我来,所讲的这些都是毛主席要我向你讲的。就是这些了。你向舰队常委传达以后,你和王政柱同志的工作重点就要放在南海舰队的全面备战和舰队搬家的问题上了。可以及时向我们报告请示。”

这天晚上,海上风平浪静。第二天上午九点钟了,总理还没有醒来。童小鹏主任说:“可以叫总理起床了,总理已经多睡了一个小时啦。”总理醒来,看了看表,高兴地说:“我多年来都没有睡过这么多个小时啊。”总理起来后,和大家合影照相,然后下舰告别。

直到31年后的1995年春节,罗青长在和吴瑞林见面时才透露了总理这次绝密之行的目的。原来当时周恩来总理与张治中副委员长到广东省边境,与两位能沟通国共两党关系的人进行秘密会晤。在这次重要的秘密边境会晤的几天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在附近的海域里进行了小分队军事演习,以掩护会晤的顺利进行,也确保了周总理一行的安全。

这次会晤沟通了当时的台湾当局(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与大陆,在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的问题上,事实上达到了默契,使国共两党有了一定基础的共识。当时由于高度的保密,中央未对吴瑞林同志说明此行的详情。在回顾完这段历史后,吴瑞林同志很欣慰地说,他这才知道1963年12月的护航使他有幸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

地理环境

位置

防城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北背靠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与越南山水相连;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临粤港奥,处在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上,是防城港市的中心城区,具有边、山、海地缘优势。北通南宁市,南至防城港,东接钦州市,西南达中越边关东兴市,与越南山水相连,位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大中国西南地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门户、窗口和交通枢纽。

地貌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是十万大山和其支脉东山,以及一些零星山脉,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形状略呈菱形,一般坡度35°—45°之间。北倚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北峻岭林立,高峰挺拔,最高峰为板八村的久宝山,海拔1448米;中部山丘错杂,连绵起伏,东南是丘陵地带,间有小块平原。

水文

境内河流主要有北仑河防城江茅岭江、大菉江、那勤江、那良江等六条主要河流,均由西北向东南流入北部湾

气候

防城区地处东经107°28’至108°36’,北纬20°36’至22°00’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降雨量2213.3毫米,总日照时数1565.8小时。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无霜冻期。

地理位置

防城区海岸线长,有3个乡镇与越南隔海相望;有200多公里边境线,峒中等4个乡镇与越南接壤。防城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大侨乡,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26万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台眷属14万多人。

防城区地处防城港市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宁市,南至防城港,东接钦州市,西南达中越边关东兴市,与越南山水相连,位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地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门户、窗口和交通枢纽。南防铁路、钦防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城区离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通商的华南第三大港、广西第一大港防城港仅20公里。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防城区植物主要有山杉、松属、樟木、紫荆、红椎、金花茶楠木等,其中素有“植物界大熊猫”和“茶族皇后”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总面积达11万多亩,有23种5变种之多,种类和品种均居全国乃至世界第一;还有八角、肉桂、速生桉、橡胶等众多经济林,其中八角、玉桂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有八角、玉桂林市102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占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分之一。先后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八角之乡”、“中国肉桂之乡”称号。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钛铁沙矿、褐铁矿、石英沙矿、高岭土、萤石正长石、晶石、石英砂花岗石等,其中,萤石储量和产量均列广西第二,玉石、叶腊石、钛铁矿是广西主要产区之一,钛铁矿点2处,储量约2700吨,已列入国家重点矿产勘探项目。能源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涠洲岛附近海域初步勘测,约有3760平方公里的丰富储油区,储油量4亿吨左右。

水力资源

防城区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年均水资源3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2.7万千瓦,可开发有10万千瓦,已开发有2.65万千瓦,待开发有7.35万千瓦,近两年来,引资开发小水电项目有10多个。全区有水库66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2座、小型63座)。

水产资源

白龙珍珠,由马氏珍珠贝产,历史上有传统的天然珠,今为“人工珠”,粒圆匀,玉白色,细腻光滑,闪耀珠光,质高色美,是名贵中药材,又是传统的装饰物。

海参,又名花刺参、方参、白刺参、沙。体形稍带方柱形,长约30~40厘米,最长可达90厘米。海参含有粘蛋白质,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高级滋补食品。

对虾,又名北方对虾,为一年生回游性大型虾类,故又名印度对虾对虾属是一种水生甲壳亚门,繁殖快,个体大,肉味鲜美,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国内外市场倍受欢迎。

大蚝,又名僧蚝牡蛎科、牡蛎、海蛎。壳厚而重,贝壳为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间为柱棱层,内层叫珍珠层。开壳取肉,可鲜食或晒成干品。干品叫蚝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滋养佳品。

鳖,又名水鱼、鳖科、团鱼。体圆而扁,背腹有甲,吻长,鼻孔在吻突端,眼小,颈长,头和颈能完全缩入甲内。常生活在江湖、水库之中。鳖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名贵食品,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防城区辖6个镇、9个乡:防城镇大菉镇,华石镇,那梭镇那良镇峒中镇,附城乡,茅岭乡,那勤乡,扶隆镇滩营乡,平旺乡,板八乡,那垌乡,江山乡。2005年,那良镇、那垌乡、2个乡镇撤并为那良镇,峒中镇、板八乡、2个乡镇撤并为峒中镇,滩营乡、平旺乡2个乡镇撤并为滩营,撤并后设立防城镇、附城乡、华石镇、那梭镇、峒中镇、滩营乡、茅岭乡、那良镇、扶隆乡、大菉镇五个镇四个乡。

2013年防城区辖6个镇、4个乡:防城镇、大菉镇、华石镇、那梭镇、那良镇、峒中镇、茅岭乡、扶隆乡、滩营乡、江山乡,共141个行政村、15个社区。全区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区政府驻防城镇。

据防城区政府官网2015年8月显示,防城区辖7个镇、3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大菉镇、华石镇、那梭镇那良镇峒中镇、茅岭镇、江山镇、扶隆镇滩营乡十万山瑶族乡、珠河街道办、文昌街道办、水营街道办。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防城区下辖3个街道,8个镇,2个乡,1个经济作物场,

人口民族

2000年,防城区辖6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1611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防城镇55549、大菉镇36277、华石镇13203、那梭镇22712、那良镇25798、峒中镇11350、附城乡38416、茅岭乡16336、那勤乡14506、扶隆镇12957、滩营乡22501、平旺乡5955、板八乡11025、那垌乡14408、江山乡15118。

华侨华人

防城港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第二大侨乡。2005年,全市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3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侨18.8万人,华人13.6万人,港澳同胞1.1万人。市内有归侨、侨眷2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3%。其中:归侨4.6万人,侨眷、港澳眷属19.6万人。全市有7个印支难民安置点,安置印支难民17500多人。

防城区2013年总人口42万多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26万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台眷属15万多人。

民族构成

防城区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38.69万,居住着汉、壮、瑶、京等1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8万,占总人口的35.7%。

2010年末全区总人口41.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3万人。居住着汉、壮、瑶、京等1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2万人,占总人口的35.7%。

经济

2008年,防城区实现生产总值50.71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3亿元,同比增长44.6%。

2012年,防城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3.4亿元,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8.36亿元,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亿元,增长5%。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97.55亿元,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达8.4亿元,连续6年净增超亿元。2012年共接待游客2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2亿元。

2013年防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为99.08亿元,增长7.9%,财政收入9.27亿元,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8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837元,增长13.5%。

2021年防城区生产总值133.42亿元,同比增长5.5%。(按可比价格计算)。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增长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922元,同比增长4.8%。

农业

1987年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承担自治区粮食综合开发“星火计划”项目,增加了技术、资金、物资的投入,全面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综合改造低产田;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普遍使用叶面肥和激素等,并搞县万亩、乡(镇)千亩、村百亩高产示范片,带动广大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87~1991年平均粮食总产11910万公斤,比1976年增加2179.647万公斤,增产22.4%,其中稻谷总产10617.7万公斤,比1976年增长22.6%。花生总产184.118万公斤,比1976年增产50.8%,甘蔗总产865.445万公斤,增产5倍,柑橙总产1139.445万公斤,是1976年的20.12倍。地菠萝总产1257.61万公斤,是1976年的3645倍,柑橘属、菠萝总产的大幅度增长,表明全县开发性水果生产取得巨大成功。由于1978年到1991年,全县农作物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使防城县摘掉了贫困帽子,为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打下了基础。

防城区耕地总面积23.6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8.49万亩,旱地面积5.13万亩。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花生、木薯甘蔗、蔬菜以及南亚热带水果为主。截至2013年,防城区农业综合开发成果显著,建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玉桂、八角种植基地、南热带名特优水果基地、糖料蔗基地、淀粉原料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谷生产基地、海水养殖基地、水奶牛养殖基地、蛋鸭殖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十大基地,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2年全区建成平木村等万元片区4万亩、黄江村等万元村屯50个,新增万元农户示范户达850户。发展甘蔗种植面积达8.3万亩;新发展火龙果金花茶、红衣花生、反季节香蕉种植面积约4.8万亩;建成那屋背、冲敏村等8个菜篮子示范基地,带动农民种植蔬菜面积超过16万亩;发展咸淡水养殖面积达8.6万亩,建成广西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钝鼻半鲹基地;建成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家禽万羽以上的养殖场(户)达104个。

工业

解放后,在完成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对城镇街道的小生产者和工商业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按行业组织合作小组和合作社,建立工商联合会,在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生产。1952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4家,1953年达到5家,集体企业363家。主要工业产品有:年产海盐6386吨、饮料酒类612吨、日用陶瓷26.44万件、棉布5.9万米、土制糖7吨等。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2.7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211.24万元。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为了扩大生产,全县新办工业企业有:东兴农具机械厂、东兴钢铁厂、东兴造纸厂、防城农械厂、防城水泥厂、防城炼铁厂、东山造纸厂、大菉造纸厂、大菉桂油厂、第一砍伐队、滩营锰矿场等11家,包原有的5家企业共有16家国营企业。职工总数1626人。主要产品年产锰矿石5000吨、生铁497吨、日用陶瓷47.91万件、原盐36629吨、水泥38.23吨、木材169.80立方米、铁制农机具1.1万件。此外,尚有经委系统外的国营企业13家,集体企业102家。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30家。经委系统外的企业产品有:棉布(年产量13.46万米)、土制糖(年产量4.7吨)、饮料酒(年产量392吨)。全县工业总产值766.56万元(其中国营607.81万元、集体158.75万元)。

1963年是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一个转折时期,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其中停产、下放、合并的工业企业有:东兴友谊钢铁厂、夹浪水电站、防城电厂、防城松香厂等4家,以及一些无法维持再生产的集体企业。通过整顿,国家下达的16种产品指标。除饮料、铁制农具、皮鞋、布鞋、土纸等5种产品完成生产任务较差外,其余11种产品(原盐、日用陶瓷、农具、脂松香松节油、木材、铁锅、食油、电力、大米、刀具)均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工业总产值620.13万元,比1962年的总产值524.06万元增长18.33%。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421.51万元,比1962年增长15.76%;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194.5万元,比1962年增长23.29%;个体手工业总产值4.05万元,比1962年增长91.9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极“左”路线以后,各级领导认真落实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全民、集体、个体工业一齐上。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158家,职工521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75万元,净值4603万元,工业总产值4460万元(不含村以下工业),实现利润52万元,税收26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102.5%和39.1%。

1986年至1990年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七个五年计划,全县初步形成了结构多样化的工业体系,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工业的起飞打下了基础。

199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可比价计算,达到17702万元。按经济成分划分: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9550万元,占53.95%;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3137万元,占17.72%;城镇个体工业总产值1135万元,占6.41%;农村个体工业总产值2152万元,占12.16%;农村村办工业总产值828万元,占4.68%,农村合作经营工业总产值613万元,占3.36%;中外合营工业总产值287万元,占1.62%。在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中,经委系统6639万元,占69.52%;农牧系统20万元,占0.21%;水产系统262万元,占2.74%;水电系统359万元,占3.76%;粮食系统909万元,占9.52%,商业系统80万元,占0.84%;农恳系统1086万元,占11.37%;侨办系统51万元,占0.53%;建委系统113万元,占1.18%;其他系统31万元,占0.32%。

在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中,二轻系统823万元,占26.24%;供销系统70万元,占2.23%;城镇街道工业421万元,占13.42%;乡镇工业1691万元,占53.90%;其他工业132万元,占4.18%。

在全民和集体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10905万元,占85.95%;重工业1782万元,占14.05%。

工业行业主要有: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缝衣、皮革工业,造纸印刷工业,其他工业。工业产品品种有:海盐、木材、食用植物油、机制及土制蔗糖、罐头食品及饮料、菠萝蛋白酶饮料酒、啤酒、乙醇、棉布、毛巾、皮鞋、家具、塑料制品、饲料添加剂、红砖、花岗石石料、生石灰、瓦、日用陶瓷、炮竹、木衣夹、芒竹藤编织品、液体硅酸钠、机制纸、麻袋、糖果、饼干、红薯果脯、钢材、铁制农具、木制农具、电烫斗、脂松香松节油、桂油、茴油、茴香醛、松油醇、粉碎机、碾米机、小钢磨、锰矿石、钛铁、锡矿、锑矿、萤石矿、打谷机、机动渔船、云母制品、药品、黄芪糯酒、金花茶系列产品等数十种。

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海盐6.05万吨,机制糖3346吨,罐头食品10100吨,饮料酒1392吨,食用植物油51吨,乙醇412吨,炮竹5342箱,松香370吨,钛铁矿1762吨,锰矿9641吨,

发电量3342千瓦小时,粉碎机525台,红砖4245万块。

1991年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3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8家(自治区属1家,县属27家);集体所有制100家;中外合营2家。

独立核算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55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9459万元,集体所有制2768万元,中外合营32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0453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7668万元,集体所有制2503万元,中外合营282万元。

2008年,防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6.27亿元,同比增长28.6%。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6亿元,同比增长28%。全区规上企业达52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7家,同比增加4家。新发展微型企业100多家。

文化

歌节

上巳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是一年中壮族最隆重的节目,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即是用嫩枫木叶、山枝子、红蓝草、紫花山姜等植物汁浸糯米炊成五色饭菜,再杀猪杀羊去祭扫祖坟,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是以未婚的男女青年为主,但老人和小孩都来助兴,这一天,人山人海,歌声不断,煞是热闹。瑶族的“盘王节”也是三月三这一天,形式大致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相同。

哈节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目。“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日期各地不尽相同,末尾是农历六月初九日,巫头是农历八月初一、山心是八月初十日、红坎是农历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在哈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打扫整洁,布置一新,请客到来。到了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去集哈亭前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保生产丰收,人畜兴旺,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及进行其他文娱活动。整个唱哈节过程,大致分为4个程序:即“迎神”、“祭神”、“入席”、“送神”,连续四天四夜方散。

婚嫁

旧时,本地汉族、壮族婚嫁多听父母之命,媒之言,且礼俗繁琐,一般都有提亲、递庚贴(女方)、合肖(男方)、定亲、成亲、回门(新娘回娘家)等程序,男方得花大钱,上思有的地方新娘出嫁之日还有“哭嫁”之俗,即哭叹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等。

建国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实行婚姻自由,婚礼仪式向文明、简朴的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等形式逐渐增多,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有少数人婚事大操大办,有的仍索要高额聘礼,实不可取。此外,京族瑶族的婚嫁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对歌这项内容。

生育

旧时,妇女生头胎临产前娘家要送婴儿衣服和粽子、红蛋等物品至婆家,俗称“催生”。婴儿满月,要剃除胎发,俗称“剃满月头”。此日,若请亲友,称“满月酒”。满月后,产妇方可出房。做满月从简。婴儿出生,长辈多馈赠衣物。

语言

防城港市市境内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粤语、客家话、壮语、瑶语和越南语

白话主要分布在港口区、防城区和东兴市的各个乡镇。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防城区的大菉、那勤、扶隆、峒中、板八、那垌、那良、那梭,东兴市的马路,上思县的平福、在妙等地,约占全市人口25%左右。

壮语主要分布在上思县和防城区的十万山瑶族乡,占全市的30%左右。

瑶语主要分布在上思县的南屏瑶族乡和防城区的那垌、那良、板八、峒中、那梭等瑶族聚居地方。

京语主要分布在京族三岛和三岛周边的散居京族聚居地。

特产

防城区是中国主要的香料生产基地之一,有八角、肉桂105万亩。防城大红八角以油多、香味浓郁畅销国内外。龙眼、荔枝、火龙果等经济林果已发展到7.8万亩。

防城区是全国主要的香料生产基地之一,广西八角以油多、香味浓郁畅销国内外。先后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八角之乡”、“中国肉桂之乡”称号。

交通

从1950年起至1990年止,修复和新建的公路有691.16公里。其中省道128公里(油路128公里)。县道384.9公里(其中油路16.2公里),乡道178.2公里(其中油路20.8公里)。此外还修有大、中、小桥梁201座,长5831.76米,大小涵洞2542座,长19976.4米,据统计,国家历年投资修建公路款6371.75万元,加上群众劳工投资部分折款共达亿元以上。全县20个乡镇及115个行政村(街)通了汽车,为振兴防城经济和巩固边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初期,为了配合部队剿匪,于1950年6月成立县公路委员会,发动各乡镇地方武装和群众3万多人,对防东公路的华石、那梭、黄沙水、横隘等地段路基进行修复。后因清匪反霸开始暂时中断。1952年春,发动群众2000多人,对茅岭至防城18公里的路段路基进行修复,1953年春通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年),先后对防城至东兴市、马路至那良、防城至企沙镇、防城至中等公路进行修筑,全长128.3公里。同时还修建东兴通往越南芒街的“北仑河友谊大桥”,1958年5月通车。

在1958~1962年,全县人民克服困难,先后修建那良至峝中、崇至扶隆、罗浮至江平(修复)、松柏至黄淡。那良至范河、华石至长福、那垌至滩散、架连至江尾公路,共长155.24公里,大部分都是用民办公助的形式修筑。

1963~1965年,防城县又修建了公车至龙门公路,全长18.2公里。1964年4月,广东省交通厅和越南广宁省交通厅签订协议共同投资修建峝中、滩散两条国际过水路堤(桥),1964年9月竣工。1965年4月又开始动工修筑防城至白龙公路。1968~1975年,防城县抓了三项建设。一是防城港市口“322工程”破土动工;二是榕树头围垦造田;三是公路建设。先后修建了台马至防城港、防城至白龙、松至牛头、松柏至竹山、江平至潭吉、那梭至东山、滩营至平旺、东兴市至河洲、大菉至坡等段公路,共长105.1公里。同时钦东线罗浮大桥建成通车。1971~1975年,先后修建了那垌至扶隆、华石至金顶、东山至那勤、垌尾至立高、那德至太平等路段,全长75.9公里,同时大菉、扶隆、那垌等大桥建成通车。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部队和地方参战车辆突增。根据上级指示,在全县边境加速修建边境国防公路。先后修建横龙至罗华山、板典至那马、丈义至叫隘(保门)、其那至打靶坡、东兴至罗浮、那梭至高英、扶隆至华兰等公路,共长71.53公里。并对马峝线(马路至丈义地段)按三级路技术标准进行改建,使此路段的路况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防城、马路、那良、马双江等桥梁建成通车,为战时的运输发挥很大作用。1981~1985年,全县大搞经济建设。公路建设也得到相应发展,先后新建了大旺至竹围、马路至尖峰岭、稔稳至江平、华石至黄竹、板八至板岸、那赖至巴的、那垌(2)桥引导道等,共长90.93公里,同时新建那垌第二大桥,为防城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6~1990年,防城县的水陆交通发展很快。南防铁路全线铺通;茅岭铁路大桥和茅岭公路特等大桥建成通车;防城港市7个万吨级泊位码头建成投产;全县新建公路有企沙镇至炮台、垌美至六用、平旺至那丁、扶隆至电六、渔囊至榕树头等,全长41.95公里。同时,防城至马路、马路至东兴、稔隐至江平等路段铺筑油路完工通车。

防城区作为东兴市试验区的交汇结合部、中心枢纽,进入防城港、东兴必经防城,南防铁路、南防高速公路、南防高铁防东高速公路贯穿境内,西部第一大海港防城港就在城区,拥有全市最大的汽车站防城港市第一公路客运中心,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场。拥有江山港、峒中两个国家级口岸和三个边民互市贸易点以及茅岭海关区外监管卸货点,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冲仑物流园加快建设,边海联动的综合性物流体系加快形成,201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52万吨,客货运周转量达19.4亿吨公里。

社会

教育

清末时期,防城县县城、乡村均办有私塾、义学,主要的城镇圩市,还设有书院,以课育士子。全县私塾点(固定点和不固定点两类)近100个、书院4所(三都书院、南眼书院、凛书院、文蔚书院)。光绪二十八(公元1902年),即废科举前夕,有秀才、生、贡生王永儒、何荣光、黄福伦等42人。

民国时期,1926年始办中学(另据口碑资料,防城县中学教育,1921年始于东兴市,先附设在小学,后才独立成中学,何治伟曾任校长)。至1943年,有中学5所;1916年,分设两等小学,至1946年,有高等小学40所,初等小学261所。

解放前夕的1949年,全县人口179692人,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所,学生303人,教师34人(其中大专毕业7人)设师范学校1所,学生97人,教员14人,有初小学校71所,完全小学48所,共有学生746人,占总人口的0.42%。

解放后,于1952年秋,将私立中、小学改为公办学校,并发展了一批中、小学。至1956年,全县续办完全中学2所,初中3所,教师104人,学生1795人,比1949年增加6倍。师范学校由3个班发展到6个班,班额有所扩大,学生200多人。1958年7月,创办县幼儿园,园址设在东兴镇解放路,配公办教养员2人,民办教养员2人。是年11月8日,县向各公社(乡、镇)发出关于幼教普及化的通知,至1959年1月,全县幼儿园发展到123所,入园幼儿达17774人,占全县幼儿总数的94.8%。民办教养员增至500人,专区分配幼师15名,全县公办教养员17人,但到当年夏季,部分公社的幼儿园陆续解散。同年秋,上级指示各行业开展“反右倾”运动,解散的幼儿园又陆续恢复,但终因国家经济困难,粮食奇缺而于当年日渐解散。1965年全县人口243230人,高中生334人,占总人口0.14%,初中生1753人,占总人口0.72%,小学生27954人,占总人口11.94%。1985年全县人口增至436561人,高中生2346人,占总人口0.54%,初中生12694人,占总人口2.91%,小学生62666人,占总人口14.35%。1991年全县完全中学5所,初中25所,农职中2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前身是师范),共有学生14657人(其中教师进修学校学员361人)教职工1283人(其中本科毕业142人,专科毕业200多人);小学242所(完全小学,过去称两等小学),教学点208个(相当于过去的初等小学),学生69856人(其中少数民族17507人),教职工2796人;全县幼儿园7所,幼儿班266个(含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9726人,教职工261人;在全县教职工中,评为中学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8人,中学一级教师366人,评为小学特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645人,小学一级教师2319人(含幼儿教师);1988~1989学年度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者称号6人,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2人,评为地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41人,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117人。

1980年以来,成人教育有所发展,按国家规定无文盲县的标准,经地区验收,1988年冬,国家教委授予防城县“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开办了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全县20个乡(镇)办成人中学3所,教学点5个,学生335人,兼任教师17人;办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4所,教学点86个,学生15895人,兼任教师147人;办成人初等学校125所,教学点627个,学生7041人,兼任教师576人。教学研究和设备方面,于1955年设立县教研室,教研员3人,到1991年增至26人;全县组成教研网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注重电化教学与直观教学;设电化教育室、仪器供应站各1个,配电器修理员2人,管理员3人。1990年,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均有仪器室,中学有实验室,全县共配专职仪器管理员、实验员13人。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总价值为465000元,教学设备日趋完善。县的重点学校防城实验学校和防城中学,教学设备较完备,建有教学实验大楼,设有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语音室等。

截至1991年,全县学校占地面积3365亩,校舍建筑面积481121平方米。全县水泥结构教学楼房460幢,面积29.2万平方米,占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的75%。

勤工俭学蓬勃发展:据1990年统计,全县学校有果茶205亩,水产养殖88亩,造林8120亩,零星果树2734棵,橡胶205棵,生猪103头,校办工厂8间,运输汽车6台,商店5间,旅馆(所)3间。1985年,全县勤工俭学纯收入29万元,1989年纯收入138.9万元。1992年纯收入410万元。

旅游

防城区拥有上岳金花茶保护基地、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平龙山瀑布、江山半岛新基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三个国家级品牌,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鲤鱼江万鹤山鸟类保护区两个自治区级品牌以及金花茶观光园、高林瑶寨、九龙潭漂流、桃花溪山庄、冲皇沟、马鞍坳、峒中温泉、小峰水库、华石火龙果农业生态公园等景点景区。

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

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座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最美的半岛——江山半岛,有白浪滩、白沙湾、怪石滩、月亮湾、仙女浴池、洲顶和响水滩瀑布、千年古榕、红树林保护区等景区景点,有侏罗纪恐龙化石、贝丘遗址西汉的珍珠场、唐代的海上运河、清代炮台群等历史文化遗迹。2012年,白浪滩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被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协会授予“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美誉。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地处中越两国交界处,是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滨海过渡带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1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MAB)组织,2004年7月加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自然保护区委员会,2008年2月加入国际重要湿地。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地区及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功能区,行政区域跨那梭、华石、大录和扶隆四个乡镇,涵盖13个行政村、65个自然屯以及国营那梭农场、华石林场。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金花茶组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瑶山大峡谷漂流景区

景区位于峒中镇大坑、细坑、那涯村。该地区是防城港市瑶族文化保持最原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地带,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潭蓬运河(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潭蓬运河”是唐代“元和三年”(808年)和“咸通九年”(868年)期间开凿的一条运河古迹,位于江山乡潭蓬村,与桂林的灵渠并称“广西两大大运河”。运河长约2公里,东西走向。运河东段的“仙人泷”入口处,两岸峭壁险峻,高约15米,最宽处约8米,最窄处约2米,且树木葱翠茂密。在石壁下离水面的一米处,刻有“咸通九年三月七日”和“湖南军”字样。在水下约50厘米的石壁上,还刻有“元和三年”等字迹。

刘永福那良故居

刘永福故居其中一处位于那良镇圩边的那营村。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主建筑为砖木结构,二进十间房屋,中有天井,两侧为厢房,有回廊相通,屋檐以琉璃瓦装饰,是一座典雅古朴的建筑。

代表人物

刘永福:清末著名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客家人,广东钦州人(今属防城港市古森洞小峰乡),祖籍博白东平,清末民初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

参考资料

人口民族.广西防城港防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8-11

2023年防城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广西防城港防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08-11

(防城港市)2021年防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