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二级学院,2008年12月正式成立,学院有教职工112人,具有空天物理、信息物理、能源物理与医学物理四大科研板块。
办学历史
1952年10月,伴随着北京航空学院成立,教务处建立基础部负责全院物理等基础课程教学。
1960年6月,正式组建应用物理系,设无线电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测量及实验技术3个专业。
1997年11月,在原应用物理系基础上,北航理学院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林群担任院长。
1998年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正式招生。
2008年12月,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正式成立。
学科设置
本科招生专业有:物理学、应用物理、核物理。博士/硕士培养专业方向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和医学物理。其中光学/无线电物理为国防特色学科,医学物理为全国首个医学物理博士点。学院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60人。
师资团队
我院现有博士生导师50名,硕士生导师48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4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为跨学科博导,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北京大学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孟杰教授为我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学科基地
北航物理学科分为四大科研板块,分别为空天物理、信息物理、能源物理与医学物理。学院拥有众多学科基地支持,包括“空天物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微纳测控与低维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核能材料与物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进核能系统中物理问题与材料设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物理实验教学”北京市示范中心;以及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五院天瑞星“太阳能物理”联合实验室,北航-航天五院511所“超导与先进航天器磁学”联合实验室和北航-解放军9719厂“先进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
科技研究
学院先后获批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防基础重大研究项目、国家/国防973课题、863项目和国防基础研究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达40%。近5年获批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2013年)。获批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06年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场发射枪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制”,经费2210万;2009年获批科技部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ITER)专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经费2895万;201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高分辨器系统的研发和一种奇特原子质量的新测量方法,经费300万;2012年获批国防基础重点项目1项,经费870万;2013年连续获批科技部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专项,经费3400万。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溶剂蒸发效应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薄膜结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经费340万(土井正男教授负责)。获批973课题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相继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SCI文章数量和质量均逐年增长,物理学科2011年进入ESI。年均SCI文章超过100篇,2篇文章为ESI高引论文。学院教师发表论文被引用总数累计约两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
国际交流
围绕“面向国际的物理教学、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物理科研”、实践“理工文综合交叉”的设想,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自建院以来不断开展了广泛、深入和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多次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互访、研究生和本科生学术论坛等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了“第三届国际空间粒子与基础物理学”、“第九届固体辐照效应计算机模拟”等国际会议;与美、欧、日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签署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与比利时自由大学和澳洲卧龙冈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每年邀请多位国内外学者来访和学术交流,有多名教师应邀出访参加合作研究,亦作为大会主席、分会场主席以及大会邀请报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为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搭建了国际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