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彝
林聪彝(1824-1878),字听孙,郡生,是林则徐的三子。先后担任浙江省衢州知府、道员,浙江按察使,以及杭嘉湖海防兵备道等职务,最终病逝于任上。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戍新疆伊犁,林聪彝及弟林拱枢随侍。林聪彝关于垦务有很多个人阐发,写成《西行日记》。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带病从福州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聪彝随行,林则徐不幸病逝广东善宁,林聪彝扶其灵柩回福州。同治二年(1863),经由于左宗棠的保举,林聪彝出任闽浙总粮台提调、衢州市府知府,在州协助左宗棠进剿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十月,太平军攻占漳州市,进兵龙岩市,司道府要员相继被杀,震动全闽。林聪彝献计由海路进兵,被左宗棠采纳。同治十一年(1872),林聪彝因病回福州。光绪三年(1877年)福州发生水灾,林聪彝在福州负责治水,不辞辛劳日夜奔走于江岸河边,终因积劳成疾而旧病复发,于光绪四年(1878年)五月病逝家中,享年55岁。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林聪彝(1824~1878年),号听孙,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则徐三子,郡秀才。早年“有经世之志”,曾辑《先儒格言》。16岁,林聪彝补府学生。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谪戍新疆伊犁,林聪彝及弟林拱枢随侍。林聪彝关于垦务有很多个人阐发,写成《西行日记》。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带病从福州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聪彝随行,林则徐不幸病逝广东善宁,林聪彝扶其灵柩回福州。
任职升迁
同治二年(1863),经由于左宗棠的保举,林聪彝出任闽浙总粮台提调、衢州府知府,在衢州协助左宗棠进剿太平军。不久,驻衢的浙江省布政使衔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刘典丁忧回籍,左宗棠又让林聪彝代办按察司事务。左宗棠入衢城后,曾率浙江布政使杨昌濬、浙江提督黄少春、衢严总镇刘培元、代办按察司衢州市知府林聪彝等要员首南孔家庙,并以六十金济五经博士孔庆仪,以米五十担赠孔姓族人。左宗棠见孔氏家庙年久失修,薪木毁伤,于是诚敬乐输,捐银1480两,洋银990圆,以修家庙、赎田。今存于衢州孔庙的碑林中,一块清同治六年(1867)《孔氏家庙重修并赎博士濠田续置承启家塾义田记》的碑碣中,就有“代办按察司衢州府林聪彝捐洋银壹百圆”的记载。左宗棠在衢又竭力举荐林聪彝担任按察使。清廷在给左宗棠的《上谕》中则认为,林聪彝“资历尚浅,于此缺不甚相宜。即着左宗棠另派贤员接署”,左宗棠只得遵旨另选他人。但左宗棠在给朝廷请致奖励的奏折中,仍不遗余力的要求将林聪彝“以道员仍留浙江省补用”。同治三年(1864)十月,太平军攻占漳州市,进兵龙岩市,臬司道府要员相继被杀。左宗棠命清军救援,林聪彝献计由海路进兵,被左宗棠采纳。不到十天,清兵抵达福州市,大批援军也陆续到达。次年五月,太平军李世贤部终于退出漳州。同治七年(1868),林聪彝署杭嘉湖道,督修海塘,与民同甘共苦,前后5年,修建不少水利工程,成绩卓然,加封品衔。同治十一年(1872),林聪彝因病回福州。光绪三年(1877年)福州发生水灾,林聪彝在福州负责治水,不辞辛劳日夜奔走于江岸河边,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旧病复发,于光绪四年(1878年)五月病逝家中,享年55岁。
主要作品
人物关系
注:林则徐共有儿子十八个,女儿八个
后世纪念
林聪彝故居
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北侧24号。始建于明末弘光帝弘光年间(1644-1645)。明隆武元年(1645),朱聿鐭朱聿键在福州市即帝位时,以此屋为大理寺衙署。隆武帝亡后,房屋数易其主。清同治间,林聪彝以文藻山故居窄小,不足以容众,别营宫巷房产,购置并营建,门首仍悬林则徐进士牌匾。聪彝晚年居此,直至病殁。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关山风雨衢州路——林则徐及家人与衢州的不解之缘.衢州日报.2024-01-06
文峰林氏世家.福建省图书馆.2024-01-03
林聪彝故居_宫巷_坊巷名人_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