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桦
周蓬桦,男,1964年3月出生于聊城市,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远去的孔明灯》、《告别坏心情》、《风吹树响》、《栖息地》等。
成长经历
他8岁读小学,此后随父母开始了辗转数年的迁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奔波不停,全家曾在一年内创下了9次搬家的纪录。上世纪的70年代后期,父亲进入县委做干部,母亲到一家公司做职员。周蓬桦在山东平县城读中学。其间接触到了亚历山大·普希金、惠特曼、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谢尔盖·叶赛宁等一批伟大的诗人,随着阅读的增多,终于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尝试。
1979年,他15岁时参军去了河北省,在部队先后做过炊事员、警卫员、连队文书,后在机关搞新闻报道工作。1985年转业回到茌平广播电台做编辑记者。1986年调到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总公司文联工作至今。其间,在某大专院校进修学习3年。齐鲁石化文联做秘书长和作家协会主席,为文学创作二级职称。2001年中国石化作家协会成立,当选为中国石化作协副主席。2002年,在山东省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作协委员。
作品风格
周蓬桦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故乡的书写多半用童年视角,书写凄苦中的温情;二是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边缘人;三是没有具体背景的荒诞故事的书写,语言机智诙谐,在虚构和变形中,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飞翔。
文学创作
散文
《红罂粟》(散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8年);
《月光下的马》(散文诗集.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7年);
《干草垛》(散文集);
《风吹树响》(散文集);
《告别坏心情》(山东友谊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年);
《竹:完整或残缺的器皿》。
小说
短篇小说《月光下的逃亡》、《遥远》;
长篇小说《野草莓》(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远去的孔明灯》。
所获奖项
贝塔斯曼文学奖、
美国新语丝文学奖、
第七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中国石化首届朝阳文学奖、
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
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等、
第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
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
人物评价
在较长的一个创作时期内,只要周蓬桦的小说或者散文涉及到乡村、自然界,都会与沙河镇与苹果园有关。他最早以优美的散文诗创作进入文坛,歌颂自然的博大,人民的纯朴艰辛,秋天收割后的谷穗和玉蜀黍属,那些来自大地泥土的芳香,使他沉醉在对于人类生存的思考之中。
参考资料
自由而开阔的寓言世界——漫话周蓬桦的散文创作.xueshu.baidu.com.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