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6.6-1837.1.29),俄罗斯民族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文艺评论家,传记作者和文学家-历史学家。
普希金出身于莫斯科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进入皇村贵族学校学习,并在此诗歌创作。毕业后普希金按照惯例前往外交部任职,1820年因革命诗歌写作被流放南方。在流放期间,普希金连续创作出长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等代表性作品,并且开始创作一生中最重要的诗歌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4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到北方他父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这段时间普希金创作完成了《致大海》《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三章和历史剧《鲍里斯·格都诺夫》。1826年,普希金返回莫斯科,次年普希金创作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本传记小说。1830年,普希金因为霍乱流行在鲍尔金诺村停留了三个月,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最高产的时期,他完成了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完成了多首诗歌、《别尔金小说集》以及四部小悲剧。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为情感纠纷与荷兰公使盖克伦的养子乔治·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逝世。普希金一生中,一共写下了783首抒情诗,完成了1部长篇的诗体小说,12首叙事长诗(另有6部半成品叙事长诗),7首童话故事诗,还有1部长篇小说,13部短篇小说,8种戏剧。此外,还有大量的历史著作、随笔、论文、游记和书信。普希金一生创作的主题涵盖歌颂自由、爱情等主题,表达了普希金反对专制、渴望自由平等的思想。创作中普希金擅长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主题,并从多种层面塑造人物角色,影响了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伊凡·屠格涅夫等一系列后世作家。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创作横跨多个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标准语理论方面都留下了普希金非凡的创造足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普希金的先祖是俄国最早的贵族,母亲是俄国将军汉尼拔的后裔,普希金一直以自己的贵族后裔身份为傲。普希金的祖父曾因政变入狱,此后未曾担任任何职务,仍从祖辈处继承了众多庄园和土地,包括位于尼热戈罗德的世袭领地——鲍尔金诺村,此后家族众人凭借从祖辈继承的资产开始将热情投入到文学艺术领域。
普希金的父母从小便培养其对法国文学的兴趣,之后普希金跟随身为抒情诗人的伯父学习诗歌写作。年纪稍长,普希金的父母为其聘请国外的学者做家庭教师教导普希金英语、法语和德语。除此之外,普希金的外婆和奶娘向他灌输了众多来自俄罗斯民间的文化,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
1811年10月,普希金进入皇村贵族学校学习,皇村求学时期是普希金开始文学创作的起点,这个时期普希金的创作内容主要为诗歌。1814年3月,普希金匿名向《欧洲论坛》寄去自己创作的诗歌,7月该诗歌在《欧洲论坛》上刊出。在皇村中学求学期间,普希金分别在《欧洲信使》上发表了四篇诗作,《北方观察》上五篇,《祖国之子》上一篇,在《俄罗斯博物馆》上发表了十八篇。同时普希金开始接触法国的启蒙思想的熏陶,并结识“十二月党人”的卫戍军军官,普希金反对沙皇专制追求自由的思想开始形成。
1817年普希金毕业以后,成为了圣彼得堡外交部的一名文官,但普希金只是挂职并未正式上班。在此期间普希金的思想迅速成熟,“绿灯社”等政治团体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受到自由思想的影响,普希金创作了《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等革命倾向明显的诗歌,并正式加入阿尔扎马斯社和俄罗斯语文爱好者同仁会。
流放幽禁
1820年春天普希金的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完成,在这篇长诗中普希金表现出俄国诗歌新形式的重要风格。此后不久因为早前创作的《自由颂》等革命倾向明显的诗歌,普希金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普希金被送往叶卡捷琳娜斯拉夫的政府部门,遭遇了第一次政治流放,即南方流放。1820年6月,从高加索前往克里米亚半岛途中,普希金在黑海上创作了《白昼的巨星已经黯淡》,揭开了他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序幕。这一时期,普希金迷恋英国诗人乔治·拜伦的作品,促进了他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发展。在比萨拉比亚,普希金创作的长诗经过维尔斯托夫斯基、维耶耳果尔斯基、格尼什塔的谱曲,被收录进了《俄罗斯民歌宝库》中,后被编成歌剧在莫斯科演出,到了1831年,又被改编成芭蕾舞在莫斯科上演,带动了民间舞蹈的发展。
1821年,因为拿破仑去世和法国大革命的发展,普希金创作出《拿破仑》《短剑》等诗歌。在1820-1824的四年时间里,普希金的足迹遍布克里米亚半岛、高加索、基什尼奥夫和敖德萨。流放南方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巅峰。普希金被流放和自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附着,同时在各地辗转也为普希金搜集了很多创作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普希金完成了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这些浪漫主义的创作成为后来很长时期内俄罗斯浪漫主义长诗的范例。与此同时,希金开始了俄国第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
1824年8月9日,因崇拜反动诗人乔治·拜伦,普希金被发配到母系的世袭庄园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在此度过了两年幽禁生活。1825年7月18日,普希金在三山村遇到了以前的旧识——凯恩,普希金写下了歌颂爱情的诗篇《致凯恩》,至今仍是俄罗斯有名的情歌。普希金创作了《致大海》《书商与诗人的对话》等作品和《》的第三章的写作,此时普希金还创作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6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停止追究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准许他回到莫斯科。
1827年8月-9月,普希金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批散文作品。在此期间《彼得一世的黑奴》问世,普希金将自己祖先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俄罗斯历史上传记小说的开山之作。
鲍尔金诺的秋天
1830年9月,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冈察洛娃订婚,订婚后的金钱紧缺让普希金前往鲍尔金诺村料理产业。当月普希金接到娜塔丽娅从莫斯科寄来的信件后文思泉涌,开始创作《别尔金小说集》中的几个故事。在此期间《棺材匠》《驿站长》《村姑小姐》依次完成。
就在普希金写作《别尔金小说集》之际,因为霍乱疫情部分地区开始采取隔离措施,普希金从鲍尔金诺返回莫斯科需要一个月时间,此时娜塔丽娅也因为疫情离开了莫斯科。在被隔离的村庄普希金迎来了一生中最为高产的时期。于1823年开始写作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在这一时期完稿,它与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共同揭开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序幕,标志着落后了百年的俄罗斯文学在艺术理念、创作方法、艺术成就等方面赶上了西欧文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普希金先后创作完成了《四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故事的背景正是西欧文明史上发展的缩影,在人物故事里又融入了俄罗斯的民族性,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鼠疫流行时期的宴会》既是对英国诗人威尔逊的悲剧《鼠疫之城》第一幕第四场的翻译,也是由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及当时欧洲的霍乱疫情引发的思考。除此之外,普希金还完成了两首童话诗、一篇叙事诗、一个中篇小说、29首抒情诗、13篇评论、17封书信——在文学史上被称作“鲍尔金诺的秋天”。
婚后生活
1831年2月,普希金与娜塔丽娅·冈察洛娃完婚,婚后二人忙于社交生活,普希金也十分宠爱妻子娜塔丽娅。然而娜塔丽娅的娘家因为经济问题跟普希金之间逐渐有了矛盾,娜塔丽娅的母亲对普希金的不满与日俱增。5月,普希金因为无法忍受和娜塔丽娅娘家的纠纷,夫妻二人搬到了圣彼得堡,一周后二人搬到皇村。娜塔丽娅的美貌很快引起了尼古拉一世的注意,同时为了写作彼得大帝传,普希金重新回到外交部。
1833年 8月-9月间,普希金一直在四处游历,并于九月份底回到鲍尔金诺。在鲍尔金诺再次停留的六周期间,普希金完成了两篇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的故事》,并完成了《青铜骑士》和《布加乔夫史》,《布加乔夫史》是普希金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学术著作。
1833年12月31日,普希金被任命为宫中的“低等侍卫”,普希金刚被任命为侍卫,尼古拉一世就开始公开追求娜塔丽娅,普希金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出现嫌隙。1834年3月,《黑桃皇后》在《阅读丛书》开始刊出,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伟大的散文之一。因为《黑桃皇后》对于贵族生活的讽刺,小说在俄国民间开始走红并成为欧洲一些作家心目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因为普希金本人的皇宫侍卫身份,关于普希金追名逐利的说法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1834年6月普希金提出辞职申请,然而辞职后就无法再进入档案馆使得普希金收回自己的申请。同年普希金夫妇结识了近卫军军官乔治·丹特士,乔治·丹特士迷上了娜塔丽娅。年末,普希金和教育大臣谢·谢·乌瓦罗夫之间的矛盾开始激烈,1835年秋普希金写了一首关于谢·谢·乌瓦罗夫的讽刺诗。
1836年3月29日,普希金的母亲因病去世,普希金将母亲的遗体送至米海伊洛夫斯克,安葬在圣山修道院她父母的墓边。7月5日,他写出了《仿平德蒙捷》和《世俗权力》,此时普希金在作品中开始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需求和未来。10月初,他从石岛别墅迁到圣彼得堡的沃尔康斯卡娅家一所新宅居住,普希金在这里为《现代人》杂志写了一系列文章和短文,同时为《上尉的女儿》作序。11月1日,普希金在朋友家里跟众人分享他的新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为爱决斗
1836年冬天的舞会上,娜塔丽娅向丹特士表白但又说明自己不会跟普希金结束婚姻关系。11月4日,普希金首收到一封诽谤信,信中还有一纸绿帽子特许证。与此同时,乔治·丹特士的养父荷兰公使盖克伦经常向娜塔丽娅灌输,丹特士爱她爱的发疯的想法,娜塔丽娅最终将此事告知普希金。普希金无法容忍自己的妻子与其他男人的绯闻,给丹特士寄去决斗信。丹特士为了澄清自己跟娜塔丽娅之间的关系,特地声明自己追求的并不是娜塔丽娅而是普希金的姐姐叶卡捷琳娜二世。有传言他们二人在同年秋季已经订婚,周围人也劝阻普希金收回决斗信。11月20日前后,普希金又向盖克伦写了一封决斗信。
1837年1月25日,普希金收到一封新的匿名信,信中说丹特士和纳塔莉娅私下里见过一次。当天普希金在去年向盖克伦写的信中又加入了很多激烈的言辞,晚间普希金就收到了来自丹特士的挑战书。1月27日,普希金在决斗现场身受重伤。经过两天的抢救,1月29日下午3点前,普希金然长逝。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诗歌
主题
普希金抒情诗中最主要的主题是抨击专制制度和讴歌自由,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普希金就写出了大量讴歌自由、鼓吹革命、号召推翻专制农奴制的诗作,如《自由颂》(1817)、《致恰阿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在流放期间为此写下直接鼓动革命的短诗《短剑》(1821),抒发孤独郁闷之情的《囚徒》(1821),立志为自由奋斗的《我是荒野上自由的播种人》(1823)。这些诗篇在“南社”成员中广为流传。南俄归来写成的《致大海》(1824),以及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写给流放的革命者的《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1827)体现了普希金反抗专制、讴歌自由的主题。
歌咏祖国、歌唱爱情、咏怀友情等主题在普希抒情诗中都曾广泛出现,普希金的爱情诗创作与其爱情经历密切相关,譬如“巴库尼娜组诗”(25首)、“沃隆佐娃组诗”(18首)、“利兹尼奇组诗”(11首)、“奥列尼娜组诗”(8首),还有献给凯恩和未婚妻的诗篇等。风景诗中普希金大力讴歌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如《冬天的早晨》(1829年)、《秋天》(1833年)。诗人在《致恰达耶夫》中呼吁人们一起等待“神圣自由的一刻”。普希金还未十二月党人朋友创作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坚信“大家期待的时辰就会光降”。
写作特点
在普希金早年读书时期,多数诗篇属于阿尔扎马斯成员喜好的轻诗歌,伏尔泰、帕尔尼的影响让他的诗歌具有古典主义特点,饱含激情与爱意,并有严肃激情的音调。1818-1820年,普希金诗歌风格的基础奠定,并一直保持至最终。这是一种“法国式的”、古典主义的风格,依赖于精确字眼的使用,完全没有意象与隐喻。
在诗歌结构上,普希金喜用对称,这一特点特别体现在反复的运用上,如《玫瑰》《一朵小花》等,随之营造出的是一唱三叹、自然天成的诗境,并创造出了诸如奥涅金诗节的新的诗体。在抒情方式上,诗人注重 和谐与平衡,“情”“理”“美”这三个诗美要素以一个水乳交融的统一体存在于他的抒情诗、长诗乃至其他体裁的作品中。
在抒情诗的写作上,普希金对古希腊、罗马神话、古斯拉夫神话以及伊斯兰教神话和圣经神话中的原型人物、主题、意向等进行化用,透过象征和比喻展示普希金作为诗人的现实主义的理想智慧。
小说
主题
普希金小说主题多样,包括家族传说、俄罗斯历史、都市贵族社会和乡村生活场景以及国外的民间故事等等。其中历史题材和的现实生活是诗人热衷的创作对象。爱情主题和贵族生活主题贯穿于所有小说创作,爱情主题衍生出的抒情色彩保持了普希金小说风格的统一,以抒情为主要风格。 《黑桃皇后》中描述了德国裔俄罗斯军官赫尔曼逐步陷入赌博泥潭并最终疯狂的悲剧故事,作者借由主人公的悲剧历程表达了其对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的反抗和不满。《驿站长》是普希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首开描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表达了对“小人物"这一特定阶层的关注,体现了作家深沉的同情与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写作特点
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带着象征性和隐喻,《铜骑士》以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主人公叶甫盖尼个人毁灭的悲剧,彼得的铜雕像是文化禁与麻木的国家意志的象征,洪水是带来新生的力量的象征。1830 年创作的小说断章《别墅里宾客盈门》里,普希金借一个西班牙贵族之口直接道出了圣彼得堡社会如木乃伊般的毫无生气与冷漠。普希金不仅通过象征极大的拓展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的意义领域,同时通过改变赋予作品新的含义。
“多余人”是普希金在小说中创作的特殊形象。在普希金时代,“多余人现象”是一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史中“多余人”的鼻祖,他对社会抱有清醒的批评态度,蔑视贵族社会文化但又无力与上流社会决裂。尽管才华出众,聪明过人,多余人们仍然无法看到生命的意义,他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用玩世不恭消极对抗着这个世界。同时通过奥涅金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当时俄罗斯先进的、觉醒的贵族青年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上的苦闷和迷惘以及找不到出路的悲剧。
“小人物”是普希金在小说中创作的特殊形象。《别尔金小说集》中《驿站长》篇中的主人公驿站长维林是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形象的开端。“小人物”在社会中地位卑微,生活窘迫,受到上流贵族人士和整个社会的欺压,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
戏剧
主题
普希金的戏剧大都创作于1825一1835年间,正是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普希金的悲剧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历史中的人以及人物的命运,体现个人命运和历史必然之间的冲突和张力。《鲍里斯·戈都诺夫》的主人公鲍里斯最终被人民审判,众生在瘟疫中迷失。普希金通过关注人的命运,在人物形象中凝结历史进程。
写作特点
普希金的戏剧中,戏剧冲突内化为人物性格的冲突,是性格引领主人公“沿着自己命运的阶梯”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在《吝啬的骑士》中,阿尔贝与他的父亲因财产问题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犹太人甚至教唆阿尔贝毒害其父亲。但两人的决斗源自个人的贪欲,即使没有决斗两人也会各自走向灭亡。
普希金擅长发挥对话在角色塑造和情节推动中的作用,以及从多个层面虚造人物形象。《鲍里斯·戈都诺夫》的主人公鲍里斯,在百姓眼里是暴君,在子女心中则是慈祥的父亲,通过复杂的角色设定增加角色的悲剧色彩。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普希金的贵族身份使得他对贵族和沙皇有着独特的理解,普希金批判专制暴政、俄罗斯农奴制,他认为“贵族要成为劳动人民的保护者”“贵族与沙皇平等”,认为俄罗斯理想的君主应该襟怀广阔、热爱真理、倡导知识。普希金同情下层人民,追求自由、公正、平等启蒙精神,向往建立在公正法制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制度。
文学思想
普希金认为文学事业的独立不仅在于它的高尚,还在于它能为个人的独立提供经济基础。普希金重视人的价值,在普希金看来,诗人是创造力和激情的代表。坚决捍卫作家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追求,普希金还将自己对自由的捍卫、对个人尊严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寄托在他所塑造的诗人形象上。《安德列·谢尼耶》是普希金反思法国大革命之作,诗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他喜爱的法国诗人之一,他是法国大革命热情的颂扬者,但是却十分厌恶雅各宾党的极端民主政策造成的暴力与混乱,最终被雅各宾党人送上了断头台。
人物成就
文学成就
普希金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作家和人物之一,是俄罗斯第一个民族诗人。普希金的创作横跨多个体裁,并率先打破了俄国风靡两个世纪之久的古典主义表现形式,将个人的情感表达融入到诗歌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标准语理论方面都留下了普希金非凡的创造足迹。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浪漫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融合俄罗斯的历史,开创了俄罗斯的未来。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和伊凡·屠格涅夫是普希金的重要继承者,果戈里在普希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因素,从而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屠格涅夫则是传承了普希金将激烈冲突内化的传统,在他的独幕喜剧《哪里薄,哪里破》中,人物通过谈话、琐事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小人物”的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延伸,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在作品中用细致的心理描写拓展了“小人物”形象的创作。
普希金不仅是俄罗斯文学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也深受欢迎。他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是中国翻译介绍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对普希金作品的研究同样是成为中国外国文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语言学成就
普希金主张一定通过把握俄语的特性保持俄语的独立性,他认为粗放和朴素更适合俄语的风格,将当时崇高的写作风格转变为更口语化的形式,为现代俄语定下了基调。
普希金的诗歌中为许多俄语中的原有词汇做出了新的解释,赋予其新的含义。例如 воля 在俄文中原本指富裕的生活、不为明天忧虑,被普希金理解为不受任何约束的、 属于人的天性的自由。Boлg的各种理解和阐释加深了俄罗斯上层知识分子对民间词汇Bong的认识,为语词 воля 的自由含义进入俄语标准语奠定了基础。
普希金的目标是消除民族文学和口语之间的差距,他试图赋予文学写作风格和谐系统的特征,以确保规范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他的语言至今仍是清晰、准确、生动、优美和朴素的典范。
人物评价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马克西姆·高尔基:“普希金是‘一切开端的开端’”。
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普希金成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珍宝。未来也将永远成为神圣而朴素的珍宝。普希金之前的一切表面现象和个别现实,在他之后成为我们的灵魂和感觉,心之所向和思想。在普希金那里,人民获得了心灵的鼓舞,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想的事物身上,还体现在普通的事物那里。不仅在于将来,还在于当下。”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后世纪念
雕塑
普希金的雕塑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不同城市,最多的雕塑位于俄罗斯和苏联国家的城市,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明斯克、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罗斯托夫、巴库、哈尔科夫等等。2007年,国际俄语作家联合会宣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基本价值观和俄语”的计划,根据该计划,计划在普希金诞辰210周年之际在世界各地树立普希金的纪念碑。早在该计划颁布之前,普希金的半身铜像已经竖立在匈牙利、巴拿马共和国、马其顿和希腊了。
普希金艺术造型博物馆
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Музей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ых искусств им. А.С. Пушкина)是俄罗斯收藏外国美术作品居第二位的博物馆,位于莫斯科沃尔康加街(Volkhonka),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对面。博物馆由Roman Klein设计,Yury Nechaev-Maltsov出资兴建,建设工程于1898年开始,1912年完工。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辞世百周年而改名为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中藏品超过64万件,收藏了欧洲著名的雕塑和绘画。
普希金城
普希金城(皇村)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4公里处,1725年后是沙皇最大的离宫之一。1728年开始称为“皇村“,普希金曾是黄皇村学校的第一个毕业生。1756年叶卡捷琳娜宫在此处建成,之后又修建了“亚历山德罗夫宫““音乐厅“、“琥珀厅“。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皇村改名为普希金市。现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庆祝普希金的生日都会举行隆重的庆典。
纪念活动
1937年逢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之际,俄罗斯侨民界组织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并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这些评论家为普希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详细阐释了普希金作品中的俄国因素、西方因素、艺术天赋、社会主义观和精神世界。
纪念日
2011年,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签署了一项法令,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俄罗斯语言日”,并且将这个“俄罗斯语言日”以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姓氏来命名,即“普希金–俄罗斯语言日”。
参考资料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Межпоселенческая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библиотека Мясниковского района.2023-10-24
Forbidden.人民网.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