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洪亮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年-1809年),原名洪莲,又名礼吉,字华峰、君直、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祖籍歙县,出生于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26岁始,洪亮吉先后到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的府上任幕僚。期间修了《三国疆域志》《延安府志》等地理志。洪亮吉科举不顺,乾隆五十五(1790年)四十四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二年后被任命为贵州学政,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官。在贵州三年任职期间,勤于政事,转变学风,并编著了《贵州水道考》三卷。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5年)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侍爱新觉罗·弘历的曾孙奕纯读书。嘉庆四年(1799年),洪亮吉针对时局动荡,上书《时政启》痛陈朝廷政治之弊端,时局之危急。嘉庆帝闻之震怒,将洪亮吉打入死牢,后免死改为流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次年,他被释还家中,开始著书立说。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亮吉在家中去世,享年64岁。

洪亮吉的文风工整,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他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等。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其在经学、训诂学、舆地学、方志学、文学等方面有较高建树。

人物生平

洪亮吉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3岁时开始识字,4岁跟随叔父洪翱读《四书》。6岁时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寄居在外婆家。其自幼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擅舆地,得到当时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和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的赏识。

20岁时,洪亮吉招徒授馆,24岁补诸生,25岁入安徽学政朱筠幕为幕僚。同幕戴震邵晋涵王念孙、汪中等皆通古义,乃立志穷经。家居与孙星衍相摩,学益宏博。35岁时,又入陕西巡抚毕幕,为校刊古书。44岁(乾隆五十五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派充国史馆纂修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洪亮吉考中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中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省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乾隆五十八年,洪亮吉在贵州学政任上著《意言》20篇,阐述了他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6年)任满回京,充咸安宫官学总裁,次年奉旨在上书房行走(入值办事),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四年(1799年)充实录馆纂修官、庶吉士教习。他因针对嘉庆元年以来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上书批评弊政,被革职审问,遣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同年,洪亮吉因针对嘉庆元年以来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上书《时政启》,洋洋数千言,痛陈朝廷政治之弊端,时局之危急。嘉庆帝闻之震怒,将洪亮吉打入死牢,后免死改为流放伊犁。爱新觉罗·颙琰四年八月二十七日离京,嘉庆五年(1800年)二月初十达到伊犁。同年,逢京城大旱,皇帝求雨不应,以为是自己拒谏阻塞言路所致,于是在闰四月初三日赦免洪亮吉,二十七日谕旨到达伊犁,九月二十七日返里。

遭此劫难后,洪亮吉无心仕途,改号“更生居士”,纵情山水,闭门著述,受聘于各地讲学修志。嘉庆七年(1802年),受聘于旌德文书院担任山长(校长)一职。二年后,著《毓文书院志》八卷。嘉庆十年(1805)离开毓文书院,受聘编修完成《泾县志》三十二卷、《宁国府志》五十卷。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1809年)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主要作品

洪亮吉经学考据著作有《汉魏音》四卷、《公羊梁古义》二卷、《左传》二十卷、《尔雅》十二卷、《六书转注录》八卷。地理学著作有《三国疆域志》二卷、《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五十卷、《贵州水道考》。尤精心于方志编撰,所编方志包括《澄城县志》《泾县志》《淳化县志》《宁国府志》等。此外,还有《汉魏音》四卷;《比雅》十卷;《传经表》《通经表》各二卷;其《汉书地理志》及《诗文集》《词》《乐府》等,合刊为《洪北江遗书》。

主要思想

人口论

在《意言》中,洪亮吉指出人只是天地中的一物。“当其偶然而生,是天地间多一我也,多一我而天地之精气不加减。及其倏然而死,是天地间少一我也,少一我而天地之精气不加增。”“天生百物”,并不是用来“专以养人”,人和各种动物的关系,完全取决于“强弱之势,众寡之形”。他否认有神鬼的存在,指出神鬼都是人心的产物:“山川社稷、风云雷雨之神,林林总总(众人)皆敬而畏之,是山川社稷、风云雷雨之神,即生于林林总总之心而已。高曾祖父考之鬼,凡属子孙亦无不爱而慕之,是高曾祖考之鬼,亦即生于子子孙孙之心而已。”他也对天命观进行了批判,指出“修短穷达之有命”是“圣人为中材以下之人立训”,和释氏的“轮回果报之说”是“为下等之人说法”一样,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这些看法表明,洪亮吉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在社会问题方面,洪亮吉除提出一个人口理论外,还对乾隆朝吏治变坏的情况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在他童年时,“见里中有为守令者,戚友慰勉之,必代为之虑日:此缺繁,此缺简,此缺号不易治,未闻及其他也。”但在他20岁(乾隆三十年)以后的二三十年间,“风俗趋向顿改。见里中有为守令者,戚友慰勉之,亦必代为虑日:此缺出息若干,此缺应酬若干,此缺一岁之可入己者若干。而所谓民生吏治者,不复挂之齿颊矣。”守令及其亲朋奴仆等一起上任,目标都在谋利。“不幸一岁而守令数易,而部内之属员,辖下之富商大贾以迄小民,已重困矣。”实心为民的守令十不及一二,还常被其余七八人所讥笑。上司也看不中这一二人,“不幸而有公过,则去之亦惟虑不速”。这种形势只能迫使一二人向七八人看齐。

除守令外,还有吏胥问题。洪亮吉认为,“官之累民者尚少,吏胥之累民者甚多”。“若有奸狡桀出把持官府之人,则官府亦畏之矣”。他估计入于官者什之三,入于吏胥者已有十之五。“其权上足以把持官府,中足以凌胁士大夫,下足以鱼肉里闾。子以传子,孙以传孙,其营私舞弊之术益工,则守令闾里之受害益不浅。”他指出,“此辈即必不可少,亦惟视其必不可少者留之,余则宁缺无之滥而已”。“今州县之大者胥吏已千人,次至七八百人,至少亦一二百人。此千人至一二百人者,男不耕,女不织,其仰食于民无疑矣。大率十家之民不足以供一吏。至有千吏,则万家之邑亦嚣然矣。”

无神论

哲学上,洪亮吉是一位著名的无神论者。他否定人格种的天和鬼神的存在。认为天地均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气化流行的产物,“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原隰之气蒸而为虫蛇百兽”(《意言》),风雨雷暴是自然现象,并非神的赏善罚恶。指出生死是一气的变化,人不能长生,也不会死而为鬼。“人之生,禀精气于父,禀形质于母,此其所以生也。及其死,归精气于天,归形质于地,此其所以死也。”(同上)批判了宿命论,否定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传统命定论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对道教长生不死,成仙的说教,也给予有力的驳斥。

认识论

认识论上,洪亮吉十分重视亲身经验的作用。坚持经验是认识的来源,事实是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政治观上,对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抨击,对人民的族苦表示了真挚的同情,指出农民起义是贪官污吏和政府横征暴敛相逼的产物,希望恭陈圣听,改弦更张,整肃吏治,挽救社会危机。洪亮吉还注意研究社会问题,就人口问题提出了新颖而深刻的见解(见人口论)。乾嘉时期,清代经学兴盛,知识分子胁于清统治集团的高压,大都埋头于故纸堆中。洪亮吉面对现实,抨击社会黑暗,批判有神论,揭示社会危机,在当时的政界和学术界如平地春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论诗歌

洪亮吉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北江诗话》卷一)。洪亮吉诗虽有与“性灵派”相似之处,并得到袁枚、蒋士铨的赏识,但其风格却不尽与之相同,往往奇崛多姿、气势奔放。他与黄景仁齐名江左,号“洪黄”。

主要成就

洪亮吉以进谏获罪,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经历了这场生死劫难,洪亮吉遂自号“天山戍客”“更生居士”,自此著书讲学、诗文唱和,漫游东南数十年,直至去世。洪亮吉是一位多产学者,墓志云“诗文涉笔有奇气,举世称之。生平所著书凡二百六十余卷,训诂、地里尤所门”。洪亮吉诗文俱佳,常与孙星衍切磋学问,很有见地,人称“孙、洪”;也与黄景仁赋诗唱和,人称“洪黄”。著有诗集《卷施阁诗》二十卷、《更生斋诗集》八卷、《更生斋诗续集》十卷、《更生斋诗余》二卷、《附鲒轩诗集》八卷、《北江诗话》六卷、《拟两晋南北朝史乐府》二卷、《附鲒轩外集唐宋小乐府》一卷;文集《卷施阁文集》二十一卷、《更生斋文集》十卷。

洪亮吉也是一位考据学家、地理学家、方志学家,洪亮吉潜心研究经史,考据词章,著述颇丰。在清代方志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史志学派和以戴震、洪亮吉、孙星衍等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其中洪亮吉是考据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先后纂有《延安府志》《淳化县志》《长武县志》《澄城县志》《固始县志》《登封县志》《怀庆府志》《泾县志》《宁国府志》等九部地方志,还纂修了《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这一全国总志和《毓文书院志》一部书院志,在方志学领域成果丰硕。

同时,洪亮吉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口学者,著有《意言》二十篇,其中《治平篇》《生计篇》对中国古代人口问题进行了剖析。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下,洪亮吉敏锐地观察到人口的剧增与粮食产量的现实矛盾,分析了人口过剩而产生的贫困问题,并提出解决之策,与同时期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观点别无二致,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洪亮吉亦擅书,以篆书见长。似能画,虽不见载史籍,但从其《赠花图为严公子观赋四首》诗序中可知,曾“绘赠花图”。在《卷施阁诗文集》存有许多题画诗。这些诗或咏史或写实,多涉时弊,其风格平易质朴,很少有奇崛之语。

家庭生活

洪亮吉6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蒋氏寄居外婆家读私塾,早年生活备尝艰辛,母亲、诸姐纺绩做活,赚取洪亮吉读书塾银,“诸姐遂太安人作苦,终岁不下楼”。洪亮吉成名后,为纪念母亲养育,绘《机声灯影图》《寒檠永慕图》,延请友人题诗。18岁染疾,延及全家,祖母赵姓、祖父封旅公相继病故,无力安葬,直到26岁,依靠微薄的束脩方安葬祖父母、父亲、叔父母于城北前桥。配蒋氏,舅蒋实君之女。有儿子五人、女二人,孙四人。

(资料来源)

人物纪念

洪亮吉纪念馆位于常州市天宁区东狮子巷20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41平方米,建筑面积243平方米,为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7年12月26日,洪亮吉故居被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展览陈列总面积为132平方米,展室内藏有洪亮吉墓志铭石刻一合、洪深遗物书籍等。

2016年10月17日,洪亮吉纪念馆协同武进区文广新局、市武进区地方志办公室、市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以及江苏理工学院、武进图书馆、江苏省储宁玲少先队名辅导员工作室举办洪亮吉诞辰270周年纪念活动。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达茂为纪念活动作《大清直臣洪亮吉》专题讲座。会议同时为《武进辞典》书籍发行,并向常武地区有关单位、学校赠送书籍。

参考资料

洪亮吉与旌德毓文书院.政协宣城市委员会.2024-05-02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洪亮吉与嘉庆《泾县志》.宣城党史方志档案信息网.2024-05-02

洪亮吉.常州市人民政府.2024-05-02

洪亮吉.中国孔子网.2024-05-02

洪亮吉纪念馆.常州市人民政府.2024-04-07

文广新局:常州市举办洪亮吉诞辰270周年纪念活动.常州市人民政府.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