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地处黄淮平原,位于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东抵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北起陇海铁路,南到淮河以北,是联结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两大战略区的枢纽。

涵义

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创建的根据地。

创建背景

1938年夏,徐州市开封市相继沦陷,中国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华中战局急转直下。9月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领导重心转向豫东,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开创豫皖苏鲁边新局面。9月下旬,毛泽东致电河南省省委,命令河南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创建经过

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精神,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了300余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彭雪枫率领下于9月30日誓师东进。10月上旬,彭雪枫部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游击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在杜岗会师,三支武装统一整编为1000余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10月24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进入豫东敌后。1939年1月,部队进驻永城书案店,2月,中共豫皖苏省委在书案店建立,张爱萍任书记。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永城市一带歼灭一批伪军,摧毁一批日伪政权,并先后进军淮上区地区和回师涡阳县新兴集。11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全支队发展至9个团,1.7万余人,地方党政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单县地区南下,开辟了徐州市以西、商丘市以东广大地区。1939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将其开辟的陇海铁路以西地区划归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领导,豫皖苏边区的辖区进一步扩大,中共豫皖苏省委改称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吴芝圃任书记。11月,豫皖苏区党委和六支队认真贯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向东发展,创造苏北根据地。至1940年7月,全区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万人,共建立10个县的抗日政权,其活动范围涉及50余县,成为豫皖苏边区发展的全盛时期。

规模

1939年6月,彭雪枫率部队东进淮上区地区,成立了淮上行署,辖宿蒙、怀远、凤台县3个县政府。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涡阳新兴集,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提出今后要健全豫皖苏省委,发展地方党,集中力量创建永(城)、夏(邑)、萧(县)、宿(县)根据地。随后,豫皖苏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边区参议会。各地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到年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已初步规模,成立了比较健全的豫皖苏边区党委,建立了永城市夏邑县萧县、宿西、北5个县政权。第六支队(游击支队改称)也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拥有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4个总队和3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计1.78万余人的抗日劲旅。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引起中国国民党的恐慌。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纠集大批兵力向豫皖苏平原根据地进攻。为遏制顽军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黄克诚部南援华中地区。6月,黄克诚率部抵达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不久,八路军第四纵队分编为第四、五纵队。9月黄克诚率五纵队东进皖东北地区,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彭雪枫于9月初率四纵主力第二次进入淮上区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并创建了淮上根据地。此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东起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的广大地区,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到1940年底,豫皖苏边区党委辖淮上、涡浍、陇海路南、豫皖和睢(县)杞(县)太(康)5个地委,2个专署、5个县政府和6个办事处。

影响

1940年6月1日,日军1000余人乘六支队在新兴集举行五纪念大会之机,分数路偷袭会场。彭雪枫沉着指挥,指战员勇猛出击,打得日军狼狈不堪,于当日黄昏仓皇败退。1940年11月,日军对涡(阳)蒙(城)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蒙城板桥集与日军激战,歼敌400余人。在八路军四纵奋战淮上区时,根据地中心永城市一带较为空虚,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策动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六旅副旅长兼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叛变(史称“耿吴刘事件”),给后来的斗争带来恶劣影响。

结果

1941年1月下旬,日军发起豫南战役,沿涡河西进。国民党军队败退,八路军四纵队西进收复失地。2月,日军突然撤回原防。国民党军队乘机对新四军四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四纵改建制为新四军四师)发起进攻,新四军四师被迫进行自卫,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豫皖苏边区自卫作战。奋战3个月。后,根据华中地区局指示,于5月撤入皖东北地区。至此,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除睢杞太和萧县部分地区有共产党地方组织及武装力量继续坚持斗争外,其余地区全被国民党军占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