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巴沙威
加拉巴沙威(马来语:Kelapa Sawit,意为“油棕”,俗称“二十六哩”)是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古来县北部的一个小镇。小镇沿着马来西亚联邦道路系统1号线古来-亚依淡路行经,毗邻万宜花园、沙威工业区及二十五哩油棕园。加拉巴沙威主要由客家社区组成,成立于1950年代,当时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亚紧急状态期间将数以万计的华人迁移到新镇。小镇人口约两万人,以客家河婆籍贯的华人为主,其中华裔占95%。许多老一辈的居民仍然保持着传统,并使用客家方言进行交流。小镇曾是胡椒生产的名镇,但自1980年代胡椒税收开始实施后,农民转向种植油棕、榴莲等农作物,主要销往新加坡市场。近年来,加拉巴沙威已经从一个沉睡的小镇转变成一个旅游目的地,以壁画、创意艺术作品和传统客家美食作为其卖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尤其是来自邻近的新加坡。
历史沿革
加拉巴沙威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有不少客家人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河婆街道陆续到来定居并开垦种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士乃河流域一带成为柔佛王国最重要的商业乡镇,也是农业产品的集散地。加拉巴沙威一带在这时仍是荒蛮之地,仅有零星的人家散居。1937年左右,第一批河婆客家人迁入加拉巴沙威,开芭种植凤梨和甘蜜等农作物。1949年,紧急法令新村设立,加拉巴沙威因附近有间油棕厂而得名。新村设有警察局、华文小学、诊所及民众会堂等,周围用有刺的铁丝网围起来,村民的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经济
加拉巴沙威早期以盛产胡椒闻名全国,65%的村民以种植胡椒为生。1982年中期,农业销售局宣布征收胡椒出口税后,胡椒种植业转盛为衰而没落,人们便开始转种其他农作物如可可、油棕和蔬菜。如今,加拉巴沙威的经济活动已不限于农业,它已发展为工商农各行业盛行的小镇。
人口
加拉巴沙威的人口约两万人,其中华裔占95%,并以客家河婆人为主。居民不分籍贯,都以河婆话沟通。四大姓氏张、蔡、刘、黄在当地有较多后裔,并成立了宗亲会以加强联谊和为社会公益作出贡献。
教育
加拉巴沙威居民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紧急法令实施前,方圆5英里内已有8间华文学校。1949年,这些学校被迫解散并合并成一间学校,即现在的四维华小。镇内的学校还包括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 Sawit、Sekolah Agama Batu 26和SK Polis Kem。
宗教
宗教行善、助人的教义是居民的精神寄托。洪仙大帝庙是加拉巴沙威最有代表性的神庙组织,设立了四维幼稚园,提供基本的启蒙教育。沙威基督教堂也开办了博爱幼稚园,为新村的幼儿提供教育。
以下为洪仙宫事纪:
人文
沙威文艺活动众多,其中《沙威艺起来》使当地出现了许多壁画,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
沙威艺起来2014
《沙威艺起来》原为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活动,只邀请数名画家在墙壁上作画,当时只画了几幅以菜农主题的壁画。这举动引起了村民对画壁画的兴趣,并在画家郑凯聪的指导下,当地村民自动自发作画,最后创作了30余幅壁画。壁画完成之后,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拍照,逛逛新村周围,并品尝当地客家美食。
沙威艺起来2015
加拉巴沙威社团政党联合会主办于2015年8月30及31日举办《2015沙威艺起来》活动,而活动日期正好是马来西亚独立日。本活动结合艺术、道地美食与文化活动,还加入壁画创作、改造及再造比赛,以为当地壁画特色注入全新生命力。而其他活动节目包括美术作品义展、歌舞表演、书艺展览、书法比赛、专题分享会、创意市集、古早童玩、道地美食摊位、街头故事演说、街头弹唱、动漫角色扮演及高桩舞狮表演等。
不要钱市集
而当地还曾在2016年新年期间举办《不要钱市集》活动,供公众随性前来交换物品,并不限制其交换次数。 其中物物交换的物品多为二手物品,如书本、漫画、洋娃娃、衣服、鞋子、吊坠、手表、手机、电器与手提电脑等等。
舞动沙威闹元宵
加拉巴沙威洪山大帝庙也于2016年元宵节当天在沙威老街举办《舞动沙威》元宵节特别活动,并设在洪仙大帝庙前的舞台。
交通
加拉巴沙威的公共巴士服务是城市巴士2号线,从拉金中央车站到亚依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