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杜诗

杜诗

杜诗(?—38年),字君公,东汉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东汉官员,水利学家、发明家。

杜诗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期更以“公平”闻名乡里。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杜诗任侍御史,后任成皋县令、沛县都尉汝南郡部尉等职。建武七年(公元31年),刘秀升杜诗为南阳郡知府。杜诗任南阳市太守时,创造了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征发民工修陂池,广开田地,使郡内富庶起来。当地百姓将杜诗与西汉末年的南阳郡太守召信臣相比,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杜诗发明的水排,大大减轻了冶铁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量铸造优良的农业工具、发展南阳市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至魏晋时期,这一水力机械已经普遍推广。水排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一大成就,对后世发展水力机械具有重大意义,它比西方水排的出现早了1200多年。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

史书记载

公平公正

杜诗在郡里任功曹时就以公正无私闻名。刘玄时,他被征召至大司马府。建武元年,他迅速升迁为侍御史,负责洛阳的秩序整顿。面对萧广放纵士兵扰民,杜诗果断处置萧广,并上报朝廷。刘秀赏识,赐兵器并派其平定河东反叛贼寇。杜诗智勇双全,迅速出击斩杀贼首,平定叛乱。后任成皋县令,政绩显著,再升沛郡、汝南都尉,均以善治著称。

发明水排

杜诗于第七年的时候被调任为南阳太守。他发明了水排(一种水力鼓风设备),用来铸造农具,使得费力少而成效多,百姓们对此深感便利。此外,他还修建池塘,开垦扩大土地,使得郡内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当时的人们把他与召信臣相提并论,因此南阳有句俗语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但杜诗自认为无功,不愿久任大郡太守,欲降职避功臣之位,上奏章言:皇帝已完成天命,成就伟业,国内和谐,唯匈奴侵扰边境。勤劳军队易生怨恨,功臣们期望内地休息后再效力国家。他认为军队取胜在于和睦非人数,建议陛下让功臣们适当休息,奖赏长久服役的士兵,以激励士气,巩固边防。自谦阻碍功臣期望,不应久任现职。

我杜诗自认为才能微薄,却受陛下恩宠担任知府,但治理不善,长久窃取官位,使功臣不满,惶恐不安。曾请辞未果,今愿辞大郡太守职,接受小官职。望陛下体谅,日后若有力,再任大位亦不辞。

刘秀爱惜杜诗的才能,于是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推荐贤能

杜诗多次举荐知名士人,展现出爱才惜才的品质。在国家军事制度方面,他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上奏章提出合理建议,认为应设立虎符以杜绝奸诈之人伪造命令,确保国家军事行动的严谨性。他担任南阳郡太守七年,大力推行政治教化。然而,他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时恰逢生病去世,其家境贫困无田宅,死后无处安葬,幸得司隶校尉鲍永上书,皇帝下诏让南阳郡为其办理丧事并赏赐丧葬费用。

仕途履历

杜诗青年时期就才能出众,在南阳市(今武陟县西南)任吏员时,人们赞扬他处事公平。刘秀初年,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市民间为非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诗通告萧广约束部下,萧广不予理睬。杜诗下令按法诛萧广,并将经过情形向上汇报,得到表扬。光武帝见他能干,又派他去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诛剿降汉复又叛变的杨异等人。杜诗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属河东郡),听说杨异率部下企图北渡,立即派人设法焚烧掉他们的渡船;另又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部队,并进行突然袭击,终于歼灭杨异等人。杜诗被迁为成皋(今河南荥阳水镇)令,任职3年,政绩裴然。再迁为沛郡(今安徽濉溪县西北)都尉,转汝南郡(今平舆县北)都尉,“所在称治”。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知府。在南阳任职7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间,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后“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赐赙才得以丧葬。

水利贡献

秦汉,长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唐河新野县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刘奭时(公元前48—前33年),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推动水排发展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鞴鼓风的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要获得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继父业,年轻工匠必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说明早期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做。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市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元代《王祯农书》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

唐代杜牧的《读韩杜集》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宇宙不死鸟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参考资料

《后汉书·杜诗传》“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逐句对照翻译.华语网.2017-07-01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古诗文网.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