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仲
赵希仲(1903年-1968年),灞桥区地区早年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员之一。他曾跟随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区队长,后任红军军事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主教、新四军教导总队训练部长、代参谋处长等职。1932年,他与同乡、邻村的徐国琏等30人,发起“募捐公启”所筹建的“私立鹿原小学”(今迷村小学),成为上地下党组织发展、培训的重要活动阵地,此处培养了不少后来成为省部、厅局级的领导。1932年,赵希仲又给红二十六军西安办事处联络员徐国琏提供军需品,由徐送往陕北边区。1935年,徐国琏牺牲后,赵希仲同志继续从事党的工作。后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横遭迫害,含冤而死。
早年经历
赵希仲,字子章,又名亚尼,1903年6月出生于灞桥区狄寨街道夏寨村。幼年入私塾读书,因早年丧父,辍学后刻苦自修。十六岁时辞别母亲,只身长途跋涉赴河南省找其表兄魏希古(狄寨南枝魏村人,早期同盟会会员,时任兰封县长。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牺牲。),得其资助,在该县续读高小。1922年回陕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在校期间,由于“五四”运动浪潮波及陕西省,受进步老师和同学杨明轩,魏野畴、赵伯平等的影响、教育,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多次与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外来侵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此,曾受到反动军警的追查与镇压,使他懂得了阶级压迫,开始关心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命运。
为了改革旧学制,推行新文化,他利用假期回到狄寨家乡,同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乡友凌光正(现狄寨金星村人)商议创办新学堂,以代替乡间的私塾。他说服母亲及家人,将家中一间上房和香火房腾出作为教室,用家中的木料制作了一些简单教具,并请凌光正担任教师。新学废除了死读经书的旧教学方式,开设了越南语、算术、地理、修身等新的课目,并教学生演唱进步歌曲。新学开办后,很快招引了三十多名学生前来受教。而希仲本人,一面在省立一中勤奋攻读,一面利用假日回乡讲课。个人省吃俭用,把家中资助他上学的零用钱全用于为老师和学生购买笔墨纸张等,为此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1925年,赵希仲由陕西省立一中毕业。当时北伐战争声势壮阔,他抱着从戎救国的念头,又去河南省投奔已经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团团长的表兄魏希古,由魏保送他去广东黄埔军校第四期(同期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学习。在黄埔军校中,他学习了社会进化论、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以及孙中山的政治纲领和军事课程,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毅然选择了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跟共产党干革命,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
参加革命
1926年,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遗教,阴谋进行分裂革命队伍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赵希仲在军校中同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1927年1月,他随毛主席离开广东省去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区队长。同年4月,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同讲习所的二百多名武装学员前往湖北麻城、光山县、荣县一带援助“麻城惨案”中的进步力量,同当地的土豪劣绅进行武装斗争。由于他斗争坚决,表现突出。5月,经讲习所的中共党员刘凤鸣、王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月,调回陕西省,到临潼区陕军甄寿山部,任教导营学生队区队长。该部有中共秘密的军旅支部,赵希仲是主要成员之一,从事地下兵运工作。
1928年春,调到陕西兰田西区委,后转达到共青团长安县委;他积极响应由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的王泰吉率教导团在麟游起义,赵希仲是组织这次起义的8名共产党员之一。
1928年下半年,赵希仲同赵伯平经组织派往蓝田县西区区委做党的工作,1929年初,回到本乡,以教书为名,隐蔽身份,掩护革命同志,使一座利用旧庙办起的乡村小学校,成为中共组织活动的联络点。
1929年4月,与徐国琏一起被捕,入狱后虽受尽酷刑与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30年11月,赵希仲同难友从一伙夫手中得到钥匙,打开牢门冲出监狱,潜回狄寨家中。
1931年上半年,赵希仲伤势刚一好转,即由王泰吉(时任杨虎城部骑兵团团长)介绍到杨虎城部警备一旅任机枪连连长。
1935年7月,警备一旅奉命开往陕南山阳地区进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当部队进入袁家沟,战斗打响之际,赵希仲便命令手下士兵首先将平日思想反动的第一连连长巨英才打死,随即调转枪口反戈一击,率领机枪连携带步枪30余支,在阵前举行了起义,使警一旅腹背受敌,全军覆没——赵希仲由此回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并受任为红25军教导队军事教官。
抗战期间
1936年,赵希仲随军到达陕北地区后,调瓦窑堡军政干校任军事主任教员,同年7月9日由军事教官胡道传介绍,第二次参加中共;不久,任红军大学步兵学习校军事教员,1937年春升任主任军事教员。
1938年冬,调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任教导总队训练部长、副总队长,新四军军部北移时任第一纵队参谋长。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赵希仲随队突围中被国军108师俘虏,国军发现他是新四军重要干部,除急电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报功外,同时派出重兵将他押送到上官云相司令部。
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继而旧政协会议召开,中共方面提出立即释放政治犯,赵希仲才死里逃生,于1946年初被释放出狱,后辗转回到长安县老家;到老家后,中国国民党“中统”几个把他看作是共产党“匪犯”,打算逮捕他;赵闻风后逃到岷县,惨淡以营小本买卖过日,直到当地中共解放返回老家。
人物结局
1950年,赵希仲由已担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介绍再次参加革命,由中共西北分局统战部送到陕西高陵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1951年调到兰州市西北新华公司任副经理,新华公司改为农具制造厂后,改任秘书科秘书。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加害余立金同志,竟派出专案人员到兰州对赵希仲(他过去与余立金曾共事)进行审查,一连围斗几天几夜,逼他伪造假证;赵希仲拒绝诬陷革命同志,当即受到人格和肉体上的严重污辱和摧残,1968年7月17日,含冤投黄河而死。
1979年,党组织为赵希仲平反,肯定他几十年来为党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灞桥区党史专栏(第十七期).灞桥先锋-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