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合阳中学

合阳中学

合阳中学(He Yang Senior High School),又名合中,始建于1916年,是陕西省最早的县立中学。 学校位于陕西省合阳县东新街东段,占地33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4800余名,属省级示范性高中、省级文明校园、省级绿色学校。现任校长乐兴贵

合阳中学现有教职工370人,专任教师301人,学历合格率达百分之百,其中研究生44人,高级教师82人,省市级教学能手35人。学校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它按部颁Ⅰ类标准配置了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及通用技术教室,还建成了艺术中心、校园电视台、语音教学室、微机室、历史室、地理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心理咨询室、闭路电视系统、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系统及中央总控室等。学校努力培养“勤学善思,自律乐群”的学生,使其成为具有“民族根基、国际视野、健康身心、出色能力”的现代公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合阳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办学历史

合阳中学是在封建帝制刚刚终结,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初兴的1916年创建的,是我省创建最早的县立中学。陕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党晴梵先生当时用县府投资的2000块银元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从启蒙入手,提高国民文化素质。“阳中学”由中国近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学校建成之初,瑞典牧师山依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家王鲁彦、化学家季舞韶、数学家党修甫、语言学家杨春霖、画家石波夫、文字学家杜松涛等一大批名师先后来校任教,他们为这所全省最早的县立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合阳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8月学校就成立了党的支部小组,通过开办“垦荒书店”、建立“读书会”等形式传播革命思想,成为渭北党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师生又组织“抗战剧团”宣传救亡运动,成立“沿河学生抗日联合会”为抗战造就干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发动学潮,反对中国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民主革命时期,这个学校的许多学生受民主进步思想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首届学生师集贤、37级学生李忠瑞、37级学生宋百科、31级学生赵志道等一批先烈先后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捐躯。解放后,合阳中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校园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日趋提高,培养出了诗人王致远、军旅作家李斌奎、国画大师贺荣敏、作曲指挥家阎惠昌、航空航天专家雷凡培等一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学校先后被评为渭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渭南市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和省级优秀考点。100年来,40000多名莘莘学子从合阳中学走向五湖四海,乃至海外,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默默奉献着知识和力量。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以“让每位走出合中的学子都会创造成功”为办学宗旨,树开拓求实之风,走改革创新之路。按部颁Ⅰ类标准配置了理、化、生实验室,建成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及中央总控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办学条件跃居全省前列。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6000余名,教学班90个,在岗教师300人,其中专任教师252人,学历合格率100%(研究生学历35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9人,中级以上职称15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市级教学能手28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通,师德高尚,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办学成果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积极进行校本科研课题的开发研究,承担着六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发了一系列校本研究课题,创办了五种校本研究期刊。

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学校高考上线人数年年攀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届届榜上有名,学科竞赛在全市独领风骚。

2003年高考二本上线594人,党晓军、卜璐获渭南市理科第一、三名,均被清华录取。

2004年高考二本上线741人,渭南市理科前10名中合中独占5人,王静、王宇锋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

2005年高考二本上线802人,囊括渭南市理科前三名,张浩、党尚宇共同摘取渭南市理科状元,均被清华大学录取,刘锐、党尚宇分获陕西省数学科、理综科状元。

2006年高考二本上线869人,渭南市理科前10名有该校3人,刘鹏程被清华大学录取,朱珍珍以满分获陕西省数学科状元。

2007年高考二本上线877人,渭南市文理科前5名合中占3人,文科生张骥以满分再为合中摘取“陕西省数学科状元”之冠。

2008年高考二本上线1058人;一本上线588人,一、二本上线比率及绝对增长数均居全市第一,600分以上86人,全市理科前10名有我校占4人。

2009年高考二本上线1118人,五人位居渭南市理科前十名,四人位居渭南市文科前 十名。仵超被清华大学录取,李云鹏被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系录取。

2010年高考二本上线1180人,600分以上107人。王晨子同学获渭南市文科状元;宁丹同学获渭南市文科第三名;习翔宇、雷鑫同学分获渭南市理科二、三名。王晨子、雷鑫、乔汉楠同学均被北京大学录取,习翔宇、宁丹同学均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1215人,600分以上114人。车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穆梦斐、张昱轩同学均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2年高考二本上线1186人,600分以上122人,邢宽同学获渭南市理科状元;李东辉同学获渭南市文科状元。邢宽、张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李东辉、梁莎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

2013年高考二本上线1139人,一本上线590人;渭南市文理科前十名有我校3人;曹燕、王思莹同学分别位居县文科第一、第二名;党卓、卫元鑫同学分别位居县理科第一、第二名。党卓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

2014年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线661人,二本上线1280人,比去年净增141人,600分以上93人,王晨曦、马维敏、张萌三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

2015年高考,一本上线733人,二本上线1237人;一本上线人数比去年净增72人,600分以上57人;全市文理科前十名有我校六名同学,郭婧、王召平、鲁沛昕、杨昊楠、赵海荣、王思语等六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

2016年高考,在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一本上线675人,二本上线1166人,上线比率分别比去年提高了4.48和10.15个百分点。杨贝诺、贾翔宇、王精松、曹晓宇、秦笑容等5名同学被北大、清华录取。

文化传统

办学特色

校本教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校提出了“我引导,你发展”的教改思路,构建了“教 研室——教研组——备课组”三位一体教研体系,先后创办了《合中教研》、《桧韵》等五种校本教研期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研课题。平均三年中,教师中就有数百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奖励或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学校重视新课改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新课改培训,相互切磋,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新课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科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学校也多次成功地承办了市县新课改研讨会。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屡创新高,先后有20多人考 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50多人身全市文理科前10名,多次夺得市文理外状元和全省单科第一名桂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多次荣获省优胜集体殊荣。

历经百年积淀的合阳中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学府。新世纪,合中人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明晰的办学思路,馥郁的学风,雄厚的师资,一流的经验,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取早日跻身于全国名校之列!

学生社团

史话

创业维艰

“百年魔怪舞翩跹。”1915年至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迷恋着作皇帝的美梦,把他的爪牙伸向陕西省,派陆建章作陕西省督军。西北乌云满天,陕西痛遭北洋军阀蹂躏,陕西人士掀起了逐“鹿”(指陆建章)的高潮。当时,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的一些知识分子、社会人士、开明官绅等,在文化界也响应反袁运动,计划兴办学校,进行教育改革。1916年(丙辰)春,党晴梵(灵村人,曾住上海公学)、萧西臣(高池村人)、杨季石(杨家城人)、刘进臣(秦城人)等人商办县立中学。这一倡议得到县巡警局局长赵步云(又名孝信儿,卓里村人)、劝学所所长曹子明(县城内东街人)等地方绅士的支持。先筹设县立高等小学堂,作为中学基础。校址在前古莘书院。彼时共有学生四班。两班毕业后,加以甄别考核,招收为中学预科两班。以邻近的城隍庙道院作为临时教员院。党晴梵任校长,田无尘(坊镇人)任校监。赵正轩(岱堡人,留日学生)任舍监。聘张柳塘(官庄人,举人)、李周臣(行家庄人,举人)教授国文历史等课程。席蔚若(席家坡人,老生员)为小学部主任,王子钦(中雷村人)、安介侯(安家堡人)为文书。不久,因地方官僚绅士争权夺利,互相排挤攻讦,矛盾重重,以致学生罢课,离开学校。经张卿先生从中斡旋,学生逐渐返校。紧接着,护斋醮科仪起,讨逆军兴,陕西靖国军杨虎城等经合赴宜川,军队占驻学校。在戎马倥偬、经费拮据的情况下,学校也就停办了。

逐“鹿”战停,陈树藩陕西省督军兼省长,派张联济(长安人)当合阳县知事。这些军阀政客,一味争权夺利,扩张势力,把教育根本不放在心上,以致合阳教育陷于停顿状态。屈岩如(牛庄人)留日回国,在太清观(现在合阳中学地址)筹办了一所清华预备小学,当时学生只有几十个人。靖国军第五路赶走陈树藩驻合阳部队后,主张振兴教育。1921年(辛酉)秋,县里的绅士郭海楼(卓里村人)、劝学所所长刘任夫(秦城村人)等,除在全县各地创设二十四所高小(后缩为七所)外,把清华小学和中学预科合并成合阳中学,学制四年毕业。陕西省第一所县办中学就这样诞生了。屈岩如任校长,校址仍设在旧书院。拟将新校建立在太清观,但因筹款拮据,尚未动工。彼时屈岩如到三原县开会,趁便请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写了“合阳中学校”五字匾额,石刻贴金,璀璨耀目,直到1996年秋,才被砸成粉。

人事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1922年,陕西靖国军结束。1924年(甲子年)夏,马凌甫(渠西人,留日学生)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委任王怀斌(字允伯,良石村人)为合阳中学校长,就原计划在太清观建校、派范清丞(渠西凸人)协助。1925年建成后镌刻了“合阳中学建校碑”(现在合中学校,经过文化大革命,碑文已残缺不全),马凌甫撰文,前陕西省都督张凤■书丹(韩城市强重行代笔)。

接着,党虎丞(行家庄人)、雷吉九(坡赵村人,举人)、张健伯(南王村人)、吕乐亭(中王村人)相继任校长。1933年,乜叔平(察哈尔省人)任县长,又邀请党晴梵当校长,党修甫(坊社村人,解放后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任教育主任,王鲁彦(浙江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家)任国文教员。学生约一百多。学校创办了《生机》旬刊、《华云丛刊》,编印有合阳中学丛书(已出版《太乙子》一书,商务印书馆印行)。文风鼎盛,名流荟萃,这可说是旧合阳中学的“文艺复兴”时期。

后来党晴梵因故离职,县长谢子衡(陕西榆林人)又委党虎丞再任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下学期,学生人数增,部分原因是为了避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拉壮丁,由最初的百余人左右增加到了二百多人。孙玉如(官庄人)1938年上半年任短时期校长后,接着是管德慧(王村镇石鹅人)任校长。1942年正月,管德慧病故,梁芝生(梁家沟村人,教育科长)暂代半年校长。这时期,1939年开始招收了女学生(“三一级”,仅六个女生)。1942年,张缙卿(县城内北街人)任校长,增设了一班中学预备班,修业一年。兴建了大礼堂,镌有碑文。笔者即于这年来合中任教。抗战胜利前夕,李正德(北王村人,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任校长,一直到解放。

旧中国,剥削阶级——官僚、地主、富农、巨贾有受教育的特权,学校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僚政客、地方绅士,他们不是为广大劳动人民办教育,而是为统治阶级培养驯服的工具和剥削阶级的接班人,工农子弟却被关在学校大门以外。知识分子成了一个社会特殊阶层。有些军阀党棍,甚至把学校当作他们上爬的阶梯和争权夺利的工具。

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的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为革命做出巨大的贡献。阶级斗争在旧社会的合阳中学表现得也最为尖锐和激烈。

1948年后季,解放军乘胜南下,胡宗南匪军四处抢掠,仓皇逃窜,中国国民党匪军以合中为兵营,四周掘成战沟,龟缩校内,妄图苟延他们一伙灭亡的命运。学校遭受破坏,师生都被驱散,学校一时陷于停顿状态。

群星灿烂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8年底,合阳县彻底解放,国民党匪军已无力反扑,文化教育也得到新生,解放的曙光照耀着合阳教育界。合中师生的精神面貌也起了根本的变化。李齐夷(南顺村人)同志任解放后的合中第一任校长,副校长是孙伟同志(湖南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总务长)。1950年初,白坡平同志任校长,学生较前增加,又扩建了教室和宿舍。1956年刘兢业同志任校长,同年开始招收了两班高中(高五九级甲、乙两班)。1962年,吕丕周同志任校长。自1959年开始,设专职书记,吕宏远同志任合中支部书记。自1956年起,合中成为一个完全中学,学生最多时有二十一班。到1978年秋,全部是高中,学制二年,共十八班,学生一千人以上,女生几占半数。教职员工七十余人。教室宿舍大有增加,图书仪器,添置更多。自1958年以来,学校辟有农场、办有工厂。现在工厂有印刷、拉丝、电焊、电机修理等车间。学校能够自行发电,供照明和动力之用。

合阳中学的历届教师中,曾有不少的硕士名流。有的思想进步,开导风气之先;有的学识渊博,造就人才俊秀。各有所长,群星灿烂。从而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受到很大裨益。

党晴梵、党修甫、王鲁彦,宿儒饱学;王毅然、杜松寿、白坡平、赵惠民、季舞韶,治学精勤。这些教师,思想进步,刻苦力学,为人正直,教导有方,在学生中享有盛誉。很多青年学生走上革命的道路,为党为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除了地下党(以上有些教师就是地下党员)的正确领导外,和这些老前辈的辛勤教导是分不开的。王鲁彦先生,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家,学生得亲聆其教诲,起到了有益的开导作用。以后又有国文教师杨春霖(现任西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油画家石波夫等,曾在合中任教,对合中的文化提高,都起到很大作用。孙玉如充实合中图书馆,添购进步书刊(如《大众哲学》等书),使学生学到不少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论

基础知识。

学生中群芳争艳,人才辈出。如管建勋、王彦堂、潘禹九、王现武、同烈、李正德、刘祖典、李钟瑞、党向民、何邦魁、张增盈、李德义等,有的是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是军事首长,有的是学者专家,有的负厂矿之责,有的已年老退休,有的为革命献身成为烈士,人才济济,不胜枚举;遐迩所及,散布全国。即合中现在之校长吕丕周,副校长王福合,教育主任党增田,副主任侯抗欣,以及老教师如王石真、雷云沛、梁庭芝、雷永生,中年教师萧培文、王金山等原来都是本校毕业的学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合中为党和人民培养的人才更多。1960年高考,两班学生除三人因病未参加考试外,其余全部考入高等院校,录取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他(她)们又红又专,在各个岗位,在祖国各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优异的成绩,放射出奇光异彩。

(选自《合阳文史资料》第三辑)

作者简介:

雷烽(1918—1986),合阳县城关镇西街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县政协首届委员,毕生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1986年2月,捐平生积蓄万元以劝学,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地理位置

地址:合阳中学新校区在合阳县东新街东段

邮编:715300

所获荣誉

2020年6月30日,入选到“渭南市学校党建工作渭南好学校名单”中。

参考资料

【百年名校 薪火传承】陕西省第一所县立中学——合阳中学校史(下).网易手机网.2024-03-13

合阳中学.职校升学招生网.2024-03-13

陕西合阳中学.中国校长网.2024-03-13

中共渭南市教育局党组关于表彰学校党建工作“渭南好学校”“渭南好老师” “渭南好学生”的决定.中共渭南市教育局.20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