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中国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是一座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遗址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40米,总面积约25200平方米,中心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

1985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1986年,蚌埠市博物馆组织抢救性发掘,发现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等重要文物。1991年、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馆联合组织两次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以及650余件刻划符号。2014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

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也是淮河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2013年3月,双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墩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双墩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探索中国文字乃至人类文字的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

1985年,双墩遗址于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1986年,蚌埠博物馆对双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试掘。1991年、199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对其进行发掘。三次发掘共15个探方,累计面积375平方米,出土了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2005年11月,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正式确定以双墩命名的“双墩文化”。

2013年,国务院将遗址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双墩遗址保存范围为南北长180米左右,东西宽140米左右,约25200平方米,而遗址的中心区约10000平方米。双墩遗址的出土遗物,均集中在遗址东南部的一个较大的凹沟中,这条凹沟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东西宽40多米,深度在2.5米以上。文化层为斜坡状堆积,每个地层形成的时间似较短较快,层与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

文化活动

文物遗存

双墩遗址还出土了一级文物陶塑人头像和600余件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遗址为单一的新石器时代堆积,典型器形有罐形鼎、钵形鼎、支架、碗、钵、、器座、纺轮及网坠等,以四平底罐形釜和钵形釜、矮圈足或假圈足饼底碗、矮喇叭座豆、鸟首或牛鼻形耳系罐、底腹均有孔的甑及祖形支架构成器物组合。三次发掘共发现600余件。在陶碗的外圈足内,有较多的刻划符号,以单线、双线和多重线分别刻有鱼形、猪形、鹿形、蚕形、叶脉形、花瓣形、三角形、方框形、“十”字形、网形、圆圈形、建筑形等数十种。可分为象形和几何形两大类,并以时代早、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构成了双墩遗存的重要内容。

历史文化

双墩文化

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中的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有别于己知的其他同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与双墩遗址具有相同文化面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淮河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双墩遗址则是这一新的考古学文化代表。

以双墩遗址为代表的同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同时这类文化遗存以双墩遗址最为典型,具有淮河流域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兼蓄南北方早中期原始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时代跨度和地域分布,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要素,确定为一种考古学文化——双墩文化。

双墩遗址共有5个碳十四数据,年代跨度在公元前6000一前3500年,曾被称为“双墩文化”或“双墩类型”。有学者将双墩文化内涵归于青莲岗文化之中。

价值意义

双墩遗址出土遗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器物的类别、器形与组合,遗址中出土的陶塑纹面人头像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雕塑作品。遗物主要出自文化层中,有大量的陶片、残陶器和一定数量的残损石器、角器、骨器、蚌器以及丰富的螺背角无齿蚌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这是双墩先民长时间沿沟边倾倒废弃物的结果。双墩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淮河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双墩遗址出土的600余件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的年代很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同类考古资料,对早期汉字的发现与研究具有价值。刻画符号分别刻画在陶碗、陶钵和喇叭形高圈足内侧。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记事记数、天文历法、地理位置等内容,反映了原始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各方面的特色。双墩刻画符号己实际具有了记事记数的文字功能,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双墩遗址的刻画符号与西安半坡、姜寨遗址、宜昌杨家湾、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遗址、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这类刻画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

科研成果

2008年,出版有《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保护措施

2005年11月12日—13日,蚌埠市召开“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讨论会”。

2009年10月23日—25日,由中国文字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报社、安徽大学、安徽省文化厅、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蚌埠市文化局、安徽大学文科处、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共同承办的“双墩遗址刻画符号暨古代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蚌埠市举行。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双墩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

交通

从蚌埠市出发经宁洛高速到达双墩遗址。

参考资料

【从历史走来的蚌埠】双墩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腾讯网.2024-01-02

挖呀挖呀挖,这下挖到了蚌埠七千年前….澎湃新闻.2024-01-02

“双墩文化”折射7000年前淮河流域文明曙光.光明网.2024-01-02

北大、清华等专家首次提出“双墩文化” 填补史前文化空白.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1-02

【铲释双墩】蚌埠双墩遗址的首次系统性发掘.微信公众平台.2024-10-02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双墩文化概说.中国考古.2024-10-02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