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龙竹
小叶龙竹,别名:埋桑。生于海拔360-1160地带。秆高15-20cm,径10-15cm,梢头弯曲至下垂;节间深绿色具白粉,长20-30cm;节内及环下各具一圈白色绒毛。分布在云南省东南至西南等地区。
形态特征
竿高15-18米,直径10—15厘米,梢端弯或微下垂,基部数节环生气根;节间的下部深绿色,长26—32厘米,一侧扁平部分无毛,上部具少量白粉,竿壁厚2—2.5厘米;竿环不隆起,节内长1.5厘米,在其间和箨环下方均具一圈白色绒毛环。枝下高0.5—1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3条,其中1条明显较粗壮,或有时主枝不发达而有一大型潜伏芽,侧枝纤细,下垂。箨鞘早落性,革质,初期为黄褐色,背部被白粉和生成棕色小刺毛;箨耳与箨片基部之外延部分相连,波状,长5—15毫米,宽2—3毫米,其上密被长为1厘米的猪鬃状缝毛;箨舌高5—8毫米,先端具不整齐的齿裂;箨片外翻,腹面的基部也密被猪鬃状硬直毛,其余部位被小刺毛。末级小枝具8—15叶;叶鞘被微毛;叶耳微小,易落,其上具继毛数条;叶舌高1毫米;叶片长10-15厘米,宽1—2厘米,次脉5或6对。花枝无叶,节间长1.5—1.8厘米,一侧扁平或具沟槽,其间密被黄棕色绒毛,每节着生10—25枚假小穗,其簇团的直径为1—2.2厘米;小穗倒卵形,长6—8.5毫米,宽2—4毫米,黄绿色,近于无毛,含小花2朵;颖2或3片;外长6—7毫米,宽4—5毫米,先端具长为0.8—1毫米的芒刺状小尖头;内稃长5—6毫米,两脊间宽1毫米,具3脉;花丝长6毫米,花药黄色或干后带紫色,长亦为6毫米,先端具尖头;雌蕊全长6—7.5毫米,子房上部连同花柱及柱头均被毛茸。果实未见。花期6—10月。
产地分布:本种在云南省东南至西南海拔360—1100米分布,但均是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勐腊县。
本种提示
本种与青皮竹D.membranaceusMunro近缘,但竿较高大,竿下部节间无毛亦无白粉,箨环下方和节内均具一圈白色绒毛,箨鞘鞘口、箨耳以及箨片上表面基部均被猪鬃状直硬的燧毛,小穗较小,仅含小花2朵,与之不同。
参考文献:牡竹属barbatusHsuehetD.Z.LiinJourn.Bamb.Res.7(4):4.pl.1.1988;云南树木图志下册,1390页,图649.1991.
本组概述
假小穗常在花枝各节聚集成头状或球形簇团,其基部托有一组小形的苞片;小穗含1-4朵成熟小花,最上方小花多不孕;外稃先端具长为0.5-1毫米的芒状尖刺;内稃先端钝或有凹缺乃至分裂,具2脊,惟最上方的小花者则背部圆拱而无脊。模式种:牡竹牡竹(Roxb.)Nees原产印度。本组是牡竹属的代表种类,狭义的概念认为它只含3种或稍多。现扩大其范畴后已有10多种,我国连同引进栽培种,几已全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