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荆子

黄荆子

黄荆子,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的果实。具有祛风解表,止咳平喘,理气消食止痛之功效。用于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消化不良伤食泻痢,胆囊炎,胆石症,疝气。

主要价值

主治

用于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消化不良,食积泻痢,胆囊炎,胆结石,疝气。

相关配伍

1、治流感,咳嗽,风湿痛,发热身痛:黄荆子、蔓荆叶、千里光各10g,冰糖。共研细末。每次10-15g。每日2-3g,开水冲服。(《中国民族药志》)

2、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黄荆子,炒,水煎服。(《古今医鉴》黄荆散)

3、治肝胃痛:黄荆子研末,和粉作团食。(《纲目拾遗》)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凡湿热燥渴无气滞者忌用。”

药理作用

1、镇咳、平喘。

2、抗炎作用。

3、对生殖器官的影响,从黄荆子种子中得到的富含黄酮成分以10mg/kg给阉割青春期前雄犬腹腔注射30天或给予成年健康雄犬60天,每隔1天单独给予或者与丙酸睾合同,发现能破坏精子发生过程的后一阶段,使附睾缺乏精子。

4、抗微生物作用。

5、其他作用,黄荆子炒后可作为饲料添加剂。

采集加工

8-9月采摘果实,晾晒干燥。

形态特征

黄荆又名:五指柑、山黄荆、黄荆条、埔姜。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叶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复总状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果实连同宿萼及短果柄呈倒卵状类圆形或近梨形,长3~5.5mm,直径1.5~2mm。宿萼灰褐色,密被棕黄色或灰白色绒毛,包被整个果实的2/3或更多,萼筒先端5齿裂,外面具5 ~10条脉纹。果实近球形,上端稍大略平圆,有花柱脱落的凹痕,基部稍狭尖,棕褐色。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黄棕色,4室,每室有黄白色或黄棕色种子1颗或不育。气香,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者为佳。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消食下气。”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养肝除风,行气止痛。治伤寒呃逆,咳喘,食滞,小儿疝气及痔漏生管。”

参考资料

山上一大堆的黄荆子,做枕头比荞麦皮还好,晚上再也不怕失眠了|黄荆子|枕头|荞麦皮_.新浪新闻.202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