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荪
"担任了上海市\u003e\u003e大同乐会\u003c\u003c事务总干事
正文
民乐
民乐器制造
郑玉(1894- 1969), 江苏江阴人, 马属生肖, 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家, 笛设计师, 音乐活动家。他是中国国乐大师, 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团体\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创始人郑觐文先生的长子, 从1915年起, 他就出入其父任国乐教员的上海哈同花园私校, 协助父亲收集, 整理和改良民族乐器. 20年代在导淮委员会工作之余, 担任了上海\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事务总干事, 负责协调和处理\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日常事务工作, 并将“导淮”所得薪俸, 慷慨献给\u003c\u003c大同市乐会\u003e\u003e, 辅佐大同音乐事业. 其间, 他还协助郑觐文编撰出版\u003c\u003c中国音乐史\u003e\u003e; 亲临南京市挑选教育部批拨的南宋古木, 负责运回上海市; 监制了民族乐器163 种, 其中有些是经过创制和改良后的产品, 极为珍贵, 具中国乐器制造里程碑意义, 30年代, 这批乐器曾作为东方文化实物, 陈列于上海\u003c\u003c世界社\u003e\u003e内, 供外宾参观鉴赏. 进入50年代后, 乐器中的大部分, 陆续为上海民族乐器厂收藏保管.
1935年2月14日, 郑觐文在上海病危, 郑玉荪从清江销假, 星夜奔驰, 及归, 伺候在侧. 延止24日, 郑觐文病故. 郑玉荪痛别父亲后, 暗下决心, 继承和弘扬其父未竟音乐事业. 由于长年跟随其父, 郑玉荪可说精准理解, 把握了郑觐文“整理我国古今民族乐曲,试制古今民族乐器, 培养音乐人才”的整套音乐思想. 1937年抗战爆发后, 郑玉荪果断地摘下\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牌匾, 结束了\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在上海的一切活动, 随导淮委员会迁往重庆市, 准备一旦时机成熟, 即在重庆恢复\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 .1938年2 月, 郑玉荪以“江苏大同音乐会抗日流动宣传队”的名义, 在重庆青年会公演, 获得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940年冬, 郑玉荪得知原上海市\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郑觐文的学生许如辉已抵达重庆, 于是亲赴重庆中央广播电台说项, 数度劝说许如辉出面, 在重庆恢复\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 次年3 月18日, 在民国政府高层的关注下,\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迁渝第一次理事会召开, 确立郑玉荪继任\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事务总干事, 许如辉任乐务总干事的格局, 复兴中华民族音乐的工作, 在大后方再度展开. 郑玉荪还被特别允许: 支“导淮”薪金, 在\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工作. 其时, 郑玉荪为了辅助许如辉繁忙的乐务工作, 承担了“文书会计出纳, 乐器原料购置, 宣传交际保管”, 以及不属于乐务的所有任务事项.
1946年春, 郑玉荪随导淮委员会撤离重庆市, 复原南京. 不久, 他离开了“导淮”, 回到上海市, 因恢复\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无望, 便专注乐器制造. 1951年他 在上海自设“大同乐器制作工场”, 1956年加入上海市第七乐器合作社, 1958年7 月转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作, 直止退休. 郑玉荪收藏的\u003c\u003c大同乐会\u003e\u003e资料, 如在上海监制的163种乐器拍摄成照片的底片等, 生前均捐献给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