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色新闻大战

黄色新闻大战

19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美国报业商业化的发展,出现了更多面向大众的报纸,其特点是包含煽动性的报道、醒目的标题和丰富的新闻图片,这种类型的新闻被称作黄色新闻。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集团(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黄色新闻大战。

历史背景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于1887年创立了《世界晚报》(Evening World),并在其中开设了一个彩色漫画专栏,该专栏的主角是一个身穿黄色睡衣的小男孩,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赫斯特为了与普利策的竞争,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吸引了《纽约世界报》的部分员工,其中包括著名连环画《黄孩子》的创作者奥特考尔特(Outcault)。这场人事变动导致了《纽约世界报》员工的大规模跳槽,最终普利策不得不提高薪资以留住他们。然而,赫斯特集团再次加价,成功挖走了普利策奖的整个核心团队。此外,赫斯特还聘请了多位知名记者和作家加入自己的阵营。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对此进行了反击,不仅驱逐了赫斯特和他的团队,还起诉《纽约日报》侵犯版权。为了应对挑战,普利策雇佣了新的画家乔治·B·卢克斯(George B. Luks)继续负责《星期日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纽约市内的一场围绕《黄孩子》形象的宣传战,两家报纸争相使用《黄孩子》作为标志,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这场竞争使得《黄孩子》的形象遍布全城,同时也催生了“黄色新闻”的名称。《黄孩子》这个漫画角色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纽约世界报》和赫斯特集团的《纽约日报》所追求的高度夸张和煽动性的新闻风格。

影响

1898年,赫斯特报业集团公开了一份西班牙驻美大使的秘密信件,这封信后来被认为是引发美西战争的重要因素。在战争期间,赫斯特深圳报业集团还制造了许多虚假新闻,进一步激化了局势。赫斯特曾对他的员工表示:“你们提供图像,我会让战争发生。”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美国的“黄色新闻”大战.美国的“黄色新闻”大战.2024-10-24

【名词解释汇总】猫哥说:最后20天,从名词解释开始背起.知乎专栏.2024-10-24

企业家精神约瑟夫普利策.360个人图书馆.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