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甘泉岛

甘泉岛

甘泉岛是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羚羊村的岛屿,所属西沙群岛,呈椭圆形,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500米,又名“圆峙”“圆岛”。甘泉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甘泉岛平均海拔8.3米左右、面积0.29平方千米。该岛呈现多重同心环状景观,岛中心由潟湖干涸演化形成,土壤主要是磷质石灰土,往外是环状林带,岛上外围有沙堤环绕,沙堤以外是礁坪

1974年1月15日,南越国阮文绍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驱逐舰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并对甘泉岛进行炮击。经过中国解放军的英勇顽强,西沙海战得以胜利,给南越当局以沉重打击,有效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之后,广东省文物部门分别于1974年和1975年上岛组织考古活动,在岛上西北部发掘出土唐至宋代先民居住遗址以及瓷器。这些瓷片大多留存于广东省博物馆。1994年,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被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甘泉岛位于西沙永乐群岛永乐环礁西部,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岛上有一口古井,甘甜可口,是西沙群岛中为数不多有淡水的岛屿,遂命名“甘泉岛”。

成因

甘泉岛成岛于全新世中期,由珊瑚环礁发育而成。珊瑚礁堆积速率差异较大,潮上带为0.15~0.35毫米/年,潮间带海滩岩增长大于1或3毫米/年,潮下带推测为0.8毫米/年,总体上约1毫米/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甘泉岛,位于珊瑚岛西南2海里,即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上,呈椭圆形,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500米。该岛海拔8.3米左右、面积0.29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甘泉岛地势中间较低平,四周为较高的沙堤环绕,沙堤带宽约60-70米,最高达到8米,多为棕色鸟粪珊瑚砂,可以减缓季风的侵袭;岛中部为凹地(为古代潟湖),多为棕色或黄褐色鸟粪珊瑚砂砾岩,土、沙很少,部分古代遗迹直接暴露在岩石之上。因为该岛的坡顶和外坡面对大海,海风强劲,中间地低闷热,更重要的是岛上地下蕴藏有淡水。

甘泉岛呈现多重同心环状景观,岛中心由泻湖干涸演化形成,土壤主要是磷质石灰土,往外是环状林带,岛上外围有沙堤环绕,沙堤以外是礁坪。甘泉岛中上层堆积是珊瑚沙、鸟粪和腐烂树叶的胶结物,灰黑色,比较坚实,深达0.4-0.7米,下层全是灰白色的珊瑚沙,松散易塌陷。

岛上植被

岛上植物相对较多,种属达57种,其中野生种属50种,特有种属4种。外围沙堤上主要是以麻枫桐和草海桐为代表组成的茂密灌木丛,中部洼地主要是草海桐形成的灌木丛,岛内洼地还有羽状穗砖子苗等沼泽植物

甘泉岛中心的磷质石灰土生长植被以禾本科草类为主,向外为珊瑚石平原区,生长植被以灌木类的苦朗树(黄藤、苦郎树、假茉莉)、草海桐(羊角树、水草仔)为主,再往外是环状林带,以乔木抗风桐(白避霜花、麻枫桐)为主,岛外有沙堤环绕,生长植被以灌木类银毛树、草海桐(羊角树、水草仔)为代表,岛南端居委会附近人工种植诺尼果树,生长的诺尼果作为岛上主要的经济作物

人类活动

近现代争端

1974年1月15日,南越阮文绍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派出16号和14号驱逐舰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袭扰在甘泉岛附近从事生产的中国南海水产公司402、407渔轮并向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甘泉岛炮击。随后增派5号驱逐舰和10号护卫舰,于17日侵占金银岛和甘泉岛,撞毁南海水产公司407渔轮驾驶台。至此南越国当局集结于永乐海区的军舰达4艘,另外还有驱逐舰护卫舰各1艘也正在向西沙群岛入侵。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保障渔民生产安全,在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的统一指挥下,驻海南岛陆海空部队对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作出部署。1974年1月17日,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奉命派出由271、274、281、282号4艘猎潜艇和396389号2艘扫雷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开赴西沙海域,在舰队航空兵掩护下于18日进抵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巡逻19日7时许南越军舰输送44名武装人员向琛航广金岛登陆进犯驻琛航岛地方武装和渔民与南越军队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南越国军队狼狈撤离。与此同时,271、274号和396、389号舰迁回堵住4艘南越军舰的退路。10时23分南越军舰突然向中国舰艇开炮射击中国舰艇编队坚决反击。经97分钟的海南越军队10号护卫舰被击沉,另3艘受伤后逃窜。海战中毙伤南越军官兵117人。同日海南军区副司令员江海率53612部队某侦察队和54447部队3个连由海军舰艇和渔轮运送,向西沙永乐群岛开进。当日,由海南军区司令员江雪山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罗文华等有关单位领导组成西沙作战指挥部.统指挥西沙自卫反击作战。

1月20日9时35分解放军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侵占甘泉、金银珊瑚3岛的南越国军队发起攻击。至13时45分先后攻占3岛,生南越军队少校范文鸿以下官兵48人和美国顾问1人,收复西沙永乐群岛。海战中,南海舰队1艘扫雷舰受重伤,1艘扫雷舰和2艘猎潜艇受轻伤,274艇政委冯松柏等18名指战员牺牲67人受伤。期间,叶剑英等中央军委领导多次致电前线指挥部,对西沙海战作出指示和部署。1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参加西沙群岛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的陆海空军和南海渔业公司402、407号渔轮的全体人员。2月10日,海南军区和海南区党委隆重举行西沙自卫反击作战祝捷庆功大会,对有功单位和个人分别进行表彰。在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中,海南区党委在后勤保障、通信联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组织海南岛和西沙群岛5000名地方武装支前10天之内为前线供应物资80多万斤,在海上架起一条200米长的输油管。仅陵水县就为参战官兵送去猪肉8万斤家禽10万只等一批慰问物资。这次海战,是解放军首次同外国海军作战。面对敌舰火力强、吨位大,南越军舰为美国制造,总吨位8000多吨而解放军军舰总吨位仅2000多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解放军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创造了以小舰打大舰的海战奇迹,取得了重大胜利。西沙海战的胜利,给南越国当局以沉重打击,有效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科考活动

广东省文物部门分别于1974年和1975年上岛组织考古活动,在岛上西北部发掘出土唐至宋代先民居住遗址。1974年3月,中国解放军战士在甘泉岛的西部挖出7件唐宋瓷片。考古队员们在此基础上原地开探,发掘出土37件瓷片。其中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划花平底碗,同时发现了一片铁锅的口沿。这些瓷片大多留存于广东省博物馆,全部瓷片没有被海水和珊瑚冲刷的痕迹,这为中国考古队提供了更多关于甘泉岛上居民生活的证据。翠年,考古队员还对甘泉岛进行了复查,出土了几件宋代泥质灰褐陶擂体残片在该岛的沙滩上,还采集到了十几件陶瓷器残片。

1994年,甘泉岛成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考古人员在该岛屿的遗址旁立“西沙目泉岛唐宋遗址”石碑,这是中国在南中国海树立的第一块文物保护碑。2006年,甘泉岛唐宋遗址成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南端的文物保护单位。岛上既保留了古庙,还有丰富多样的绿色植被。

相关文化

甘泉岛唐宋遗址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包含了政治文化和维权文化。遗址的存在证明了千百年前甘泉岛就有中国先民居住作业,是国家南海主权的重要佐证。三沙市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一步保护好、研究好遗址,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更多的证据。

环境开发与保护

2014年2月18日,甘泉岛海洋与动植物保护站、文物保护站于2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7月22日,甘泉岛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三沙市西沙群岛有居民岛礁均设立群众自治组织,三沙市基层组织建设日趋完善。截至2014年,甘泉岛共有12名居民,还栖息着大量海鸟和30余只野山羊。社区居委会成立后,驻岛渔民在打渔的同时还要兼职做海域巡护、协助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非法捕捞等工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甘泉岛项目开工,建设唐宋文化遗址文博馆。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甘泉岛获批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

甘泉岛生态环境保持的关键是对于地表土壤和植被的保持及淡水利用的严格管控;同时,植被占压遗存本体、植被枝系扰动、道路占压遗存本体、山羊活动、台风侵袭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又是文物安全的潜在威胁,渔民临时住宅建设,家禽牲畜饲养圈、蔬菜种植园、海水淡化柴油发电装置等建构筑物会对文物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岛内道路交通条件和有限的生活配套设施也是对外开放展示的制约因素。在岛西侧的外部沙滩上,还发现了每年绿海龟定期产卵的区域,需要特别加以保护。

为更好的保护甘泉岛生态环境,三沙市人民政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三沙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在原址基础上,依据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恢复遗址原貌,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开展保护利用,逼真形象地再现当时岛上先民的生活生产场景,使古遗址本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推进人文环境生活相吻合,达到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文化建设的作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文物古迹资源,更好地发扬南海文物特有的社会功能,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科学持续利用。

政府也进一步做好文物调查、收集和研究工作,在岛上建立必要的文物展示平台;做好甘泉岛总体规划,突出唐宋遗址的底色,整个岛礁的道路规划、码头建设、民居风貌等都将围绕唐宋的特色设计;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一些房屋,制作相关的旅游产品;策划文学产品、影视作品,传播先人开拓精神,展示唐宋风采;培养潜水、水下摄影等方面的人才,帮助渔民转产转业,更好地保护遗址。

未来发展

伴随各类专项措施的实施,甘泉岛将作为西沙群岛海洋遗址公园永乐环礁起步区的第一个海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根据岛内现存的各类文化遗产类型,集中展示甘泉岛先民的历史文化图景。围绕甘泉岛遗址、岛内其他遗存本体(38处)及各类标识和场景展示将形成遗址现场的展示区,对岛南部的甘泉社区加以整治改造后,将形成由入口集散广场、主入口牌坊、游客接待中心、甘泉岛展示馆及甘泉社区办公区、图书馆文化室、住宿餐饮生活区、监测中心等组成的综合服务区,岛内其他区域展示海岛各类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物种,东侧的沙滩将作为远眺永乐环礁海景的开放展示区,西侧沙滩封闭区作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绿海龟产卵保护区,并利用每年5月23日的世界海龟日,对游客进行海龟保护的科普教育。

获得荣誉

西沙甘泉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1994年,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被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中国最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宣传

2017年5月,中国三沙客户端推出“绝美西沙群岛”系列短片,展示截至2024年仍在发挥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沙驿站。2017年,三沙新闻发布系列报道《走岛礁看变化》。2018年世界海洋日,三沙甘泉岛发现2008年第一窝海龟蛋。

参考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沙驿站 | 绝美西沙之——甘泉岛.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甘泉岛.人民网.2024-07-23

三沙甘泉岛遗址保护将有规划.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2024-07-24

三沙市保护甘泉岛唐宋遗址 突出历史底色.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收复甘泉岛——西沙自卫反击战战地纪实摄影(组图).中国三沙.2024-07-23

甘泉岛海洋与动植物保护站、文物保护站成立.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2月18日《三沙新闻》 今日要闻:三沙甘泉岛海洋与动植物保护站 文物保护站成立.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甘泉岛社区居委会挂牌成立.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三沙今年将建晋卿岛甘泉岛环岛路项目.中国三沙.2024-07-23

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获批.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系列报道《走岛礁 看变化》 甘泉岛:天然去雕饰 诺尼果飘香.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

世界海洋日 三沙甘泉岛发现今年第一窝海龟蛋.三沙市人民政府网.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