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上带
潮上带是指位于平均高潮线与特大潮水线之间的区域。
简介
潮上带在正常潮汐作用下不能到达,但在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水可以淹没。宽度很大,可达数十—数百公里,表面较平坦。沉积物主要是细粒物质和一些生物碎屑,如藻类、有孔虫门、介形虫、软体动物门和植物根等。沉积物具薄层纹状层理。因常露出水面,故沉积物表面常发生泥裂(或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风吹日晒作用下脱水收缩情况下形成的;又因水浅,蒸发作用强,含盐度较高,在沉积物表面常产生白云石、石膏、盐等蒸发物。
潮上带的概念
潮上带(supralittoral zone)为位于海洋生态区域的海滨区的最上部,平常只是波浪冲击的场所,故也称为 浪溅带(splash zone) ,俗称潮间带上缘(supralittorial fringe) ,大致与此同义。潮上带群落 潮上带群落 supralittoral community 由潮间带群落的附近陆地发展起来的海洋生物群落。潮上带(supralittoral zone)为位于海洋生态区 域的海滨区的最上部,平常只是波浪冲击的场所,故也称为浪溅带(splash zone) ,俗称潮间带上缘(supralittorial fringe) ,大致与此同义。由于本群落在岩石海岸者,有玉黍螺类,沙滨海岸者有沙蟹类,内湾河口泥沙带,则有变形蟹类等占优势,所以成为本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潮上带群落的范围,因波浪 条件而有很大差异。例如在岩石海岸,自藤壶的上缘到玉黍腹足纲栖息的上限,均作为潮上带群落的范围、在高于波浪露出度为中等程度的海岸,相当于从大潮平均高潮线附近至大潮满潮或暴风雨时波浪可冲击的 上限附近这两者之间。潮上带的生物,都是对物理干旱或生理干旱耐性强的种类。它们虽然是起源于海洋,但却避忌长期浸没于海水中,多是不能在海水中长时间生活的种类。潮间带群落潮间带群落(mediolittoral community,mid-littoral community,littoral community,ntertidal community ),高潮线和低潮线(严格来说是大潮最高高潮线 和大潮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滨部分,称为潮间带(intertidal zone,tidal zollne),这里指的是以此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植物群落。潮间带群落的扩展是根据波浪条件而 有着巨大的变化,并不与潮差作相同的对应变化。因此,作为海洋生态区分的潮间带(mediolittoral zone)范围,是根据植物群落本身的分布而定的。例如在岩石海岸,一般是指从作为潮下带群落标志生物的大形海藻繁殖的上限,到藤壶类(Balanomorpha)着生的上限这一范围。波浪边的露出度在中等程度的海岸,普通 年平均低潮线和大潮平均高潮线之间大致相等。生物可以举出藤壶类〔岩石海岸。则 有藤壶带(balanoid zone)之称〕。浪漂水虱(cirolana)类或沙蟹类(砂滨海岸),长蟹、砂蟹类(内湾、河口的泥地),以及与红树林,(mangrove)相伴的其他动 物类群(低纬度地方的泥地)等。在潮间带由于对环境条件有着显著的梯度差别,所 以各生物种呈狭幅带分布,在潮间带群落中显有成带现象(zonation)。各种生物的 分布上限多受露出时的干燥及温度、盐分的变化等非生物环境条件所制约;而分布下 限则多为被食、种间竞争等生物环境条件所支配。另外所谓 littoral(海岸)一词,是 以多种意义而被使用,其词义不得不根据前后词的连贯性加以判断。原来 F.Forbes 和 S.Hanley(1853)提出一般潮间带开始称为 littoral zone(沿岸带、沿岸底带),现在也有按此意义而使用者。另一方面,从广阔的高潮线至大陆架这一范围,也有称 为 littoral zone 或 littoral system(沿岸底系)的,这种情况下是潮间带,有时是潮间 带和潮下带合并,而称之为真沿岸底带(eulittoral zone)。潮下带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亦即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 坡。此区域水浅、阳光足、氧气丰、波浪作用频繁,从陆地及大陆架带来丰富的饵料,故海洋底栖生物很发育,有大量鱼类、虾及蟹、珊瑚、苔藓动物门、棘皮动物、海绵类、腕足动物门及软体动物门等,行光合作用的钙藻也大量繁殖。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分选良好,磨圆度高,自低潮水边线向海,沉积物由粗逐渐变细。根据此带内海底地形的局部变 异,可分两个亚带:①局限潮下带,又称“闭塞潮下带”或“低能潮下带”,海底微微下 凹,波浪振幅较小,水流较弱,沉积物较细。②开阔潮下带,又称“潮下高能带”,与 外海直接相连,海底地形微微凸起,波浪和潮汐对海底沉积物搅动很厉害,并充分地 筛选。因此沉积物较粗,分选及磨圆度均较高。雾迷山组 1934 年高振西等命名“雾迷山灰岩”,1959 年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改称雾迷山组。 1962 年 天津综合地质大队将该组由下而上分为罗庄层、二十里铺层、闪坡岭层,1965 年河北区测 队划分为四个段,1980 年陈晋等内分为罗庄、磨盘峪、二十里铺和闪坡岭四个亚组,1990 年天津区调队在 1:5 万填图中又划分为四个段。为一套富镁的巨厚碳酸盐岩建造,以韵律性明显、富含燧石、叠层石和微古植物为其特征。底部以巨厚层燧石条带白云岩底面与下伏杨庄组呈整合接触。分四段。总厚度 3340m。一段: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粉砂泥状白云岩与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夹纹层状沥青质白云岩 为主的韵律层;上部主要为灰色、深灰色中层及厚层含燧石条带粗晶白云岩、沥青质白云岩,夹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粉砂微晶白云岩(842m)。
二段:下部由灰白色厚层燧石细晶白云岩、沥青质纹层状白云岩及叠层石白云岩、燧石层组成韵律层;上部由灰白色页片状含泥及粉砂微晶白云岩、杂色厚—巨厚层粗晶含灰白 云岩、深灰色纹层状沥青质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及黑色燧石岩组成韵律层(755m)。
三段:底部为紫红色厚层含粉砂微晶白云岩;下部由灰色、浅灰色含粉砂微晶白云岩、含灰白云质砾岩、微晶灰质白云岩、黑色燧石条带和燧石层构成韵律层;上部深灰色厚层微 晶灰质白云岩,含灰白色硅质条纹和条带;顶部有粒白云岩、微晶灰质白云岩及紫红色中 层碎屑微晶白云岩(877m)。四段:底部为灰白色白云质砂岩;下部为灰白色含灰粗晶白云岩、深灰色燧石条带白 云岩、沥青质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燧石条带白云岩;顶部为巨厚层叠层石 白云岩(862m)。该组层理一般平直或微有起伏,有时可见斜层理、波痕,层面可见干裂等。含叠层石:一段为 Microstylus-Pseudogymnosolen 组合, 二段为 Conophyton lituum-Jacutophyton 组合; 二至四段富含微古植物界Polynucella, Glottimorpha, Leiofusa, Nucellosphaeridium 等属;该 组 一 段 黑色 燧 石 富 含 微 体 藻类 化 石 Oscillatoriopsis jixianensis, Palaeolyngbya ellptica, Saccophycus nitidus, Templuma sinica, Pandorinopsis jixianensis 等。雾迷山组沉积期古地磁极性为负极性,古磁极位置-18.2 N,49.2 (张惠民等,1991)。该组广 布燕辽地区。燕山北段兴隆—平泉一带,厚度减薄,上部地层时有缺失;西段:厚度显著变薄,仅为蓟州的三分之一,底部砂泥质较高,微晶白云岩发育;东段:自唐山东北开始,厚度明显减薄,多为薄层至中层微晶白云岩,偶见叠层石白 云岩。辽西区:在凌源市、建昌、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义县、北镇市和阜新市等地均有出露,岩性基本稳 定,以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及燧石白云质页岩为主,底部以一层石英砂岩或石英角砾岩与下 伏杨庄组呈整合接触,厚度则变化较大,朝阳厚达 5427m,锦西、凌源均在 3000m 左右,而建 平最薄,仅 2000m。凌源产叠层石和微古植物。沧县隆起雾迷山组沉积相与储层初探沧县隆起雾迷山组分为I,Ⅱ,Ⅲ3个岩性段,各段厚度相差较大。各段地层均由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组 成,叠层石发育,类型繁多,指相意义大。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叠层石形态以及电性特征的重复出 现,3个岩性段代表3个大的沉积旋回,每一旋回均呈现潮上、潮间、潮下的海进层序。形成于典型的浅 水陆表海潮坪沉积环境。由于受岩相、岩性控制,受成岩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电性指标、物性数据和试 油成果,初步确定雾Ⅲ段、雾Ⅱ段为好的储层段,属Ⅱ级储集岩;雾I段地层当遭受强烈后期改造时,亦 可成为较好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