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素
曾志素(1895.12.3-1977.9.19),原名曾忠,字三依,号半僧,邵阳县郦家坪镇乡长杉塘人,书画爱好者、诗人、教育界人士。
生平
曾志素,原名曾忠,字三依,号半僧,解放后改号半笙,邵阳县郦家坪乡(今郦家坪镇)长杉塘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父亲教私塾。民国6年(1917年),毕业于宝庆普通中学。他好学深思,治学严谨,通过自学,博览群书,且工书画,擅长诗词。
民国九年(1920年),任教于协济小学。民国15年(1926年),与石易安、艾玉舟、贺曼真、彭钟泽、欧阳秋曝、蒋昨非、罗稻仙等创办景文中学,在邵阳市文化教育界崭露头角。同年3月,他参加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出席宝庆县第一次党代会,继唐国治、王昌明后任党部常务委员。民国十六年(1927)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后,曾志素遭反共势力通缉,避走于湘南桂北一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十八年(1929)冬,被诱捕入狱,保释出狱后,以“五百男儿今已死,何须作赋吊田横”答亲友。不久,飘泊于长沙市、武汉市、南京市、上海市等地,任上海肇和中学国文教员。
民国26年(1937),上海“八一三”事件爆发,他冒枪林弹雨上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并与音乐家贺绿汀合作,创作抗日歌曲。上海沦陷后,他绕道香港特别行政区回湘执教于衡山师范。民国28年(1939)回邵,先后执教于偕进中学和省立六中。
民国33年(1944)10月,邵阳市沦陷。他携家避于山门雪峰中学,次年春,山门沦陷,只得上雪峰山,过着“茅庵借榻连宵雨,蛮洞潜踪满面灰”的流离生活。当地一个张屠夫杀死3个日本鬼子,他闻讯写诗赞道:“肯信山河能破碎,居然屠沽有英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志素回邵执教于循程中学。不久,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他先是忧心忡忡,继而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身上看到了希望,坚信“未必钟山长虎踞,春灯燕子看南梁。”教育学生跟共产党走,支持儿子曾一、曾惠平、女婿容众参加游击武装斗争和地下革命活动,长期掩护中共湖南省工委驻邵联络员刘湘源,同时对邵阳警备副司令宋涛进行开导、策反。
1949年10月,邵阳解放前夕,循程中学师生召开迎解大会,他第一个走上讲台,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天天盼天亮、天天盼解放、天天盼胜利,现在天亮了、解放了、胜利了!”师生深受鼓舞。邵阳解放第二天,曾志素步行至沙子坡迎接解放军入城,他又写颂诗27韵、270字,诗中高歌:“猗共产党,伟哉毛主席!”。
1950年后,曾志素被推为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市政协常委、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邵阳市委宣传部长。先后执教于邵阳市二中、邵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和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1962年在市一中退休。
1957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曾志素见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思想非常苦恼,有《昏灯雨夜读离骚》诗云:
驱车七渡汨罗江,吊屈曾无字一行。
今日小楼怀往昔,不胜凄怨与傍徨。
凭谁剖示此心肠,自昔谗人意态狂。
公论世间应未绝,先生百代有辉光。
以此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1962年退休后,曾志素过着“写字、哦诗更钓鱼”的生活。但他仍以“疏顽从不优生计,病废深惭负国恩”自责自励。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秩序紊乱,曾志素痛心地说:“文化大革命搞成武化大革命,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学生不读书,这样下去,如何得了啊!”
1976年,江青反党集团被粉碎,他已是80高龄,仍欣喜若狂,慨然命笔:“云销霜敛报新晴,老眼从今看太平,恶竹万竿俱剪伐,幽兰千叶竞芬荣。”
1977年9月19日,曾志素病逝。
作品
曾志素于教学之余,写诗3000余首,大都毁于文化大革命。部份遗作,后人辑成《烧残集》留世。
《烧残集》(双清诗词丛书之一)
图书出版社:邵阳诗社
出版时间:1988-12
评价
曾志素多才多艺,对诗、书、画造诣很深。他知识渊博,上课析理透彻,妙语联珠,每到一校,学生常慕名而至。
执教40余年,桃李遍天下,南美姜逸樵博士、湘大羊春秋教授、著名新闻工作者严怪愚、作家赵海洲皆出其门下。
纪念
图书
《纪念曾志素老师百岁诞辰》
出版时间:1995-09
印 数:1千册
装 订:平装
开 本:32开
页 数:139页
评说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令人刻骨铭心地长相忆的是:童趣、母爱和故乡情。我说:还得加个师风——老师的风范。对老师的作用,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韩愈先生说得妙极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乡村私垫、民生小学、偕进初中,到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中部毕业,寒窗苦读十多载,任教我各科的老师不下数十位,镌刻在我记忆石碑上较深的莫过于几位语文老师:黄军先生、张弛先生和曾志素先生。也许与我爱好语文写作有关,他们的风范给我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是难以忘怀的。
曾志素先生,在抗日烽火遍地的年代——1942年到1944年春,他是我在燕子岩偕进初级中学32班的语文老师。日寇投降后,1946年我求学于南岳庙邵阳县中高六班(语文科),我又获得他谆谆教诲。真应了小说上常用的一句话:“三生有幸。”一件灰色的长袍披在他瘦削的身上,加上他步履轻盈,给人的印象大有“我欲乘风归去”之风采,他讲白话文,分析极为中肯;若是讲解古文、古诗,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使我们随着他清晰的辞令,步入诗文的意境与内蕴的堂舆。若是补选课文,他揭弃的必是经世应时之作,而热衷选读淡泊的归朴之篇什。他说人生唯其自然,何必追求官场的显赫。他时常说,淡泊明志,我行我素,此乃他取名之由来。
他不仅善于辞令,且擅长于诗、书、画。这正与他清高性格相吻合。他作得一首首清逸的诗词,写得一笔笔铁画银钩的曾体字(因他的字崎峭苍劲,自成一体,故名“曾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画得一手“八大山人”之风骨的国画。若是他讲道“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时候,少不了他在黑板上沙沙地用粉笔勾勒出一幅清寂的国画;三两只乌鸦栖息在树枝上,一个身披袈裟的僧人,踏着瘦月,敲着山门。若是他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在黑板上面几笔:树丛中露出几重楼角,一抹湖水、数点白帆。使我们从他讲授的诗(文)、书、画以及妙趣横生的讲述中得到传道,得到授业,得到解惑。我曾悄悄地学他的字,学他的画,许是缺乏这方面的灵性,连形似也未学到手。
曾先生的大公子曾一也在燕子岩偕进中学,与我是同班的同学。有时,我随曾一到曾先生住的农舍拜访曾先生,谈到文学写作时,曾先生精辟的见解,使我获益匪浅。他,在我的心目心中,与其说是一位为人师表的先生,不如说他是一位仙风道骨、傲世嫉俗的才子。
今天我之所以走上新闻、文学这条道路,既受清朝秀才父亲的耳提面命之诱导,也得力于语文教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今天我退休后仍甘于清苦、甘于寂寞,潜心写作,与曾先生之风范不是没有潜化作用的。今天值他冥寿百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地倾写对他的怀念。
1995年农历10月17日为吾师曾志素冥寿100周年,撰文以志。
参考资料
烧残集_孔夫子旧书网.book.kongfz.com.2012-09-05
纪念曾志素老师百岁诞辰_孔夫子旧书网.book.kongfz.com.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