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元教育学

元教育学

《元教育学》内容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与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

内容简介

《元教育学》: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

图书目录

绪论 理解“元教育学”

一、对教育学的关注与“元教育学”概念的出现

二、从元理论家族看“元教育学”

三、有争议的概念

四、本书的“元教育学”含义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近代教育学者的理想冲突

一、经验、形而上学与教育学

(一)约翰·夸美纽斯:“先验”的证明

(二)伊曼努尔·康德:“理性”与“实验”并举

(三)约翰·赫尔巴特:教育学性质与从经验到理论的策略

二、科学规范对教育学的召唤

(一)形而上学与科学

(二)拉伊:立足“教育”的科学教育学的理想

(三)爱德华·桑代克:“定量”的科学认识论

三、为实用理论规范正名

(一)理论与实用

(二)乌申斯基:“艺术”教育理论观

四、“人文科学概论”规范的挑战

(一)科学与人文

(二)威廉·狄尔泰:“理解”的使命

五、解决冲突的最初辩护

(一)维尔曼:“折衷的”教育学

(二)梅伊曼:作为补充的“实验教育学”

(三)涂尔干:平等的“科学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

(四)洛赫纳:教育理论的两种陈述体系

(五)约翰·杜威:大综合的教育理论

结束语

第二章 分析教育哲学家的新思维

一、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变革

(一)近代认识论的三种思维方式

(二)新认识论:语言一逻辑分析与科学方法论

二、语言的意义标准与教育学认识论经验一分析研究的开始

(一)语言意义标准的两种取向

(二)分析教育哲学家的两种兴趣

三、从概念与命题的澄清看教育理论

(一)哈迪:经典教育理论命题的分析

(二)谢弗勒:关于定义、口号、隐喻的思考

(三)彼得斯:教育的伦理命题与“辩护”

(四)索尔蒂斯:检验教育理论概念的方法论

四、从理论体系的结构看教育理论

(一)奥康纳:再显科学理论的理想

(二)赫斯特与穆尔:实践理论的逻辑与证明

(三)弗兰纳里·奥康纳与赫斯特的争论焦点

结束语

第三章 布雷岑卡的分类策略

一、教育理论的“多”与“一”

二、以“三分法”取代“两分法”

(一)传统教育学结构再鉴

(二)“规范的哲学教育理论”辩

(三)三种教育理论

三、认识论规范的体系:科学教育理论、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

(一)从“目的一手段”一体性论研究对象的规范

(二)教育理论的语言陈述特征与规范

(三)教育理论的证明逻辑

结束语

第四章 解释论者的重要补充

一、解释理论的新方向与马克斯·韦伯的元理论”

(一)行动与意义

(二)规律、因果关系与意义

(三)“理想范型”与意义

二、解释学、人种学、定性研究与解释教育理论”

(一)解释学传统与解释教育理论

(二)人种学传统与解释教育理论

三、解释范式的成功挑战

(一)胡森:教育研究范式

(二)两种范式:对话的开始

四、“自然主义”的教育研究认识论

(一)“自然主义”的特性

(二)“现实”与研究对象

(三)“意义”的真理性陈述

(四)“有根据的理论”的发现与证实的逻辑

(五)探究、理论与价值

结束语”

第五章 卡尔的“批判的”综合

一、批判理论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元理论

(一)批判理论的特征

(二)哈贝马斯:“批判社会科学”的纲领

二、寻求符合教育理论本性的认识论规范

(一)教育理论的“教育性”与“科学性”

(二)“批判”的认识论规范的适切性

(三)核心规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

三、惟一合法的批判教育理论

(一)教育理论的历史批判

(二)新的综合

四、批判教育理论的逻辑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

(二)“价值中立”批判的新策略

(三)批判教育理论构建的“批判”逻辑

结束语

第六章 教育学认识论基本问题之一:分类与综合

一、教育理论的多元化与认识论研究

(一)合理的“多元化”

(二)六种教育理论

二、教育理论的综合

(一)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综合”

(二)教育实践者的“综合”

结束语

第七章 教育学认识论基本问题之二:实然与应然

一、“实然”中有“应然”:教育理论的“价值中立”

……

第八章 教育学认识论基本问题之三:真理与方法

跋 元教育学研究的章法:描述性、批判性与规范性

参考论著

序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与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

《丛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

《丛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同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

《丛书》属于学术性著作,要求作者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纵向上论述学科发生、发展与趋势,从横向上比较和分析不同流派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辨析,努力反映学科前沿,亦体现作者自身的见解。

《丛书》的作者主要为中青年学者。为提高书稿质量,各卷分别聘请知名学者为特约审稿人。特约审稿人对书稿的审阅是全方位的,他们与作者相互进行平等的学术切磋。特约审稿人和丛书主编尊重作者言之成都理工大学、持之有故的不同的学术观点。

教育科学的分化已经有了一个世纪甚至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现在已形成众多的分支学科。可是,相对而言,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则甚稚嫩。这就使各分支学科的作者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