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卿
王相卿,山西太谷区人,由于他身材高大、办事干练,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
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曾当佣工。清康熙中期,与祁县祁城村的张杰、史大学三人一起在费扬古部做军厨、服杂役。后于清康熙帝三十五年(1696年)跟随康熙征剿噶尔丹的部队进人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后营)做生意。当时,他们三人只是肩挑小贩,蒙古人称为“丹门庆”(货郎)。康熙帝征服噶尔丹之后,清兵移住大青山后的武川镇,但部队的大部分给养仍然依靠该部原驻防地山西右玉杀虎口供应。于是,他们三人合伙在杀虎口开了一个商店,名叫“吉盛堂”,掌柜王相卿。后因生意不佳,张杰、史大学返回祁县,只留下王相卿坚守。过了一段时间,生意渐有起色后,王相卿又招来张杰、史大学一起经营。到康熙末年他们将吉盛堂改为大盛魁,经理(掌柜)仍然是王相卿。起初,他们将总号设在外蒙古的科布多,后又移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极盛时,有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白银。
王相卿头脑灵活,有抢占市场先机的经营理念。他抓住供应费扬古部队军需给养的机遇,不仅结识费扬古军队官兵和蒙古王公贵族,而且在西征途中学习蒙古语、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更获得了漠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市场供求信息,为以后对蒙贸易打下坚实基础。他坚持以义待人,视人力为资本,提倡“秉信持能”,在任期间建立“人力股”,定下接班原则,保证了掌柜对商号的绝对经营管理权,为大盛魁的后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
结拜兄弟
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机会相同,于是,他们3人结拜成异姓兄弟,并脱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他们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骆驼。
初始创业
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温饱,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没过几年,康熙帝征讨噶尔丹大获成功,杀虎口便成了军事重地,军队粮草都要在那里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商机大起,生意日渐好做,他为了扩大经营,招了一个学徒,同时又写信把张杰和史大学请回来继续合作,并成立了“吉盛堂”商号。由于3人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
发展壮大
到康熙末年,他们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竟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晚年情况
王相卿晚年返回家乡,寿终正寝。
人物事件
经营历程
“大盛魁”创立之初,其实并不是那么顺利,它是三个晋中市穷小子口外讨生活的“际遇”。
没有过硬的背景,没有丰沃的土地,生活穷困潦倒。山西太谷武家堡王相卿、祁县张杰和史大学随军进入草原,做起“丹门庆”即货郎担,肩挑军队供应小商品,谋求着生路。战事结束后,很多商贩和农民都返乡,王相卿却执意留了下来,当生意有所好转时,他又将张杰、史大学请了回来,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一拍即合,在杀虎口创立了“吉盛堂”。
他们从中原带一些烟草、盐、砖茶到草原,又从口外换回皮毛货。做军队贸易的货郎担很多,这三人却成了大业。坐地行商,三个人都会拥有商号的一份股份,并开创了晋商对蒙的易货贸易。久而久之,蒙古族开始“一日不可无茶饮”,晋商也将珍贵的口外皮货带到中原打响名声。后来,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将商号更名为“大盛魁”。在王新民导演的电视剧《大盛魁》里,讲述大盛魁名字的意义就是指做大、做强、做第一,电视剧场景里三位创始人有着愿景、立着长志。
大盛魁将茶砖为媒铺的道路,逐步延伸。从故乡一直走,南下福建省制茶贩茶,北上商贸延伸到俄罗斯,开拓出一条国际商道。旅蒙晋商巨头还留下“大盛魁”过年喝稀饭,以及喇嘛留下银两没再回来的“财神股”传奇故事。
到康熙末年他们将吉盛堂改为大盛魁,经理(掌柜)仍然是王相卿。起初,他们将总号设在外蒙古的科布多,后又移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大盛魁的业务以放印票账为主。除应付各王公向清廷纳贡和进京值班期间的各项费用外,就是赊销货物给内、外蒙古牧民。把货物作为贷款的本钱,并以作价极低的羊、马等货物收取本息。经营种类为牲畜、皮毛、茶叶、药材、日用百货等等。经营范围北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省等外蒙四大部所属各旗,南至晋、豫、湖、广等地。从业人员连同常年雇用的牧民总截图(Alt+A)计六七千人。每年的贸易总额在1000万两白银左石。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台河、库伦、归化、天津市、北京等地设分庄。后又由大盛魁出资,再办大盛川票庄,总号设于祁县,在北京、天津、上海市、汉口、丹东市、营口市、锦州张家口市、多伦、归化、包头市等地驻庄。此外,还在归化设裕盛厚钱庄、天顺泰绸缎庄、通盛远钱庄,在张家口设鸿盛夕银号,在祁县设三玉川、巨盛川茶庄。
经营模式
大盛魁是一家典型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大盛魁的经营模式,它在管理上实行了两权分离的模式,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大盛魁为代表的归化商业集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股份制企业群。在它的极盛时期,人员达到七千多,就开了股东大会。
清末民初,一般商号均由投资者(财东)和经营者(人伙)组成,按照投资的份额和人伙的情况,设立若干“财股”和“身股”(也称“人力股”),来分取利润(称作“红利”)。而大盛魁却是一个没有财东的人力合伙性质的商号,从其创立起就实行伙计制经营。大盛魁内部有两种人:从业人员和雇佣人员。股份人员、无股份人员和学徒人员通称从业人员。有股份人员包括经理、坐任掌柜和其他顶生意的掌柜。有股份人员中,又分为两种不同的身份和待遇:一是称“己”的人员;一是不称“己’的人员。这两部分人,在“万金账”上的写法有区别。称“己”的人员可参加号内重要会议,查看“万金账”及过问号内的公存。这部分人员是大盛魁最核心的骨干人员。无股份人员被称为吃劳金的人,他们是商号内学徒期满后留在号内的人,他们只领工薪,不参与分红利,处于无权的地位。
大盛魁的人权与财权全部集中在总号大掌柜的手里,大掌柜有号事的处置权,对后继经理的任用也有着决定的权力。别家商号的财东是字号赚钱的时候财东按股份分红,字号赔钱的时候财东也要按财股清偿亏损的数额;大盛魁的掌柜则是不管字号赔赚,他们照例分红,并不承担任何风险。这成为造成大盛魁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盛魁的“财东”不同于其他商号。
创始人之一王相卿一生辗转蒙古草原,为纪念这样一位终生劳碌的功臣,经商号伙计公议,定为“永远身股”。其家眷子孙可以继承,按年分收红利。大盛魁自此有“身股制”(也称“顶身股”),俗称为“顶生意”。“身份股”是大盛魁“两卡义”分离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大盛魁的资奉构成.当时位创始人的股份为i股半,股金有七千多两银子:而伙友们占到-卜多股.占有股份的人员达到九十多个,占有很大的优势。
大盛魁有效地实现了两权的分离,而这也正是300年后的今天人们努力在做的事情,其富有现代公司管理模式的严密而有效的管理办法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
人物评价
王相卿头脑灵活,有抢占市场先机的经营理念。他抓住供应费扬古部队军需给养的机遇,不仅结识费扬古军队官兵和蒙古王公贵族,而且在西征途中学习蒙语、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更获得了漠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市场供求信息,为以后对蒙贸易打下坚实基础。他坚持以义待人,视人力为资本,提倡“秉信持能”,在任期间建立“人力股”,定下接班原则,保证了掌柜对商号的绝对经营管理权,为大盛魁的后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评)
主要成就
在大盛魁三个创始人中,王相卿作为首任经理,功劳最大。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王相卿、张杰、史大学的奠基之功,爱新觉罗·颙琰十年(1805年),大盛魁为其三人在万金账内各记人股银100两。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增加为银股各1股(1股为 2000 两白银)。另外,因王相卿为大盛魁的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特给予世袭身股5厘,合计白银1100两。
参考资料
王相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0
走“晋”廉洁 第十期 务实经营:晋商之勤.山西财经大学细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2023-11-10
一个商号大盛魁 占了半座归化城.搜狐网.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