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承恩寺

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北京市西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上。是明朝武宗正德八年(1513)由司礼监大太监温祥主持修建建成的寺庙。

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朱厚照朱厚照的手笔。清朝,承恩寺被皇帝赐给礼亲王做了家庙,先后有四代礼亲王葬在寺庙附近。1958年,承恩寺移交石景山区政府。1962年,承恩寺里成立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中学,为此整个院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1966年,仅存的大雄宝殿铜铸大佛,也被红卫兵拉倒砸毁。1980年,承恩寺再次归入九中,大殿主要用来开会,小些的房子成了师生宿舍。1992和1993年,北京市和石景山区政府一共投资30万元,抢修了几乎要倒塌的山墙、山门殿,文革时挖的人防地道也被回填。2010年,承恩寺引进燕京八绝,在寺内建起燕京八绝艺术馆,成为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平台。承恩寺占地约1.9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 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大雄宝殿旧存铜铸释迦牟尼大佛。

1990年,承恩寺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第6批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承恩寺是明朝武宗正德八年(1513)建成的,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朱厚照朱厚照的手笔。主持修建的是司礼监大太监温祥。到了清朝,承恩寺被皇帝赐给礼亲王做了家庙,先后有四代礼亲王葬在寺庙附近。清明节扫墓时,礼亲王通常就住在法堂后面。1949年,承恩寺迎来新中国。一直到1958年,它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管辖。同年,解放军撤出,承恩寺移交石景山区政府。1961年,它成为街对面北京市第九中学的教师与学生宿舍。一年后,承恩寺里成立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中学,为此整个院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

文革期间,师生们在古建下面挖了长达300米的人防工事。而寺里的文物,包括古碑铜钟、大鼓铁和71尊佛像,在之前的历次运动中已经毁坏尽。1966年,仅存的大雄宝殿铜铸大佛,也被红卫兵拉倒砸毁。1967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中小学复课闹革命》,承恩寺又记载了共和国历史的一个特别时刻。可仅仅半年后,上乡下乡运动开始,上千名学生从这里奔赴东北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80年,承恩寺再次归入九中,大殿主要用来开会,小些的房子成了师生宿舍。1987年,九中校园里建起宿舍楼,学生们终于搬出承恩寺,不过仍旧去那里开大会,或者只是去玩耍。1989年初,九中的教师宿舍和校办厂陆续迁出承恩寺,这里由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接管。第二年,承恩寺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和1993年,北京市和石景山区政府一共投资30万元,抢修了几乎要倒塌的山墙、三门殿,文革时挖的人防地道也被回填。1995年,市区两级政府又拿出25万元,修缮了天王殿和后院配殿。

2001年,北京市政府启动3.3亿文物抢险修缮项目,承恩寺成功入围。市文物局拿出506万元,对它进行了一期修缮。2005年又投资360万开始了二期修缮。2006年被列入第6批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承恩寺引进燕京八绝,在寺内建起燕京八绝艺术馆,成为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平台。

气候环境

承恩寺的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冬季天气寒冷。春秋短促,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为 11 至14℃ ; 最冷月 (1 月 ) 平均气温为 -7 至 -4℃,最热月 (7 月 ) 平均气温为 25 至 26℃ ; 极端最低气温为 -27.4℃,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2.6℃。北京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三出现在夏季,七八月尤为集中。

方位布局

承恩寺位于北京西部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上。承恩寺占地约1.9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 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大雄宝殿旧存铜铸释迦牟尼大佛;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大雄宝殿北有法堂5间;大雄宝殿与法堂之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大墙院内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楼。 

重要景点

明朝壁画

壁画总面积约42平方米,东西山墙上,分别绘着青、白、黄、绿四条彩龙。使用的是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五爪金龙。北墙大门两侧,绘的是朱祐樘朱佑樘(下旨建寺的武宗的父亲)与皇后“放生”和“放飞”的情景,他们与仕女满脸虔诚,姿态却各异,充满生活气息。

绝古碉楼

南面两座碉楼底长12米,宽约9米,残高8.2米,推测完整时高度应该超过10米。它本来是三层,现在只剩下两层。

倒转角房

天王殿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倒转角房,房上分别建有钟鼓和鼓楼。晨敲钟暮击鼓,这是寺庙惯例,把钟鼓楼建到屋顶,是承恩寺的第三绝。

人字柏

承恩寺东北和西北的碉楼,形式大体相同,只是更大一些。这两座碉楼中间,也是承恩寺中轴线的最北端,有此寺的第四绝——人字柏。人字柏是把幼柏的根部劈开后种下,成活率极低,中国也只有故宫、中南海等几处地方拥有这种奇树。

开发与保护

承恩寺在清朝进行过三次修缮,后两次都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那时清代国力已衰,亲王家也没了余粮,修缮难免有些凑合。大雄宝殿的房顶改成低级别的硬山式,琉璃座件被取下来,琉璃瓦也没了踪影。本是全寺中心的大雄宝殿建筑级别降低了,它前面的天王殿倒还保留着更高规格的歇山顶,更难得的是殿内那六幅明朝壁画保存下来,成为承恩寺五绝之首。1962年承恩寺里成立石景山中学,为此整个院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很多古建的隔断被打开,门窗被替换,改成教室。一些损坏严重的古建被拆毁,然后原地盖起教室。后院改成操场和游泳池,院东侧增建了锅炉房和伙房。

文革期间,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师生们在古建下面挖了长达300米的人防工事。而寺里的文物,包括古碑铜钟、大鼓铁磬和71尊佛像,在之前的历次运动中已经毁坏殆尽。1966年,仅存的大雄宝殿铜铸大佛,也被红卫兵拉倒砸毁。全寺保存下来的,只有天王殿那六幅壁画。

1992和1993年,北京市和石景山区政府一共投资30万元,抢修了几乎要倒塌的山墙、三门殿,文革时挖的人防地道也被回填。1995年,市区两级政府又拿出25万元,修缮了天王殿和后院配殿。2001年,北京市政府启动3.3亿文物抢险修缮项目,承恩寺成功入围。市文物局拿出506万元,对它进行了一期修缮。2005年又投资360万开始了二期修缮。经过两次专业修缮的承恩寺,恢复了往昔的风采。

相关文化

承恩寺因为“三不”“三高”和“五绝”,被称为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之一。

“三不”成谜

主持修建的是司礼监大太监温祥。而温祥,就是承恩寺的第一个谜。司礼监是明朝一个官署,最初只是督管皇城里的礼仪、刑名之类,后来逐渐发展成掌管国玺,代替皇帝批阅奏折;搜集情报,充当皇帝耳目的重权机构,甚至能与内阁暗中抗衡。它同时还掌管着宫内的书籍、绢布等各色物品,主持当差、听事等各种役事。明朝太监的口碑一向不佳,能管控司礼监的大太监中也有不少阴狠角色,例如时常在古装剧中充当大反派的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好在温祥的名声没这么糟糕。关于他的记载极少,翻阅史书,我们只知道他在一起诬告案中秉公执法,还帮太后平息过一场权臣叛乱。由此可见,他不仅深得太后信任,应该还掌控着恶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而他主持修建的承恩寺,更因为种种古怪迹象,被推断为特务机构在京城外的重要据点。

除了温祥本人的特殊身份,承恩寺还有不少奇怪之处,只有把它归为特务据点,才解释得通。承恩寺建在车水马龙的京西古道上。是当时交通重地、驼铃古道的重要一段。它东距京城四十里,西邻古隘口,无论北方的人,还是西山的煤,进京都要由此经过;皇亲国戚的祖坟多在上风上水的西部,他们祭祖也要路过这里。京西山美水美寺庙多,文人来览胜、香客去进香,通常也走这条路。承恩寺的位置不利于僧人静心修佛,但搜集和传送情报却很是方便。承恩寺庙的和尚靠建寺时就拨下的巨大庙产,承恩寺拥有大量田产、宅地和翠云庵等数座小寺小庙,一街之隔、面积颇大的北京市第九中学,当年只是它的菜园子。另外,和尚们很可能还拿着朝廷的俸禄,这自然不是因为他们会念经会打坐。

“三高”规格

除了“三不”原则,承恩寺还有“三高”规格。一是工程级别高,它是由国家“第一署”的“一把手”亲自督建的皇家重点工程。二是住持级别高。普通寺庙的住持通常由类似现在佛教协会的民间组织选派,承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宗永,却是温祥从大功德寺直接调来,同时任命他为主管宗教事务的僧录司的左觉义,这相当于由组织部直接派国家宗教管理局副局长兼任寺庙主持,这级别,实在是高。之后有史可查的住持,背景也大多深不可测。三是地位高。朱厚照朱厚照亲赐“敕赐承恩寺”匾额。他还特别下旨,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这道圣旨的复印件现在保存在首都博物馆二层的北京历史展厅内。

荣誉奖项

以上信息来源参考

参考资料

京西承恩寺,500年的神秘,500年的等待.北京日报.2024-02-29

这条1500米的京西古街,有繁荣,也有神秘.北京日报.2024-02-29

承恩寺.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2-29

北京旅游指南(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