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仁和镇

仁和镇

仁和镇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地处施甸坝中部,镇政府驻地仁和集镇。行政区域面积为143.36 km²,2019年常住人口为55063人。仁和镇东邻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南接甸阳镇,西毗何元乡,北连由旺镇。镇内交通便利,施七公路由南向北穿集镇而过。

历史沿革

元代时期,属阿思朗,隶石甸长官司。

明嘉靖三年(1524年),隶太平乡。

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复性乡,隶平彝州。裁州后,复设太平乡,隶保山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复设复性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二年(1913年),隶第四区。

民国六年(1917年),隶第二区。

民国十年(1921年),隶第五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第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仁和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复性乡。

1950年,设仁和镇,隶第四区。

1953年,设仁和区、复性2乡,隶第五区。

1956年,设仁和乡,隶施甸区。

1958年,设仁和管理区,隶施甸公社。

1961年,设仁和公社,隶施甸区。

1965年,仍为仁和公社。

1984年4月,设仁和区。

1988年,设仁和乡。

2006年,撤保场、仁和2乡,设仁和镇。

地名由来

明万历中期,邓子龙靖边卫国、御缅战争凯旋后,为造福当地百姓,在今施甸北关至大石桥段的施甸河上建3座石拱桥,取名天时、地利、人和,此地因处人和桥旁得名人和,后演化为仁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仁和镇地处施甸县北部,东与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相邻,南与甸阳镇接壤,西与何元乡毗邻,北与由旺镇相连,行政区域面积143.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仁和镇地处施甸坝中部,两山夹一坝。

气候

仁和镇属中亚热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仁和镇辖20个行政村:仁和、复兴、杨家山、交城县、勒平、丛杆、菠萝登、银滚坡、金鸭塘、瓦房、中和、慈姑、热水塘、保场、苏家、张家、五楼、土官、查邑、菠萝,下设25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仁和镇辖14个社区、6个行政村:仁和社区、瓦房社区、热水塘社区、复兴社区、勒平社区、中和社区、杨家山社区、张家社区、保场社区、土官社区、苏家社区、查邑社区、菠萝社区、五楼社区、金鸭塘村、银滚坡村、丛杆村、茨菇村、菠萝登村、交邑村, 镇人民政府驻仁和村。

人口

2011年末,仁和镇总人口53596人。总人口中,男性26786人,占49.98%;女性26810人,占50.0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2779人,占98.47%;汤子博、回、佤、布朗等22个少数民族,共817人,占1.5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87人。

2017年末,仁和镇常住人口为51833人。

截至2019年末,仁和镇户籍人口为5506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仁和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071万元,财政总支出1823.7万元。

2019年,仁和镇有工业企业2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4个。

农业

仁和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食用菌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

商业

2011年末,仁和镇在册个体工商户有726家,从业人员730人。

金融业

2011年末,仁和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926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仁和镇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1113人,专任教师48人;小学21所,在校生3727人,专任教师239人;初中2所,在校生2425人,专任教师154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303人,专任教师91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仁和镇山区村架设直播卫星接收机1982套,建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站45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仁和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20张,固定资产总值347.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7人,其中执业医师11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11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7630人。

社会保障

2011年,仁和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70人;农村五保供养594人。参加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363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23923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28人,参加新农合47630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仁和镇有邮政网点2个。电信服务网点2个。

交通运输

2011年,仁和镇有施甸县至707公路从南至北穿境而过,镇境公路总长286千米,公路村村通,山区各村通客运班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