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山
圆通山位于上杭县珊瑚乡,海拔1041米,山内气候温暖,常年云雾缭绕,年无霜期达299天以上。山内有良田200余亩,山地千余亩,素有“玩在紫金山,食在圆通山”之美誉,极为适合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该山又是闽西较著名的佛教基地,从明朝成化年间就有僧人在此开山立教,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九寺八刹三十六景等著名景观,虽不少已遭毁坏,但仍保存了不少人文古迹。
简介
圆通山,海拔千余米,名为圆通山,当地人原来并不如此称呼,因整座山看上去像个圆形木桶,而是观其形呼其名为“圆桶山”。明朝成化六年(1470),宗鉴和尚在这里建寺庙并命名为圆通寺。“圆通”是观音三十二名号之一,观音又称为“圆通大士”。所以,“圆通寺”通常就是供奉观音的寺院。自从山上有了圆通寺之后,因“桶”和“通”音相近且“圆通”的名称更有灵气,于是“圆通山”就代替了“圆桶山”。圆通山也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每年吸引着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等周边县市的释迦牟尼弟子前来朝拜。
历史
明朝成化六年(1470),宗鉴和尚在这里建寺庙并命名为圆通寺。明末清初,曾经考取明朝进士,做过明朝官员的江南人士九一(不知其俗名和籍贯),在遭受到国破家亡的惨变后,祝发出家成为临济宗僧人,九一和尚于清朝顺治七年(1650)来到圆通山,他阐扬佛理,广布功德,四方僧徒云集,最多时“饭僧数百众”(清乾隆《上杭县志》)。九一和尚修筑了十分壮观的宝殿层楼,华堂宽敞,菩萨林立;创建了泗州亭、洗月池、白拂泉、犁云亭、七星岗、佛子水诸多胜地;开垦了寺庙周围百余良田,种植稻谷和经济作物;山中所产“圆通茶”是茶中珍品。“食在圆通山,玩在紫金山”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后,九一和尚的徒弟幻机法师和半石堂头及来自江西汉仙岩静室的羽坪上都是圆通寺的高僧,这里成了闽西、粤东、赣州市的著名丛林。
明朝遗民,与九一和尚一样对清朝有国仇家恨的杭籍著名诗人刘坊(别号石,著作有《三才指掌》、《八家翼》、《前八家》、《古诗盼》、《天潮阁集》等)于清康熙帝十九年(庚申岁1680)、二十年(辛西岁·1681)两次来到圆通寺,写下《黄梅山拜九一和尚塔兼呈其法嗣幻机大师二首》和《辛酉季夏避暑圆通寺四首》等诗。表达了诗人对九一和尚的敬仰爱慕以及对圆通寺自然风光和寺庙建筑的赞赏喜爱。
历史走到清末,同治三年(1864),寺殿被太平军烧毁,光绪三年(1876)珊瑚乡的胡、陈两姓群众集资修复后堂,光绪六年(1879)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上杭县石砌人钟宝三捐资修复前堂。光绪九年(1883),不满官场尔虞© 2020 Baidu - GS(2019)5218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我诈的汀邵福宁各镇总兵钟宝三辞职返乡,隐居圆通山带发修行,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也留下了不少的传奇故事。钟宝山在任提督时,原配夫人病故,治丧期间,热闹非凡,百官奔丧,烛礼成山;丧事毕,钟提督面对万两烛礼白银,看出人间势利,便奋笔疾书一纸“锦囊”,密封授予管家,吩咐道:“待我钟某人升天之日,拆开悬挂之,切记勿误”。同时叫管家将全部烛礼银两运回家乡上杭县,资助慈善事业。钟提督退隐圆通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钟宝三73岁时在佛堂盘腿伏案升天,老方丈为他设置“升天灵堂”,超度佛事七天七夜,其间除钟宝山宗亲和四方善男信女外,未见官府一士一卒登场吊唁,在第七天午后,老方丈虔诚地从灵堂神台上取下当年老管家背地里叫他保存的“锦囊”,这是一个油纸捆扎的纸卷,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副正楷对联,写着:“夫人死百官临门,将军亡一卒不至”。老方丈感慨万千,交代该对联作为寺院宝藏留下,并刻在门柱上警示世人。被时人称为“近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大埔县范荑香女士有《赠钟军门》诗:“一代勋名百战身,今朝了悟脱红尘。青天欲广西壮族自治区方佛,选到皇家柱石臣”。至今仍传说在祥云瑞气的日子里,可见金顶佛光,在殿前大柱上,留有退隐在此的清朝光绪年间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的“锦囊”墨宝,那铁画银钩的犀利笔锋,无情地刺向炎凉世态
参考资料
圆通寺(福建上杭县圆通山) - 美篇.美篇.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