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永修县云居山登山公路10公里处(路全长15公里),巨石为岗,名观音岩,寺宇坐西北向东南,前临周田,远眺鄱阳湖,南瞻梅岭,河山壮丽,一览无余。后倚云居主山五老峰脉。外围是“千重台拥浮幢寺”,“十丈莲攒泰华图”(清·晦山和尚咏云居)的众多“莲瓣”之一,地势雄伟,天然胜境。
正文
圆通寺创建于清代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开山祖师讳庆号伞居,从四海共称古佛(《云居山志》)的愚观衡和尚秉受具足戒。明一禅师继承发扬颛愚和尚的农禅苦行,不靠外缘的优良传统道风。“鸡鸣奉佛,日晓耕山”(《碑铭》)曾先后两次修建圆通禅院(即该寺),还重修过云居山的仰天窝、瑶田寺和光隐寺等多处寺宇佛像。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圆寂,世寿77,僧腊68。其墓并碑铭经历300余春秋,至今仍完好遗存于本寺右后方松林间。
明一禅师圆寂以后,本寺几经兴废,虽无可考,但是数百年来香火未断,隐修衲子,住静高僧,犹若行云流水,频有往来。
进入80年代,政通民和,国运瑞昌市,在政府关怀支持下,该寺得以恢复重建。此次重建本寺者,为慧莲(又名隆莲)比丘尼,她先是在附近结茅栖修,承蒙一诚大和尚指示,移至圆通古寺遗址,缚茅庐居,胼手足,披荆斩棘;晨钟暮鼓,久沉再响:铁头生涯,挥汗连云,并得其俗籍黄梅县熊氏亲族之力,由寂祥大德董工及真如禅寺鼎力垂助,从1981年到1987年,由微至着,集腋聚沙,建成此寺,共居尼僧净侣10余人,继承先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家风)精神,苦行励修。
寺前30米有幽冥钟亭一座,梵钟洪响,昼夜相续,祝愿国泰民安,普利冥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