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蜻蜓目
原蜻蜓目(英文名:Protodonata),是一种古生代大型昆虫目,出现于晚古生代,并于三叠纪末灭绝。
原蜻蜓目体形庞大,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有的原蜻蜓目成员翼展达到了66厘米,早二叠世的二叠拟巨脉蜓翼展达70厘米。原差翅亚目目的腿部具有短刺,体长43厘米,身体大部分都是腹部。雄性腹部末端具有身体,用于交配时抱持雌性。
历史
原蜻蜓目出现于晚古生代,在中-晚三叠世进入辐射期,于三叠纪末灭绝。
形态特征
原蜻蜓目体形庞大,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有的原蜻蜓目成员翼展达到了66厘米,早二叠世的二叠拟巨脉蜓翼展达70厘米。原蜻蜓目的腿部具有短刺,用于抓紧挣扎的猎物。这个结构十分重要,因为这些掠食者在飞行中捕猎,必须在咬死猎物之前将对方抓牢。它们的猎物一般包括古网翅目(见图)和蛛形纲以及小型陆栖脊椎动物。大多数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的原蜻蜓目化石仅为翅膀碎片。和现生差翅亚目不同,原蜻蜓目的翅膀缺少翅痣。妞痣是翅膀上充满血液的色斑,作用可能是保持平衡。原蜻蜓目的翅膀很大但身体很小。它们体长43厘米,身体大部分都是腹部。雄性腹部末端具有身体,用于交配时抱持雌性。现生雄性蜻蜓的生殖器位于腹部基底,而原蜻蜓目的生殖器位于腹部未端。
相关事件
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海春研究员主导的“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成员、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大燃等,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深底沟剖面上三叠统白碱滩区组发现了一枚保存较好的大型原蜻蜓目化石,因其具有独特的翅脉系统建立了一个新科:中国三叠蜓科(Sinotriadophlebiidae fam. nov.),归属于Triadophlebiida支系。
参考资料
准噶尔盆地发现三叠纪大型原蜻蜓目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2025-01-17
这个生物界最理想的“无人机”,曾是“空中巨无霸”.光明网.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