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柿蒂虫

柿蒂虫

柿蒂虫(学名:Kakivoria flavofasciata Nagano)是鳞翅目、举肢蛾科动物。是农业害虫,危害作物柿。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15~17毫米;雄成虫较小,体长约5.5毫米,翅展14~15毫米。头黄褐色,有金属光泽。胸腹和前后翅紫褐色,胸中央黄褐色。前翅近顶端有一条由前缘斜向外缘的黄色带状纹。尾部及足黄褐色,后足胫节具长毛。卵乳白色,后变淡粉红色,椭圆形,表面有细微纵纹和白色短毛。幼虫老熟时体长约10毫米,头黄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暗褐色,背面淡暗褐紫色。中、后胸及腹部第一节色较淡。蛹长约7毫米,褐色。茧呈长椭圆形,污白色,附有虫粪、木屑等物。

为害症状

幼虫从柿蒂蛀入果心,食害果肉,蛀孔有虫粪和丝混合物

发病特点

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干枝老皮下,根颈部,土缝中,树上挂的干果、柿蒂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来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虫飞翔力差,白天停留于叶背面,夜晚活动、交尾产卵。每雌虫产卵10~40粒,卵产于果柄与果蒂之间,卵期5~7天。第一代幼虫自5月下旬开始蛀果,先吐丝将果柄与柿蒂缠住,使柿果不脱落,后将果柄吃成环状,或从果柄蛀入果实。-头幼虫可为害5~6个果。6月下旬至7月下旬,幼虫老熟后一部分留在果内,另部分在树皮下结茧化蛹。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害,造成柿果大量烘落。8月中旬开始陆续老熟,越冬下树在8月底至9月上旬。

防治方法

(1)2月中旬起彻底刮除树干枝老翘皮。树干下培土堆,高20厘米以上,范围距树基60厘米,6月中旬后扒除。堵树洞,用黄土掺石灰,3比l混合,堵严抹死,压低越冬虫量。

(2)树上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幼虫发生高峰期,应各喷两遍药,每次药间隔10~15天。如虫量很大,应增加防治次数。可用20%菊马乳油1500~2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0%杀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加50%敌敌畏乳油1:1混合1000~ 1500倍液。喷药着重果实、果梗和柿蒂。

(3)人工树上摘虫果,地下拣落果。从6月中旬至?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每代都应集中拣2~3次,集中虫果深埋。晚秋摘除树上残留的柿蒂。

常用药剂

敌敌畏 杀螟硫磷 对硫磷 菊马 甲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