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鸂鶒

鸂鶒

1.,亦作“鸂鶆”。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同名唐诗,详解见下文。简体“鶒”。

2.祁县方言中特指讨人喜欢的意思。常用作不鸂鶒,一般指不招人喜欢的人。

有关信息

很多时候古人使用的鸟名并不是很准确,甚至不一定是指一种鸟,而是一类鸟,比如清代文职补子一品丹顶鹤和二品所绣锦鸡,究竟是哪种鹤以及哪种锦鸡都并未详加说明。所以我认为对于古代鸟名,很多时候不能太较真,古人对鸟类的分类和鉴别比较模糊。如果定要弄个分明,提供一些资料:韩学宏所著的《唐诗中的鸟类》一书中认为,鸂鶒是凤头潜鸭,它又名紫鸳鸯。鸂鶒在很多古人诗句中都出现过,杜牧杜甫都有诗句提及。李时珍说,鸂鶒比鸳鸯大,喜欢成群活动,毛色以紫为主。故名紫鸳鸯,李白的“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指的就是鸂鶒。

供参考。对于古人的鸟类名称,不必太过仔细,连很多工笔画的鸟都不准确,中国人讲究神似。

形态特征

鸂鶒的体型比鸳鸯大,毛色以紫色为主,因此也被称为紫鸳鸯。在古代,鸂鶒的名称并不一定指特定的鸟类,而可能是一类鸟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鸂鶒比鸳鸯大,喜欢成群活动。

文化与艺术

鸂鶒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如杜牧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中都有描写。在明清两代,七品文官的官服补子上绣有鸂鶒的图案。此外,宋代朱敦儒还创作了词牌《双鸂鶒》。

词语解释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顾嗣立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彩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明清两代,七品文官官服上的补子就用鸂鶒。唐·杜甫《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

更有澄江市销客愁。无数差翅亚目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全唐诗

五代十国诗人毛文锡也写过鸂鶒: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毛文锡《醉花间》

宋代朱敦儒还特地创了个词牌叫《双鸂鶒》:

拂破秋江烟碧,一对双飞鸂鶒。应是远来无力,相偎梢下沙。

小艇谁吹横笛,惊起不知消息。悔不当时描得,如今何处寻觅。

——朱敦儒《双鸂鶒》

明、清两代的七品文官官服补子上绣的就是鸂鶒。

宋代辛弃疾也写过鸂鶒:

溪回沙浅,红杏都开遍。鸂鶒不知春水暖,犹傍垂杨春岸。

片帆千里轻船,行人想见敧眠。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辛弃疾《清平乐·溪回沙浅》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杜甫官池春雁(其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