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从正

张从正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男,字子和,自号戴人,金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金朝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从正学习并推崇刘完素的学术观点,通过临床实践,大胆革新,提出治疗一切疾病,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成为“攻邪派”的鼻祖;主张治疗以食补为主,并反对乱用温热药物峻补的方法;张从正根据《黄帝内经》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针刺放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对《内经》针刺放血的一大发展。

张从正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是他弃官后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于公元1220年前后,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一书,共15卷,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他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并丰富了许多内容,成为一代名医,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因家乡民权为重春秋时期戴国,而自号“戴人”。十余岁时承庭训,跟随父亲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弱冠成器,二十余岁悬壶应诊。

工作经历

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用的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是天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京及徐州市、汴京、商丘市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又有人称他为“张宛丘”。

完颜珣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金正五年(公元1228年)冬,张从正卒,享年72岁。

主要成就

教学成就

学术思想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就象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他认为,“《黄帝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对于患病之人,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往往会以粮资寇,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子和认为应当十分重视食补,也即“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正因于此,张氏又十分重视人体之胃气的盛衰,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食补的效果,保护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就能够恢复。

临床经验

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应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由于病邪在上,均可用吐法。当然,他所称吐法,不仅仅指涌吐而言,“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具体应用上,一般情况下,凡吐至昏眩,可饮用冰水可解,没有冰水,服用凉水亦可。此外,有一些不适应使用吐法的患者,如性情刚暴、好怒喜淫、信心不坚、病势临危、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自吐不止,诸种血证等,均在禁用吐法之例。

对于下法,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即将通达气血,祛除邪气,使之从下而行的多种治疗方法统归于下法。由于张氏对下法的概念范围的扩大,因此张氏下法的适应范围亦是十分广泛的。诸如胃肠部有各种结滞;伤寒大汗之后而因劳而复发,热气不尽者,杂病腹中胀满疼痛不止而内有实邪者;目黄、九疸、食劳及落马、堕井、打扑、闪肭、损伤等外伤引起者,均可选用下法。此外,张氏还列举了三十味常用攻下之药,诸如大戟牵牛芫花巴豆、甘遂等峻烈攻下之品均在其列,而且对一些毒性药物的应用,提出应当慎重,既强调其治疗作用,又注意其弊端与副作用,可见其应用是十分娴熟的。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张从正承袭《黄帝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完素之学,创“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在临床上,张姓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情志治疗方面很有特色,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张氏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后世纪念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文献记载

毛德西.《从考城沿革谈张子和故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1987年03期:“张从正,金朝睢州考城城人,郜城在民权县吴屯村。”

人物评价

张从正在医学上的造诣深厚,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史》对他的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参考资料

金元四大家之张从正.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2023-12-22

张从正.兰考县人民政府.2023-12-22

中华民族名医像(33):张从正.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3-12-22

【岐黄·分享】名医名家——张从正.搜狐网.2018-12-28

张从正 - 名医 - 中医世家.中医世家.2022-02-11

金代医学巨擘——张从正的生平与贡献.趣历史网.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