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姓
牛姓,中国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子姓,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裔、宋国司寇牛父。“牛”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10位,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第113位。
春秋时期牛姓发祥于今商丘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牛姓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唐末,陕、甘两地之牛姓南迁四川省,东越黄河进入山西省,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等地。宋朝时牛姓约有5万多人。明朝牛姓人口激增,约有11万人。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省、安徽、山东省、河北省、东北三省等地。清代,山西的部分牛姓走西口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各地。
牛姓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51%;其次为安徽、山东、甘肃省、湖北四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其中,河南最多,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截至2023年7月)。牛姓历代名人众多,其中包括赵国国君赵烈侯师傅牛畜,隋吏部尚书牛弘,唐朝宰相牛仙客,五代十国词人牛峤,北宋抗金英雄牛皋,南宋名将牛富,明末谋士牛金星,清代武状元牛凤山等,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牛姓名人有53名。
历史渊源
牛姓起源
源于牛国
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周文王的重孙遇见一名牛医,他精通韵律,遂拜其为先生,赐封之邑叫牛国。这位牛医后晋升为太常卿,职任协律郎,以牛国国名为姓氏,称牛氏。传至该支牛氏先祖牛孝时,曾参与制定雅乐,他按照君主旨意改造了前世的金、石乐器,编制了武舞之乐以赞颂君王功德,舞乐编成后,君主对此非常满意。后来牛孝还时常创作出新的乐曲。依《灵台牛氏家谱》的记载,说明了该支牛氏家族的起源,而且应当是牛氏渊源最早的一支,是为牛氏之始。
源于子姓
牛姓主要出自子姓。姬发灭商后,封帝辛的庶兄微子于宋(今商丘市),建立宋国,以继承商汤的祭祀。到春秋后期,宋昭公时有大臣司寇牛父,是宋微子的后裔,牛父是其字。宋武公时,北方游牧民族狄(长狄瞒部)屡次侵犯宋国,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今河南封丘),以身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其后世子孙敬且尊之,以其名为氏,称牛父氏,后又改为单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牛氏正宗。故牛姓后裔尊奉牛父为得姓始祖。宋昭公立牛父的后代为牛氏族,以其字为氏。子姓牛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春秋时郑国有牛首邑,邻近宋国,故城在今通许县东北。战国时楚国有牛兰邑,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此两邑或许就是宋司寇牛父的封地,或为牛氏族曾居住过的地方。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开国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历来河南省多牛姓,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爱将牛皋就是河南鲁山人。直到今天,全国四分之一的牛姓仍聚居在河南。
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OX,以待国之政令。”这个“公牛”,绝不是指雄性公牛,“公”是一种中央政府的官称。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政权,模仿周制亦设置典牛中士一人,其职能就是如同牛人,官秩正二命(正八品)。在牛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牛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辽朝时期的牛栏都统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栏都统领,并非是放养牛羊马等牲畜的官吏,而是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在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二年(契丹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创建契丹国之后设置的一种防御性机构官称,掌管牛栏都统领司,隶属于南京元帅府,取牛栏防兽之意,与其它诸司共同备御北宋王朝。南京元帅府归属北面院管辖。牛栏都统领分为“都统领”、“副统领”,为牛栏都统领司的最高正、副长官,属于北面防官,专职领军抵御宋军的进攻。在契丹国在后汉高祖刘暠天福十二年(大辽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定国号为“辽”之后,一度撤消了牛栏都统领司,改为北面防御司,在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又复名“契丹”,北面防御司又改回牛栏都统领司;到了赵曙赵曙治平三年(耶律洪基耶律·洪基清宁十一年,公元1066年)再次恢复国号为“辽”之后,最终撤消了牛栏都统领司。在此际之后,有一些牛栏都统领、牛栏副统领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牛氏,后逐渐融合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改姓
出自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源于少数民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满汉大臣传》、《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等,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前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所组建的忙忽惕氏族部落,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氏。忙忽惕部起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著名的“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与孛尔只斤·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忙忽惕·畏答儿率领下归附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的历次战争。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忙忽惕·畏答儿与兀鲁兀惕人术赤台同为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先锋,冲垮敌军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孛尔只斤·铁木真转危为安。后来在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人跟随铁木哥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也有一部分忙忽惕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今中蒙界河)。在今奈曼旗(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宁城县(今内蒙古赤峰宁城)、翁牛特(今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阜新市(今辽宁阜新)、喀尔喀(今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族人。蒙古族忙忽惕部在元朝末期开始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分支:一为莽努特氏,一为莽格努特氏。后来皆有满族引其为姓氏者,满语分别为Mangnut Hala、Manggen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莽努特氏和莽格努特氏皆多冠汉姓为牛氏、何氏等。
源于纳西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时期,在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区,有数位土把总,皆为牛氏,是纳西族酋长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者,其后裔子孙世代称牛氏至今。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1.满族哈萨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和速嘉部,满语为Hasala Hala,汉义“快走的牛”,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沈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归镶黄旗包衣管领,后冠汉字单姓为牛氏。2.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牛”,世居兰河山(今小兴安岭西南侧),后有冠汉姓为牛氏者。3.满族牛佳氏,满语为Ni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牛氏。4.满族牛伦氏,亦称纽罗氏、钮抡氏,满语为Niolun Hala,汉义“彩虹”,世居巴林(今黑龙江省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齐齐哈尔市(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努氏等。5.满族牛王吉颜氏,源出天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酿剜部,金朝时期称女真碗部,满语为Niowanggiyan Hala,汉义“绿色”,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所冠汉姓为牛氏、钮氏等。6.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桓,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西丰县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省虎林东北部)、讷殷(今抚松县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兄弟、朱氏等。7.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官”,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牛氏、吴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历代沿革
牛氏在春秋时发祥于今商丘市,战国末期的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之地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见诸史册之牛氏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氏有入今河北省、陕西省等地者。两汉时期牛氏历史人物有:张掖市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人(今甘肃临洮)牛邯、外黄令陇西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县任职,牛辅为甘肃临洮人董卓的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氏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氏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氏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氏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氏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唐末至五代十国,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氏有南迁四川省,东越黄河进入山西省者,而中原之牛氏则播迁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氏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省、安徽、山东省、河北省、东北三省等地。清朝,有山西牛氏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氏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氏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
人口分布
古代分布
春秋时期牛姓发祥于今商丘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唐末,陕、甘两地之牛姓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省、安徽等地。宋朝时牛姓约有5万多人。明朝牛姓人口激增,约有11万人。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山西的部分牛姓走西口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
当代分布
牛姓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51%;其次为安徽、山东、甘肃省、湖北四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其中,河南最多,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截至2023年7月)
牛姓文化
郡望堂号
牛姓的郡望是陇西郡。牛以太史为其堂号。“太史”堂号出自唐牛凤及。牛凤及撰《唐书》,年代自高祖武德年始,到李显弘道年止,共计一百一十卷。后人称其为太史公,因以为堂号。陇西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宗祠楹联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上联典指南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隋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刘秀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此联为唐代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原文:八神扶玉,六羽警瑶谿。戒道伊川北,通津涧水西。御图开洛匮,刻石与天齐。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微臣矫羽翮,舞接鸾鹥。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上联典指唐朝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朝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人。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上联典指唐代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族规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牛姓族谱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牛姓族谱41部。牛姓的家谱有:《牛氏祠宗家谱》;《牛氏祠宗家谱》;《偃师牛庄牛氏家谱》(偃师区牛庄);《温县牛氏家谱》(温县电器厂);《安阳东傍佐村牛氏家谱》(洪洞县县志办藏)。
字辈
民国8年牛鸿宝修《牛氏族谱》,济宁市牛姓一支字辈谱为:“延庆安正泰,宏业兴家邦”。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安阳东傍佐村《牛氏家谱》统一字辈谱20字:“河海江湖京,福贵山川津,云龙西广台,安宁林古新”。桓台县牛家庄牛氏一支字辈谱:“家廷如克茂,伟继兆万年,聿修维正业,丕承笃乃先”。
姓氏名人
以上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三国时期,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元和姓纂》写“辽”,《隋书》写“尞”)。当时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 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
参考资料
殷墟文化丨“我最”牛带你穿越千年 聊聊百家姓中的牛姓.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4
牛姓源流.中国家谱编印基地.2024-01-24
姓氏起源 |百家姓——牛姓起源.搜狐网.2024-01-24
牛姓历代名人.大众网大众数字报.2024-01-10
“我最”牛带你穿越千年 聊聊百家姓中的牛姓.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1-27
上虞姓氏.上虞图书馆.2024-01-25
牛(niú)姓.大槐树.2024-01-25
古史荟丨“笑死牛皋,气死兀术”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牛皋.百家号.2024-01-28
百家姓-牛.大庆高新区人民法院.2024-01-24
《奉和受图温洛应制》牛凤及 翻译、赏析和诗意.古诗句网.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