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是一首中国军歌,由贺绿汀于1938年元旦创作。这首歌曲描绘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游击队员与侵华日军作战的情景。歌曲的旋律改编自英国的《The British Grenadiers》。《游击队歌》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也是上海乐团合唱的歌曲。
这首歌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有演唱。它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展现了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表达了游击队员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歌曲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迅速传唱开来,激励了军民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将这首歌推广给全军,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该歌曲在1993年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优秀曲目奖,并于2015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创作背景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市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音乐家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
1937年冬,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部队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年底,他们到达山西省重镇临汾市。在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现尧都区刘村镇),他们与指战员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听取了朱德、任弼时、贺龙等首长的报告,从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贺绿汀对着小小的油灯,将那些零碎、片断的音乐形象一下子缀成一个整体,连词带曲,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歌曲《游击队歌》。
歌曲歌词
•第一段: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第二段:
哪怕日本强盗凶,
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
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
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
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不分穷,不分富,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不论派,
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
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
世界和平现曙光!
歌曲鉴赏
歌曲旋律
《游击队歌》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歌曲结构
《游击队歌》是带有对比性中句的三段式为结构。
第一乐段从纯朴流畅的音调和轻快敏捷的节奏开始,在发展中不断进行音域扩充,音乐形象充满动感。
第二乐段转入属调,雄健有力的对比主题充满自信和力量。
第三乐段是第一段主题的再现,把游击队员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游击队歌》作为一首四部混声合唱歌曲,其中含复调因素的和声学织体为全曲提供了生机勃勃的动力。
社会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游击队歌》一直在全军中广泛传唱,并多次列入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的歌曲,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歌咏活动的必唱曲目。《游击队歌》也曾有其各种改编曲,其中作为军乐曲的《游击队歌》更为动人。
在1964年首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根据《游击队歌》编排的《游击队舞》无疑是这首军旅歌曲最形象的阐释。
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延安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时,郑重地提出:“在这里应该挂上一幅《游击队歌》曲谱照片。”由此可见《游击队歌》的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这首《游击队歌》毫无争议地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游击队歌》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获得荣誉
重要演出
发行信息
参考资料
【民族精神 伟大征途】贺绿汀与《游击队歌》.央广网.2023-11-01
新四军战士吕其明解放后创作《铁道游击队》主题歌.中国新闻网.2023-11-01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名单发布.新华网.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