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昌路

武昌路

武昌路,元代行政区名。唐初为鄂州市,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军。宋为鄂州,属荆湖北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鄂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1301年),改为武昌路,下辖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武昌县7县。武昌路和湖广行省的治所均设于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武昌路为武昌府

元代武昌路自大德五年始置,至元末改武昌府,武昌路建制存在时间63年。武昌路辖境大约在今湖北省武汉市以及鄂州市一带。

历史沿革

尚书·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谓之夏。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汉书·艺文志》:郡治清西陵应劭曰: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区东汉因之建安中,黄祖始治沙羡。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武昌县,以为行都。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晋江夏郡移治安陆县。宋又分武昌更置江夏郡治汝南郡,即故沙羡县也,兼置郢州。齐因之。梁分置北新州寻又分北新置土、富、徊、泉、五州,而江夏郡如故。隋平陈,郡废,改置鄂州市隋炀帝初,改为江夏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乾元初,仍为鄂州元和初,置鄂岳观察使治此。宝历初,又为武昌军节度,后改废不一。详州域形势。五代十国唐遥改武清军。南唐因之《志》云:南唐亦置武昌军于此。《宋志》曰:宋初仍名武清军。至道二年,始改鄂州。是南唐亦曰武清也。宋仍曰鄂州亦曰江夏郡、武昌军。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五年,曰武昌路。明初,改为武昌府清代因之。

行政区划

元代武昌路

隶属:湖广行省

下辖七县: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武昌县

史料记载

元史

元史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武昌路,(上。)唐初为鄂州市,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军。宋为荆湖北路孛儿只斤·蒙哥末年,世祖南伐,自黄州阳罗洑,横桥梁,贯铁锁,至鄂州之白鹿矶,大兵毕渡,进薄城下,围之数月,既而解去,归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从阳罗洑南渡,权州事张晏然以城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并本道安抚司。十三年,设录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随省处例罢宣慰司,本路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县七。录事司。县七:江夏区,(中。倚郭。)咸宁市,(下。)卷口鱼,(下。)蒲圻,(中。)崇阳县,(中。)通城,(中。)武昌。(下。宋升寿昌军,以其为江西冲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升散府,治本县。后革府,以县属本路。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口六万四千五百九十八。)

新元史

新元史

卷五十一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武昌路。上。宋鄂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一年,归附,置安抚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为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

录事司。至元十三年置。

县七:江夏区,中。倚郭。咸宁市,下。卷口鱼,下。赤壁市,中。崇阳县,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县,升为寿昌军,后复为县,又再为军。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县为武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