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而非一种疾病。胆汁淤积常因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炎,药物中毒性和酒精性肝病,胆石症或肿瘤等因素引起。胆汁淤积表现有皮肤、眼巩膜黄染、瘙痒症等。胆汁淤积主要依靠针对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胆汁淤积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胆流障碍可发生在从肝细胞,胆小管到Vater壶腹整个通路中的任何一处。临床上区别肝内与肝外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胆汁淤积经治疗后多数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不治疗或治疗不当,预后不良。

发病机制

肝窦基侧膜和毛细胆管膜改变;细胞骨架改变;胆汁分泌调节异常;细胞旁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胆管和肝内胆管阻塞。

就诊科室

起病原因

主要症状

临床检查

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

诊断

主要症状是黄疸和皮肤瘙痒。黄疸的深度和持续时间视不同病因而异。皮肤瘙痒可在黄疸出现前发生,到淤胆肝病晚期,瘙痒可消失。长期严重的淤胆可见皮肤黄瘤。淤胆的继发表现有:脂肪吸收障碍导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脂溶性维生素D、K、A吸收不良导致的骨病、夜盲症和出血倾向等。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重点排除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主要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是胆汁淤积最具特征的肝功能异常,通常首先出现;血清γ-谷氨转肽酶在大多数胆汁淤积疾病均不同程度升高;慢性胆汁淤积患者血脂常显著升高,主要是磷酸甘油酯和总胆固醇。血清脂蛋白也增加,为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一种异常的脂蛋白X(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具有鉴别意义。影像学检查了解有否胆道梗阻及梗阻的具体病因。

探讨胆汁淤积的病因

判定是肝内还是肝外胆汁淤积,需根据超声、CT、MRCP/ERCP/PTC/超声内镜等检查。

对肝内胆汁淤积,还要明确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遗传性胆汁淤积的识别是基于排除获得性病因,一般应当做肝穿刺以探索肝实质性病变。

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

针对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主要危害

疾病预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