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SUN YAT-SEN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是中山大学二级学院,位于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前身是1924年建校伊始成立的生物学系,是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单位。现任院长是贺雄雷

生物学系创立初期,只设立生物学一个专业。1935年成为中国高校五大生物学系之一。 194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52年经院系调整,生物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设立了动物界植物学专业,并相应设立动物学、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又成立了植物生理、动物生理、达尔文主义和遗传学、昆虫学、生化、微生物等教研室。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至1991年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期间,生物学系设立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研究生。2014年5月,在生命科学学院基础上,组建生命科学大学院,下设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与进化学院。2015年11月,学校恢复生命科学学院建制,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学院进入发展新阶段。2024年,学院正式成立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2025年2月20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办了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

截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设备数量4100台件,设备总值近2600万元,承担校内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药学专业和医学院八年制等5个专业、1200余名学生、17门课程近250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均20 万人时数。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369,专任教师146名,其中教授75名,副教授71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杰出人才11名、国家优秀人才22名、全国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名、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113名。学院博士生421人,硕士生630人,本科生606人。

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学名师2名和南粤优秀教师3名,本科生连续五年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1907年成立的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1924年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合并成为广东大学生物系(1925年改中山大学),1991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大体上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24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创立生物学系至解放初期院系调整。

生物学系创立初期,只设立生物学一个专业,招生人数很少,但在中山大学已具重要地位。1935年成为中国高校五大生物学系之一。一批知名学者,如费鸿年陈焕镛罗宗洛辛树帜朱洗张作人董爽秋任国荣吴印禅戴辛皆、于志忱教授等曾在此执教。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罗定、连州市等地办学。 194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第二阶段

院系调整至“文革”结束

1952年经院系调整,生物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设立了动物界植物学专业,并相应设立动物学、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又成立了植物生理、动物生理、达尔文主义和遗传学、昆虫学、生化、微生物等教研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教授领导昆虫生态学研究室。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和科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三阶段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至1991年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期间,生物学系设立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研究生,而后昆虫生态室扩充为昆虫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昆虫学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第四阶段

1991年,学校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至今

学院在早期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研究领域从宏观向微观延伸,基础与应用互补,教学与科研并重,逐渐发展了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目前,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规模、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2014年5月,在生命科学学院基础上,组建生命科学大学院,下设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与进化学院。2015年11月,学校恢复生命科学学院建制,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学院进入发展新阶段。

办学条件

学科体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中,其生物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且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高峰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全球1‰ 。且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均入选 “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生物科学先后入选国家“拔尖计划”1.0和2.0名单。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级以上一流课程11门,课程思政覆盖率100%。

专业介绍

教学平台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基因功能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学院以生命科学大楼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生命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形成了通用生物技术平台、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平台、植物与昆虫生态互作平台、动物研究平台和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平台,为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2024年正式成立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

硬件设施

截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设备数量4100台件,设备总值近2600万元,承担校内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药学专业和医学院八年制等5个专业、1200余名学生、17门课程近250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均20 万人时数。

学院拥有生物博物馆,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马文辉堂为馆址,始于上世纪初的岭南学堂(Canton Christian College)标本馆和原岭南自然博物采集所,是首家纯高校属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截至2025年3月,学院现有馆藏约120万号,由动物、昆虫、植物、化石标本馆和竹种标本园组成,最早标本采集于1808年。生物博物馆华南地区动植物区系特色明显,是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和生命科学教学重要平台,是国家动、植物标本资源库分库。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369,专任教师146名,其中教授75名,副教授71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杰出人才11名、国家优秀人才22名、全国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2名、专职研究人员(含博士后)113名。学院博士生421人,硕士生630人,本科生606人。

机构设置

学院领导

历届领导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学术交流

2018年8月8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江苏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比赛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取得优异成绩,斩获多项殊荣。9支队伍参赛中,5支队伍进入决赛,获得两项一等奖和三项二等奖,另有3支队伍获得三等奖

2023年10月27日下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金虎教授前往佛山三中,为千余名高二学生开展了题为“探秘神奇的生物钟”的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也是佛山三中卓雅名家讲坛的一次活动内容。

2025年2月20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办了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聚焦“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及“整合科学”专业的技能提升训练等特色课程,总结经验并规划未来发展。会议由崔隽副院长主持,杨建华教授等15位专业技能提升指导委员会的老师参加。

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10亿元,获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9项省部级一等奖,在国际顶级刊物NCS及其子刊发表众多高水平学术文章。同时,以重大科技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生物科技成果推广为切入点,在水产育种、禽畜养殖、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单个科研成果转化金额高达1.2亿,新成立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培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国际前沿基础研究为引领,充分利用“健康中国”“生物安全”“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和区位优势,紧扣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生命健康、种业安全”两大核心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生命健康基础理论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研究,搭建“科研大平台”,围绕生命组学、免疫与衰老、微生物智造和生物防治、养殖动物健康与安全、植物逆境生物学、生态与进化六个主攻方向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培养有原始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能为国家解决生命科学领域重大问题的学界业界领军人才。截至2023年12月,其在历年培养的毕业研究生中已有两人获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活动

2024年11月3日上午,中山大学生物学科创建100周年庆典大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梁銶琚堂召开。同年11月27日,实验中心教职工党支部组织了我院28名实验技术人员参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生物学相关平台的党日活动。

2024年12月28日至30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届青年学者学术节在广州市校区南校园成功举办。本次学术节由生命科学学院主办,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及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共同承办,旨在为全球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一个聚焦学术热点、探索学术前沿、探讨合作发展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有志于加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者提供深入了解中山大学及生命科学学院的机会。

校企文化

杰出学者

相关事件

2025年3月,因有机构/个人冒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义,线上线下组织收费研学、科研实践等活动。3月3日,学院官方微信声明未授权此类活动,提醒公众警惕,通过官方途径核实信息,避免误导和经济损失。

获得荣誉

2020年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大会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大生命科学学院束文圣教授牵头完成的《重金属矿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直接植被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截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学名师2名和南粤优秀教师3名,本科生连续五年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历史沿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学院领导.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学院简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生命科学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深化生物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生物技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生物科学专业(强基计划).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生物科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生态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生物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机构设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历届领导.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祝贺我院师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我院郭金虎教授赴佛山三中进行科普讲座.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百年生科,智启未来——中山大学生物学科百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实验中心教职工党支部参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日活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百年生科,智启未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届青年学者学术节成功举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杰出学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03-06

警惕虚假活动!中山大学发声明:未授权任何收费游学活动.潇湘晨报.2025-03-06

中山大学24项科技成果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m.mp.oeeee.com.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