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特拉斯棕熊

阿特拉斯棕熊

阿特拉斯棕熊学名:Ursus arctos crowtheri)是棕熊的一个亚种,也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分布区域曾经从摩洛哥利比亚,栖息于阿特拉斯山脉和邻近地区的森林中。主要分布于非洲西北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阿特拉斯棕熊的皮毛是棕黑色的,胸部没有白色标记,上腹部的皮毛桔红色。身体结实,皮毛更厚,但口吻和爪比美洲黑熊短,杂食性,以植物根状茎坚果为主要食物。最后一只阿特拉斯棕熊很可能在1870年于摩洛哥北部被射杀,整个物种被认为已经灭绝。

形态特征

阿特拉斯棕熊是熊科类中属于棕熊中体型较小的亚种,只有100多千克重,比棕熊中最小的叙利亚棕熊(不足90千克)稍大些,比美洲黑熊略小些。是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类,曾被当作独立的物种。该亚种有一张很短的脸,口吻和爪子比美洲黑熊短,身材粗壮。有蓬松的黑棕色皮毛,有的喉咙处有白色的皮毛,背部黑褐色,胸腹部橙色或红褐色,毛皮为100-130毫米长,体型很壮硕结实。

生活习性

阿特拉斯棕熊食性广泛,是杂食性动物,主要吃橡果坚果,荤素都爱吃,包括植物、昆虫、鱼类、鹿、羊、牛,也吃腐肉、鸟和鸟卵。通常,阿特拉斯棕熊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带着仔熊的母熊或是受伤的熊会变得异常凶猛。它在每年的6月份交配,雌雄在一起只相处3个星期即分手。幼熊要在母熊的照料下生活两年才能离开。尽管阿特拉斯棕熊主要以植物的根、橡实及坚果为食,主要为植食性,但由于现存大多的熊均为杂食性,因此推测阿特拉斯棕熊也会食肉,可能会以小型哺乳动物或腐肉为食。阿特拉斯棕熊的习性可能与现存其他棕熊类似。共域的掠食者包括巴巴里豹与巴巴里狮。

演化

针对距今10,000年至800年前阿特拉斯棕熊骨头中粒线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析显示它们可以被分类为两个独立的演化支。名为"Clade V"的演化支与栖息于伊比利亚半岛棕熊之间几乎相同,而名为"Clade VI"的演化支则能与棕熊能明显区别,相较之下更接近于北极熊科迪亚克岛棕熊。阿特拉斯棕熊与中东的棕熊之间亲缘关系并不接近,尽管地理分布位置相近,这代表棕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于非洲繁殖生衍。另外被罗马人带到北非野放的棕熊也可能与阿特拉斯棕熊产生杂交。

灭绝原因

阿特拉斯因紧靠地中海,这里气候湿润,森林广袤,为棕熊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几个世纪以来,阿特拉斯棕熊一直安逸地生活着。可是由于阿特拉斯地区物产丰富,因此这里一直是欧洲列强的必争之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早在16世纪即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欧洲列强来到以后,不但欺压当地人民,还掠夺各种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当然也成了他们掠夺的对象。他们大量捕杀各种野生动物,把皮和肉运回欧洲市场出售。棕熊因肉质鲜美,皮毛用途广泛而遭到了毁灭性的捕杀,不论成年的、未成年的、雄的、雌的,见到就杀。阿特拉斯棕熊数量的减少可能与罗马帝国有关,当帝国的势力范围逐渐拓展至北非时,罗马人大量捕捉阿特拉斯棕熊及其他大型动物,用于他们的休闲与竞技活动上。捕捉持续了数世纪,许多熊被捉到竞技场中,被迫与角斗士、狮、虎对打,它们多半被惨忍对待,透过禁食营养不良来提高它们的攻击性。其他棕熊则被用于狩猎、甚至是用于在兽刑中处决犯人。1870年代在摩洛哥的里夫山区,最后一只棕熊被猎杀,此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现过阿特拉斯棕熊。随即这种在北非生存了长达几千年的熊类便被人类宣告灭绝,非洲大陆至此熊迹全无。至于灭绝的具体年份难以考证,专家们先后提出过1870年、1871年、1873年、1874年等多种观点,但以上的灭绝时间全部只是推测,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灭绝在1875年以前。有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迁移到了非洲东部仍然生存着,但这种看法没有得到证实。然而,于1950年代,阿尔及利亚卡比利亚的当地居民仍声称有目击到阿特拉斯棕熊。阿特拉斯棕熊最终于19世纪晚期绝种,最后一头个体在1870年于北摩洛哥得土安遭到猎人射杀。总而言之,人类的活动是导致阿特拉斯棕熊灭绝的主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