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毯
藏毯(英文名:Tibetan carpet,藏语统称“仲木仔”),是将牦牛毛或羊毛捻成线,染色后采用特殊的拉杆结扣法编织而成的一种藏族毛织工艺品。藏毯吸收了中原的丝绸编织技术,也融合了印度和尼泊尔的艺术特点。藏毯与波斯毯、东方毯并称为世界地毯家族中的“三大名毯”。藏毯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的藏族地区。传统藏毯的图案有佛八宝、暗八仙、国王七宝等,贵族多使用虎皮纹、狮纹以及龙凤纹等,而平民则多用花草纹。藏毯配色较富有地域特色,表现为颜色艳丽、纯度高、对比强烈,色彩构图穿插灵活,与藏族建筑彩画的装饰风格一脉相承。
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祖虽还未掌握编织手工技术,但已经会制作多种较复杂的带色骨质与陶器的日常器物。进入小邦时期后,民间开始出现编织技术,藏毯的雏形“溜”问世,在色彩上已经出现了除红和黑、白之外的绿、褐、蓝、黄四种颜色。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三千多年前,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掌握了毛纺、染色技术,能织出具有几何图形的花色毛毯,它是藏毯的前身。元代,江孜城的卡垫业较发达。到了明清两代,藏毯的生产已颇具规模。 17世纪中期,藏毯的生产已经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清康熙湟中加牙滩村成为著名的藏毯生产专业村。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藏毯作为一种尊贵的礼品,进入中原地区。1904年亚东县和江孜县开为商埠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和棉织物逐渐进入西藏自治区,由于进口棉纱价格昂贵,只有宫廷以及贵族寺院使用的藏毯才会用棉纱作经纬线,以至于后期藏毯在制作工艺上呈现毛经、毛纬;棉经、毛纬;以及棉经、棉纬等多种材质组合共存的现象。截至2023年,藏毯产品已出口到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藏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4年8月,藏毯进入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西藏地毯织法独特,图案原始自然,色彩搭配热情奔放,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祖虽还未掌握编织手工技术,但已经会制作多种较复杂的带色骨质与陶器的日常器物。从拉萨曲贡文化遗址与藏区仲巴、琼结县等地发现的遗址中出土了涂有红色、棕红色与黑色颜料的石器和石盘陶制品等。但纺织工艺在此时还并未出现。进入小邦时期后,民间开始出现编织技术,藏毯的雏形“溜”问世,在色彩上已经出现了除红和黑、白之外的绿、褐、蓝、黄四种颜色。
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卡若遗址出土了大量骨角锥、骨针,其中骨角锥208件,骨针31件,磨制精细、针尖锋利,说明当时先民已经有了用兽皮或用毛编织物缝制的衣服;出土的陶纺轮,线坠等物,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1959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掘出了大批的羊毛和纺车,这些布料包括毛线、毛布和一块彩色的毛毯。这证明三千多年前,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牧民就掌握了毛纺、染色技术,能织出具有几何图形的花色毛毯,也就是藏毯的前身。
早在元代,江孜城的卡垫业较发达,出现了“家家有织布机,处处闻织声”的景象。到了明清两代,藏毯的生产已颇具规模,仅江孜城就有近千人专门从事卡垫生产。当时的西藏政府还在江孜县设立了生产藏毯的作坊,建立了卡垫业行会,政府还指派一名五品官员直接管理卡垫业生产和行会,对藏毯的产量、图案、品种有严格的规定。 17世纪中期,藏毯的生产已经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当时江孜县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事地毯生产,西藏自治区最好的地毯艺人大都出自江孜。清康熙湟中加牙滩村成为著名的藏毯生产专业村。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藏毯作为一种尊贵的礼品,进入中原地区。
1904年亚东县和江孜县开为商埠后,英国和印度的棉纱和棉织物逐渐进入西藏自治区,由于进口棉纱价格昂贵,只有宫廷以及贵族寺院使用的藏毯才会用棉纱作经纬线,以至于后期藏毯在制作工艺上呈现毛经、毛纬;棉经、毛纬;以及棉经、棉纬等多种材质组合共存的现象。截至2023年,藏毯通过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格局,产品已畅销于欧、美、日等近27个国家和地区。
分布
藏毯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的藏族地区,其中拉萨市、日喀则江孜以及青海湟中等地的藏毯尤其有名。
制作
藏毯多采用羌塘高原的优质羊手和牦牛毛为原料,经天然植物和矿物染料染色,通过梳、纺、捯线、手工纺织、平剪和洗涤制作等生产流程而制成,毯面平软厚实、色泽鲜艳、洗涤不褪色。还有一类薄毯采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细绵羊毛为原料制成,其图案简单,颜色素淡,也可经人工分选出天然带有不同色彩的羊毛,无须染色就可纺成彩色纱线并经过编织形成不同的花色及图案。
分类
根据编织原料的不同,藏毯分为5种
即绒藏毯:以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抗高寒动物山羊、野牦牛、骆驼颈、肩、背部的绒毛为原料而成。纯丝藏:特指“柞娟丝”。其图案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
丝毛藏毯:“柞娟丝”和西宁市“大白毛”混合而成。
仿古藏毯:采用中国古老藏毯的植物染色法,配以优质“西宁大白毛”为原料。
天然色藏毯:以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细绵羊毛为原料,经人工分选初七种颜色,纺成天然色纱,无须染色就可编织。
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藏毯分为两种:一种是寺院用毯,包括禅毯、幡毯、柱毯、挂毯、法舞毯和门帘毯等,其图案与配色极为讲究,多用龙纹、佛像、八吉祥、金刚杵等佛教图纹;另一种是民用毯,包括萨垫、卡垫和鞍毯等,其更注重实用性,图案多为虎皮纹狮纹、龙凤纹、花卉纹以及一些吉祥符号。
特点
制作方法
藏毯的织做工艺与其他地毯不同,用以制造西藏自治区古毯的织布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的立式机器,以便于家庭作坊的使用。毛栽绒的“8”字扣,即是借助于穿扣杆来拴结完成的。织做藏毯时,左手持穿扣杆,右手结扣。右手食指按顺序从经线的间隙中钩出彩纱,直接套在穿扣杆上。依次反复,直到绕完一杆之长的绒扣后,用鸭嘴木榔头将绕有绒扣的穿扣杆砸紧,再分别从两端过纬,然后用“打”将纬砸实。之后,再用刀片划开穿扣杆上的彩纱扣,拿去穿扣杆,剪齐绒头,一道栽绒便织做完成。栽绒的高度,取决于穿扣杆的粗细程度,这套动作反复操作,一块藏毯便织做完成了。这是藏族独创的“拉杆结扣法”。
图案与配色
植物染料
西藏自治区的植物矿物染料比较丰富,藏毯中常用的植物染料有:西红花、大黄、黄柏、梓子、蓝草等。西藏出产一种叫“挺”的蓝色矿石是一种很好的矿物染料。经过粉碎研磨后放入染色缸中浸泡,搅拌均匀后,放入毛纱和适量的“鲁究”,再加温,浸染一天以上,可得蓝色。浸染时间越长,得到的蓝色越深。 用矿物和植物燃料染出的毛纱颜色柔和自然,用这种彩纱织做的地毯,色彩搭配协调而且不易褪色。在长期的使用中,经日晒、水洗、踩、磨,毛纱虽日渐稀少,其颜色仍然鲜艳纯正。
常用底色
藏毯的常用底色有红、黄、黑、藏蓝、藏青色与深紫几种颜色。红色在原始时期被藏族先祖赋予神秘力量的象征,认为这种颜色可以代表光明、太阳,起者玉貔貅趋灾之效。藏族在手工艺领域中对这种色彩的运用十分频繁。在藏毯艺术中喜于染在底色上,主要包括大红、朱红、绛红、酒红等较显色的色种,视觉上可产生鲜明、快活、热情又不失庄重的效果,在日常使用上,按照适用场合可选择不同的颜色深浅,以期造不同的装饰气氛。
黄色自藏传佛教昌盛至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代表神圣与至高无上之色,通常被称为喇嘛色,在日常中为高等活佛袭用的颜色,视觉上有着庄严、肃称与鲜明的效果。大多藏区十分忌讳将黄色运用到世俗人的服装和坐毯等上。在藏毯的着色上,黄色也多用于底色部分,高等活佛的坐垫与靠背等多用这种色系。但黄色系中的各类驼色及类似于卡其色的朗色,并没有规定的使用总讳,所以这些颜色在民间作为藏毯底色的颜色中最为常见,在视觉上起着温暖缓和与平静等效果,甚是适用于装饰居民客厅与室等场合。
黑色是最初出现藏毯雏形时期就已经掌握了颜料技术的一种颜色,在藏传佛教中黑色代表“护法”以黑色给人的庄严肃谨象征护法神的神职与威严将此色系用于藏毯的底色上,不仅让人在视觉上起到沉静、庄重等效果外,种类有深浅程度不同的灰色和黑色,在日常中具有较其他底色更加耐脏的优点除红、黄、黑三个颜色外,藏蓝色与藏青色、深紫三种颜色作为底色的藏毯也同样非常常见,这些颜色虽然起到的视觉效果与适用场所各有不同,但都与藏民族工艺千年来古朴又不失华丽、新颖又保留传统的风格相一致。
常用花色
藏毯在常用花色方面比常用底色的类型还要更加丰富,由于藏毯图案的多样性,在花色选择的范围上也非常广泛。其中最常见的有蓝、白、绿、驼、红、紫等颜色,这些花色通常按照藏毯底色的色系和其图案的内容相呼应而搭配。在配色上,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出发做选择,时而使花色与底色相互强烈的撞色,时而又使用同色系的颜色进行搭配。
图案
西藏自治区寺院的藏毯既有实用性,又有传达佛教信息的功能,所以寺院用毯的图案和配色都极为讲究,图案有龙纹,佛人、八吉祥、金钢杵,已纹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容。民用毯的实用性更为突出,居室内的卡垫,地毯,游牧民常用的鞍毯,坐垫等等都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这些藏毯图案多用色彩鲜艳的花卉纹,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符号和中原丝绸的纹样。贵族多使用虎皮纹,狮纹,龙凤纹和花卉纹,而贫民百姓多用花草纹等图案。江孜县贵族曲杰尼玛创造了一种花卉图案,他把中原丝绣织物图中的花纹经改造放大后移植到地毯上,图案大方,色彩艳丽受到藏民们喜爱,人们称这种图案为嘎雪巴式。
作用
藏毯用途很广,可用作卡垫、地毯、靠垫、坐垫、挂毯等。其具有隔潮御寒、保温取暖的作用,是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用品。
相关鉴别
关键指标
1、甲醛:经各种染整加工(没药树整理、固色处理、涂料印花等)后的织物,在穿着和贮存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甲醛,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影响健康,许多国家都对织物释放甲醛严格控制,甲醛含量按GB/T2912.1规定执行。
2、脱脂率:羊毛脂是羊毛上的天然油脂,是羊毛的伴生物,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羊毛脂能保护羊毛地毯,使其免受污染,地毯清洗会去除羊毛脂,从而使羊毛地毯变得易受污染。事实正好相反,羊毛在纺纱前,须经过洗毛工序,在洗毛过程中羊毛脂已被去除,如果有残留的羊毛脂,则制成地毯后,它会吸引灰尘颗粒,使灰尘聚集在地毯表面。所以羊毛的脱脂率要达到90%以上。
选购
1、燃烧法:从地毯上抽取几根绒线,点燃,观察其燃烧速度、产生的气味和灰烬的形状,即能分辨出是哪一种纤维。羊毛纤维燃烧时没火焰,会冒烟而起泡,有羊毛味,燃烧后形成有光泽、易碎的黑色固体。锦纶纤维燃烧时没火焰,纤维迅速卷缩,熔融成胶状物,冷却后成为坚韧的褐色硬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燃烧火焰呈黄白色,很亮,无烟,灰烬成黑色硬块。腈纶纤维燃烧比较慢,有辛酸气味,灰烬成脆性小黑硬球。而维纶纤维燃烧开始时,纤维端会有一点火焰,待纤维熔融为胶状物,有浓黑烟,生成黑色固体。丙纶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几乎无灰烬。
2、密度弹性:检查一般藏毯的密度和弹性,主要有两种方法,可用拇指按在藏毯上,如果抬起手指后藏毯能够迅速恢复原状,表明织绒密度和弹性都较好,或是把藏毯弯折,越难看见底垫的地毯,表示毛绒织得越密,也就越耐用。
3、看外观质量:消费者在挑选藏毯时,要查看毯形横平竖直,四边平直无从,无荷叶边;毯面平顺一致,平整、无明显沟岗、长毛、半截头、窝头和躺头;毯背后背平整,无明显沟岗、凸经,无明显的绞口、稀密不均、跳纬、穿修痕、污迹。避免地毯在铺设使用中出现起鼓、不平等现象,而失去舒适、美观的效果。
4、颜色差异:在选购藏毯时,可索取样品在所要铺砌的空间进行参考。因为在不同的光线下,所看到的地毯颜色会略有差异,最好能在实际铺用空间的光源下观察效果。而整块铺设后,颜色往往会较样品略浅,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5、品牌保证:无论选购任何种类的藏毯,都应选择有良好质量及信誉保证的厂家生产的产品。而且这样的厂家除了产品质量过硬之外,还会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
生产状况
2004年首届藏毯展会,实现合同金额800万美元。2017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合同订单和意向签约额近达1.9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0.5%,现货交易额与上届展会基本持平。2018中国(青海省)藏毯国际展览会总成交额与2017年的1.96亿美元基本持平。
西藏自治区传统藏毯生产企业主要有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城关区地毯厂、西藏帮锦美朵藏毯有限公司、岗坚地毯厂、喀瓦坚地毯厂、卓玛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江孜地毯厂等18家藏毯生产企业,年生产藏毯近80万平方英尺,年产值达7600多万元,从业人员达到3000余人。主要产品有地毯、卡垫、靠背、挂和一些小型民族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在市场上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有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雪域圣毯”城关区地毯厂的“雪毯花”、江孜地毯厂的“宗山牌”等。其中,江孜地毯厂的“宗山牌”获“中国著名商标”称号。
青海省藏毯产业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为中心辐射全省一市一地六州二十四县。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拥有年产能:手工、机织藏290万平方米,毛绒纺纱1300吨(细纱),毛纺纱2116吨(粗纱),基本形成了原辅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中介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全省藏毯品种已发展到15个系列84个品种、千余个花色图案并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西藏羊”“藏之梦”“青海湖”“圣源”四个藏毯商标、品牌在全国地毯行业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06年“藏羊”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青海省藏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初步显现区域性产业集聚趋势。目前,青海省藏毯产量已占全国藏毯生产的90%以上,藏毯出口也稳居中国全国之首,2010年出口创汇3753万美元,出口额占全国手工地毯的30%,藏毯毛绒纺企业销售总额为9.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7%。
产业优势
资源优势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一毛两绒”资源丰富。西藏有草场12.4亿亩,占全国草场的四分之-;可利用草场8.25亿亩,占全区草场面积的66.3%。西藏的草场不仅面积大,而且分布广。在一定程度上,草场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西藏畜牧业的格局。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西藏可以分为四个畜牧业区,即羌塘高原草地畜牧业、藏南农区畜牧业、藏东藏南半农半牧区畜牧业、藏东南林区畜牧业。BP3)西藏的牲畜品种主要有野牦牛、绵羊、山羊。据统计,2011年年末存栏情况,西藏自治区有牛645万头;羊1459万头,其中绵羊 900万头。西藏拥有丰富的绵羊毛、牦牛绒、山羊绒资源,这是藏毯产业发展的基础。以藏毯的主要原料--绵羊毛来说,产自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天然牧场的藏系绵羊,其羊毛品质好,富有光泽,纤维均匀粗长,弹性、拉力大,是公认的最佳织毯原料。截至2014年,西藏藏系羊毛主要产自藏北草地畜牧区。这两个地区也是山羊绒和牦牛绒的主产区。此外,染料资源在西藏也很丰富。
技术优势
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在西藏自治区较为发达,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在西藏,家家户户都有手工编织艺人,从捻线到编织的每一道程序都是自己完成的。不管男女都是纺织毛线的能手,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捻线。编织工作通常在农闲季节进行,如卡垫、毛毯、藏被等都是自己生产的。由于历史传统的差异,西藏形成了不同的手工纺织业特色区。例如,在日喀则的江孜地区以生产卡垫而著称,西藏首府拉萨市是近现代历史上生产、销售藏毯的主要地区。藏毯是西藏自治区手工纺织品中的精品,其生产工艺独特且复杂。西藏优秀的手工业文化传统是藏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优势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复制、仿效的。
文化优势
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西藏是藏族文化的发源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藏族文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养分的同时,始终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对于西藏藏毯产业而言,这一文化资源是它发展壮大的“软实力”。藏毯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以外,还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藏毯艺术源于藏族文化,如果藏毯失去了藏族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它也就失去了藏毯的本色,失去了藏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藏毯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要挖掘藏民族文化,并将民族优秀文化挖掘出来商品化,这才是藏毯的生命之源和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藏民族文化,藏毯就变成了普通藏毯,也就没有任何特色和竞争力了。因此,西藏自治区的藏毯产业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凭借'西藏”这一文化名片,在世界的藏毯市场占据优越的地位。
市场资源
藏毯以其较好的天然原料、独特的生产工艺以及艺术价值享誉世界,受到中国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尼泊尔和印度的藏毯业发展和中国青海地区的藏毯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有力地证实了藏毯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尼泊尔2011至2012财年的出口额来说,当年出口了68万多平方米的手结地毯,出口额达到60亿美元。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内市场亦在迅速增长。青海藏羊集团公司生产的藏毯在2000年国内的销售额为57万元,到2009年增加到22150万元。尼泊尔在2011至2012财年向中国出口的手结地毯增长了9倍,出口额增长了5倍。广阔的市场空间给藏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环境优势
藏毯产业是西藏自治区的重点特色产业之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推动西藏发展的新举措,提出要“从西藏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着重培育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在《“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的七大工业重点工程中,藏毯占据民族手工业的首要位置。这表明了国家对西藏藏毯产业发展的肯定和进一步大力扶持的决心。在国家战略层面对西藏藏毯产业的重视,为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为此,西藏自治区制定了促进地区藏毯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培训和基地建设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劳动力优势
藏毯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青藏地区劳动力价格低廉,绝对优势明显,有利于市场竞争。
地理标志
一、保护范围
藏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青海省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将青海手工藏毯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函》(青政函〔2006〕47号)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将西藏藏毯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函》(藏政函〔2007〕6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青海省现辖行政区域及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现辖行政区域。
二、质量技术要求
(一)青海产区。
1. 原料:以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系土种绵羊所产的羊毛西宁毛为主要原料。
2. 工艺过程:原料→毛纱生产→地毯织做→后整理→成品
3. 工艺要求:
(1)毛纱生产:
①洗毛:原毛 →分等分级→开松 →洗毛 →洗净毛
②和毛:和毛后回潮率达到28%至30%,混料均匀、油水均匀。
③梳毛、纺纱:纱支达到规定要求,捻度达到15至17捻/10厘米,接头长度不长于2厘米,搓头长度不长于5厘米,捻条均匀,大肚、粗节、细节、粗细节不允许。
④洗线、染色:染色后颜色符合标样,与标样对比,表面、截面色相均一致,染色无色花,用GB250《评定变色用灰色卡》评定。色差在3.5级以上。有段染效果的纱要符合相关要求,染色后绞纱平行顺直,不得有油渍、草杂等。
(2)地毯织做:
上经→织做。上经要求经头排列均匀,总经头数量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经线不压不叠,松紧度一致,织做时道数要排列均匀,纬板要平行一致,不准出现露经、露纬;要严格掌握厚度,上下绒头必须要长短一致,毯背不应出现空环凸泡;花形纹样要符合平面设计要求;倒头要合理,无花刺、无错位、无错花;撩边要粗细均匀,无荷叶边;半成品清洁,无油污、脏污、色污。
(3)后整理:
①平毯:符合成品要求,厚薄适宜,不能过薄过厚,毯面无沟岗、刀印、刀痕、刀花,毯面平整清洁,无啃活、撕活。
②剪花:剪口的深度、宽度与道数的多少和颜色的深浅相符,剪口齐光、清晰、均匀、流畅,完美体现图案设计的风格。
③洗毯:毯面平顺光洁,无荷叶边,毛头松散丰满,手感爽滑,毛尖朝顺毛方向倒伏;无浮毛、戗毛、水印、折痕;无串色、渗色、印色;毯面光泽足,底穗和底子洁净、平整。
④后整理:毯形横平竖直、无垂底子、凹心,四角无白纬、长毛,无缝底子的针线打结痕迹。毯面不允许有长毛、白纬线,毯背无脏污、油污。环扣整齐。
4. 质量特色:
(1)外观品质特色:材料优良、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彩、条纹状清晰、藏民族风格浓烈;洗后似锦缎、剪后如浮雕。
(2)技术指标:栽绒道数、经头密度允差≤5.0%,绒头长度允差±10%,毯形尺寸偏差≤2.0%,绒头纱纤维含量偏差≤4%,耐燃性(损毁长度)≤75mm,耐光色牢度≥3至4级,耐干摩擦染色牢度≥3至4级,耐湿摩擦染色牢度≥3级。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二)西藏产区。(另行发布)
三、专用标志使用
藏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属于青海省现辖行政区域的生产者,可向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藏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属于西藏自治区现辖行政区域的生产者,可向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藏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4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藏毯位列其中。
价值影响
西藏地毯织法独特,图案原始自然,色彩搭配热情奔放,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其中江孜卡垫的藏毯融汇着雪域高原千年文化的积淀,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民族工艺宝藏中的“奇葩”。
参考资料
藏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23
“三大名毯”之一——藏毯的古老技艺及产业发展…….西藏网信办.2025-03-23
藏毯.中国西藏新闻网 .2025-03-22
藏毯:雪域高原的奇葩.中国质量新闻网.2018-09-25
一毯传百年 一生为一毯——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杨永良.青海日报.2025-03-22
跟着总书记长见识丨走下高原走向世界的“致富毯”.新华社.2025-03-23
青海省“柴达木枸杞”“藏毯”入选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中国质量新闻网.2025-03-22
藏毯的种类.青海新闻网.2025-03-22
藏毯(西藏产区)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质量新闻网.2018-09-25
【百名专家解读百种产品质量】今日关注:西藏地毯.中国质量新闻网.2018-09-25
【聚集第三届生态博览会·青报观察】 藏毯展,带给世界别样的青海.青海省人民政府.2025-03-22
青海14年“藏毯展”:以毯为“媒”“编织”丝路商机.海外网.2025-03-22
青海“藏毯展”:以毯为“桥”加强“丝路”国家经贸往来.中国新闻网.2025-03-22
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第59号公告.中国质量网.2025-03-22
学习进行时丨很古朴也很时尚,总书记点赞的那些中国锦绣.新华网.202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