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仁篇
《识仁篇》是程颢的重要作品之一,与《定性书》共同构成了明道哲学的核心。宋代学者普遍认为,《定性书》展现了程颢深厚的哲学造诣,而《识仁篇》则揭示了明道哲学的深刻之处。这两篇文章对于理解宋明时期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程颢在其著作《识仁篇》中指出,学者首先应该认识仁的本质。他认为,仁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其中包含了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只需保持真诚恭敬的态度即可,无需刻意防范或深入探究。如果内心松懈,就需要警惕;但如果始终保持警醒,就不必担心会有什么问题。对于尚未领悟的道理,可以通过不断探索来加深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明白,不必急于求成。这种道与世间万物并无对立关系,甚至“大”的概念也无法充分描述它。天地的一切作用都是为了我的利益。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只有通过反省自身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如果反省不够真诚,那么仍然会觉得这是两个独立的事物,无法真正感受到快乐。张载的《订顽》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只要按照这个原则行事,就没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了。《订顽》的意思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专注,不要试图控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更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这样做并不会耗费任何精力,这就是保存仁的方法。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有所收获。因为我们的良心和能力原本没有丧失,只需要消除过去的习惯,就能逐渐转变成为新的习惯。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仁所带来的乐趣,也就不用担心自己能否继续坚守了。
作者介绍
程颢,字伯淳,出生于赵祯、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逝世于北宋赵顼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籍贯河南伊川。他与其弟弟程颐并称为“二程”,因其长期在洛阳市讲学,故被称为“洛学”。后世尊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程颐为“伊川先生”。
学术影响
《识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宗周评论说,程颢提出的“识仁”并不是教导人们脱离实际去冥想,而是强调学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和实践,从而识别出仁的根本所在。他认为,一旦认识到仁的本质,只需要保持真诚恭敬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在“勿忘”、“勿助”之间,真正的努力就在于此。因为天理的细微之处容不下丝毫的意见和技巧,一旦使用这些手段,就会感到疲惫不堪,难以获得内心的愉悦。诚就是自我明辨,敬则是始终如一。诚只是诚实地对待真理,敬也只是尊重这份诚实,根本不需要任何力量。然而,有些人误解了仁的概念,将天地间的普遍规律视为孤立的存在,因此无法真正理解和践行诚敬之心。这导致他们在实践中常常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而不是遵循本心。但是,一旦认识到仁的本质,就能够扭转这种情况,让所有的坏习惯都转变为好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保存仁呢?
朱熹认为,《识仁篇》是针对境界较高的人士所写的,因此《近思录》并未收录此文。但他同时也指出,“诚敬存之”四个字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识仁》一文中提到,仁的本质是与万物一体的,这是完整的论述。然而,一些人在引用这句话时,往往会忽略后面的部分,这就成了片面的理解。同样,在解释“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些现象表明,人们对仁的理解存在着偏差。顾泾阳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程颢所说的话已经非常清楚,但有些人却曲解了他的意思,最终导致了一些不良的行为。黄宗羲则认为,程颢的学问是以识仁为基础的,他认为仁就像太和元气一样,可以渗透到一切事物中,达到“所过者化”的境界。他的言论流畅自如,无论是谈论“诚敬存之”还是“不须防检,不须穷索”,都旨在避免留下痕迹,正如孟子所说的“勿忘”和“勿助长”。这种态度类似于“鸢飞鱼跃”,即使经过千年也不会改变。朱熹曾经批评程颢的说法过于模糊,而且可能误导学生。他还提到,程颢的学生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理论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程颢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而不是提供具体的指导。朱熹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对程颐的思想更为熟悉,而对于程颢的传承可能并不完全了解。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程颢《识仁篇》中的教育思想.个人图书馆.2024-08-20
悦读经典——程颢《识仁篇》及解析.个人图书馆.2024-08-20
摄影游记:宋朝隐居洛阳大儒,思想学说影响中国千年.搜狐网.2024-08-20